财新传媒
2006年10月17日 14:41

梨花诗:“专业的权力”PK“常识的权力”

梨花诗:“专业的权力”PK“常识的权力”

 

张颐武

   

   最近网上的赵丽华的诗引发的轰动性的事件似乎愈演愈烈,从一开始的网上的嘲笑和恶搞,转变成为一场激烈的论战和“保卫”与批评的两极化的纷争。而这些纷争又由于某些诗人惊世骇俗的行为而变得异常的戏剧化。“诗人”和“网民”之间形成了决然的反差,双方互相指责中流露的是相互间的不屑和不服气。而有些大众的“明星”则以网民的代表的形象出现,对于诗歌和诗...

阅读全文>>
2006年10月15日 01:34

大片的困扰

大片的困扰

 

张颐武

   

     最近,冯小刚的《夜宴》推出,又一次引发了媒体和电影创作者激烈的意见分歧。大家的意见和火气似乎都很大,而诸如“笑场”这样的负面的新闻也似乎层出不穷,也造成了相当的困扰。张艺谋的《满城尽带黄金甲》也面临着这样的威胁。中国电影的两个了不起的大导演之间的巅峰对决似乎还没有开始就已经面临危机。从这样的现象,我们可以看到,其实历史短暂,仅仅算是刚刚起步的中国大片,现在似乎已...

阅读全文>>
2006年10月08日 07:57

在认同中追寻梦想

在认同中追寻梦想
张颐武
       最近看到网络上的一些讨论,特别是已经被网上热炒热议的所谓“摩的”司机和人大“研究生”的论战,觉得有点难以说清的感伤。两个年龄相仿,过去条件相似的人今天有了某种差异,产生了分歧,这是一个具有某种戏剧性的状况。我从他们的分歧之中确实读出了某种薄薄的、却不能让人视而不见的敌意。他们本来是从中国改革的“起点”上一起出发的,但却有了生活状态的不同。本是同根生,今天却有了一...

阅读全文>>
2006年09月24日 00:03

嘲讽和着迷透露的信息

嘲讽和着迷透露的信息

 

张颐武

   

        最近,一件不可思议的事情让诗歌从沉寂中走出,再度成了公众的热点。一个名叫赵丽华的女诗人突然变成了网络上红极一时的明星。她写的极度琐碎的、即兴式的诗突然变成了博客和跟帖追捧的对象。一面是对她的诗作极尽嘲讽和挖苦之能事,在网络上形成了风潮,另一面是对于她的诗的滑稽仿作也成了一种时尚,居然有了所谓“梨花派”的潮流。网友对于这位诗人的态度有人比之于“芙蓉姐...

阅读全文>>
2006年09月21日 13:47

直面“平淡生活”

直面“平淡生活”

张颐武

 

今天的生活是不是过于平淡?

 

前几天上课的时候提及八十年代的文化氛围,一个学生在课间时突然对我说:“老师,你们那个时候真浪漫,我们今天实在太没劲了。”

 

这种情绪似乎也投射到了互联网的言论中,网上“草根”年轻人的言论里一面投射了物质方面的压力,另一面却也有精神上的强烈的不满足。年轻人觉得今天的一切似乎一眼就能望到顶,没有什么不可预测的戏剧性。无非是职场的奋...

阅读全文>>
2006年09月17日 03:26

“先入为主”的挑战

“先入为主”的挑战

张颐武

   

       我们观察互联网上不断吸引公众“眼球”的诸多事件,无论是一种社会新闻还是某个人的引起争议的发言,总会发现一种“先入为主”的现象。这种“先入为主”乃是作为事件起因的第一篇报道或者第一时间的对于事件的陈述对于公众的影响是决定性的,在公众经常在看到消息的同一瞬间就已经根据自己的道德判断对于事件的中的孰是孰非有了一种明确结论。

   

    虽然对于事件的前因后果并不...

阅读全文>>
2006年09月13日 06:53

从银幕的背面开始

最近在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了《全球化和中国电影的转型》一书,这是书的前言,请大家指正。

 

前言:从银幕的背面开始

 

这部书是我十多年来电影研究工作的结果,也是过往的思考和探究的痕迹。它们揭示了我对于电影的思考的踪迹,也打开了中国电影的复杂的脉络和背景的一个侧面。这些思考的结果可能未必这些章节是断续写成的,也多数作为论文发表过,其中或有资料和分析上的重叠和交叉,但我都愿意将其视为一个相互...

阅读全文>>
2006年09月09日 08:48

选秀,将怎样影响这个时代?

选秀,将怎样影响这个时代?
 解放日报       2006年9月9日 10:34
 
  选秀将中国从一个原来完全没有娱乐或者很少有娱乐的社会,一下子带入到了一个大众娱乐的情境。但是,中国人看待娱乐太老成持重了,比如说美国选秀,就不需要承担这么多的社会责任,但中国人却会夹杂很多道德和传统的东西去看待。究竟是娱乐有问题,还是道德价值有问题,是需要我们去思考的。
  
  ●主持人:本报记者支玲琳●嘉宾:张颐武(北京大学中...




阅读全文>>
2006年09月03日 07:08

"八十年代"的意义

"八十年代"的意义

 

张颐武

   

    最近,怀念八十年代成了一种知识界的风尚。查建英的《八十年代访谈录》引起了不少人的关注,而《周末画报》也作了专辑《八十年代真好》。《万象》杂志的一位作者提及了一句让人印象深刻的话“象回忆‘五四’一样回忆八十年代”。不少知识分子对于八十年代的天真和执着的追求,开放而自信的风范情有独钟。从今天回忆八十年代,也说明八十年代的那些故事已经是我们的记忆中的历史,是我们走...

阅读全文>>
2006年08月29日 15:19

舆论的“草根化”

舆论的“草根化”

张颐武

   

        我最近写了一篇短文《“草根”是谁》,略略申说今天所谓“草根”,不是当年我们理解的群众,而是一个依赖互联网构成的新的、模糊却影响巨大的群体。我对此还有一些看法值得再展开讨论一下。我当时对于“草根‘表达了这样的意见:

   

    “我觉得他们是一些“后小资”,他们有相当的文化水平,通过互联网和“看碟”已经见多识广却又并不是“高雅”的文艺青年,同时又有在现实中成长...

阅读全文>>
2006年08月24日 04:27

玄幻流行现象:文化转型期的愿景--答《解放日报》记者问

玄幻流行现象:文化转型期的愿景

    主持人:龚丹韵

      宾:张颐武(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

    首都师范大学教授陶东风严厉批评在年轻人中风靡的玄幻文学,称中国文学进入“装神弄鬼”时代,引起萧鼎等80后作家的反击。从“韩白之争”,到这场“陶萧之争”,再到近日郭敬明的不道歉风波,中国文学在老一辈和新一代人之间产生了难以相互理解的鸿沟,甚至简化成鲜明的选边站,非此即彼的对立冲突。年轻人的文学该怎样走...

阅读全文>>
2006年08月20日 11:52

易中天走红和“浅思维”

“浅思维”文化和生活智慧

张颐武

   

        最近,易中天成了一个新的引人瞩目的文化热点。他从一位学者突然变成了超级明星,受到追捧。从《百家讲坛》的电视讲堂到《品三国》的畅销书,易中天确实是红透了半边天,有了许多“粉丝”,成了今天知识界在公众中最轰动的人物,比起余秋雨还要名声显赫。人们对于易中天的成功有不同的解释,在我看来,易中天的成功正是一种“浅思维”的成功。

   

       所谓“浅思维”是八...

阅读全文>>
2006年08月06日 00:56

“跟贴文化”的长短

“跟贴文化”的长短

张颐武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一种“跟贴文化”开始流行。它已经不仅仅存在于网上,而且逐渐扩展到纸媒,形成了不可忽视的影响力。所谓“跟贴文化”,其实就是在网上的正文之后的“跟贴”所构成的独特的景观,所建构的文化潮流。“跟贴”跟在新闻、评论和博客文章等等之后,每个人看完正文之后都有机会插一句话,讲一点看法。这种跟贴由于它最好地体现了众生平等的参与特征,变成了网络互动不可或缺的平台...

阅读全文>>
2006年08月01日 06:04

“草根”是谁?

上一篇讨论《疯狂的石头》的时候,就涉及谁是“草根”这一问题,感到意犹未尽,这里再展开申说一下。

 

 

 

“草根”是谁?

 

张颐武

     

       最近最流行的词莫过于“草根”了, 大家推重“草根”博客,推崇“草根”的代表如郭徳纲,看重“草根”的电影如《疯狂的石头》,重视“草根”的选秀如“超女”和“梦想中国”。“草根”一时间成了我们社会里的关键词。但究竟谁是“草根”,什么是“草根”的价值观和...

阅读全文>>
2006年07月30日 00:40

一块“石头”的力量

一块“石头”的力量

张颐武

   最近一部“小片”《疯狂的石头》突然在观众中和电影界内引发了讨论和关注。它是成本只有区区300万,没有什么大明星,导演也是新人,却已经有一千多万的票房,也有了令人惊奇的好口碑和剧烈的争议。一块“石头”不仅仅在电影里疯狂,而且引发了网络的热议和纸媒的热情讨论,确实是近年来难得一见的现象。在我们看惯了“大片”的轰动之后 ,终于有一部“小片”轰动了。

    我一直将近年的电影...

阅读全文>>
2006年07月25日 12:45

“娱乐化”评论的反思

“娱乐化”评论的反思

张颐武

    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史略》里分析晚清的“谴责小说”,认为这些小说“则揭发伏藏,显其弊恶,而于时政,严加纠弹,或更扩充,并及风俗。虽命意在于匡世,似与讽刺小说同伦,而辞气浮露,笔无藏锋,甚且过甚其辞,以合时人嗜好,则其度量技术之相去亦远矣,故别谓之谴责小说。”鲁迅认为,这种小说的格调比较低,没有长远的价值。我觉得这“过甚其辞,以合时人嗜好”,不仅仅对于谴责小说适用...

阅读全文>>
2006年07月23日 01:46

在“中国梦”的面前回应挑战

在“中国梦”的面前回应挑战

——“底层文学”和“打工文学”的再思考

张颐武

    最近,底层问题一时间成了文学讨论的热点。虽然这一讨论还没有引发广泛的社会关切,但它显然是一个与当下社会焦点有密切关联的议题。文学界开始探讨底层被损害的困局,期望底层的命运被改变,尤其是尝试用文学创作和理论关注底层生活,反映底层现状。这些探讨和思考都有相当的意义,也显示了文学积极的社会作用。有些作品,如曹征路的...

阅读全文>>
2006年07月16日 00:10

关切新的“青少年文化”

关切新的“青少年文化”
张颐武
 最近青少年文化的兴起引起了大家的关切。无论是火得不行的的韩寒的博客和他不断挑起的论战,还是郭敬明引发的一系列的争论,或者“超女”引发的讨论都把青少年在文化方面的影响力摆上了台面。他们对于文化的影响力和冲击力都已经相当大。但长辈们的不满似乎也在增长。如最近对于在青少年中流行的“玄幻文学’是否是“装神弄鬼”的争论,就是一个有趣的关乎代沟的例子。一些前辈对于新世纪的青少年...

阅读全文>>
2006年07月09日 03:15

两个故事里的哲理

两个故事里的哲理

张颐武

    我最近读了两个故事,印象很深,觉得非常有价值。

    一个是最近出版的有关“百度”创业的书《相信中国》。其中讲的李彦宏的创业的故事让我印象深刻。这位北大的校友能够在北京创出我们现在都经常用的“百度”,的确是一个非常值得写的传奇。这部书概括李彦宏的成功的经验,说是他“相信中国”,才有今天的成功。书里说:“百度之所以诞生,之所以发展,正是离不开中国的发展大势。”而李彦宏...

阅读全文>>
2006年07月05日 04:07

我们需要“梦想比回忆多”的精神

我们需要“梦想比回忆多”的精神

张颐武

     在《纽约时报》著名的评论员弗里德曼的畅销书《世界是平的》里面提到了一个有趣的观点。这就是对于评价一个社会有许多不同的数字和指标,但一个更重要的指标却是要“看看你的社会是回忆比梦想多,还是梦想比回忆多。”他认为,一个社会需要那种正面的,肯定生命的梦想。人不应该一味沉溺在过去的光荣之中,而应该努力“想象更好的未来,并加以实现。”他劝告人们:“当战略上乐观...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