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选秀,将怎样影响这个时代?
 解放日报       2006年9月9日 10:34
 
  选秀将中国从一个原来完全没有娱乐或者很少有娱乐的社会,一下子带入到了一个大众娱乐的情境。但是,中国人看待娱乐太老成持重了,比如说美国选秀,就不需要承担这么多的社会责任,但中国人却会夹杂很多道德和传统的东西去看待。究竟是娱乐有问题,还是道德价值有问题,是需要我们去思考的。
  
  ●主持人:本报记者支玲琳●嘉宾:张颐武(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导)
  
  文化产业的一次契机
  
  主持人:这是一种让无数人疯狂,也让很多人抓狂的娱乐形式。超女、好男儿、我型我秀、梦想中国、舞状元、红楼梦中人、越女争锋……时下一波荧屏选秀热潮,正上演着中国千百年来前所未有的文化奇观。老一辈对这样的“爱现”“耍宝”直呼“看不懂”,但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却投身其中并乐此不疲。无论你是热情歌颂,还是猛烈抨击,不可否认,我们已经进入了一个选秀的时代。您曾经说过像超女这样的选秀节目,其意义不亚于1983年的春晚。
  
  张颐武:对选秀,很多人多是抱着“试试看、玩一玩”的心态,这其中出现一两个搞怪的师洋、“红衣教主”什么的,根本不稀奇。可是,为什么一个“超女”能掀起那么大的波澜,并且使选秀成为持续关注的热点,演变成为一个时代风潮?这是值得我们深思的。客观上,目前国内的娱乐产业还不够发达,还需要大量的人才,娱乐资源还是太少。总是那么几个歌星、几张熟面孔,观众们从心里呼唤新人的出现。像张国荣、张曼玉、张学友、郑秀文等众多这些香港娱乐产业中的顶梁柱人物,当年也都是出身“选秀”。而香港这个700万人口的弹丸之地,也因为上世纪70年代选秀造星的盛行,带动了娱乐产业、文化产业长达20多年的繁荣,被称为东方的“好莱坞”。因此对选秀,如果能把它看成是体制外的一种人才选拔方式,如果能将其视为带动我国娱乐、文化产业的发展的一次契机,或许我们的心态会轻松得多。
  
  新新一代萌动“中国梦”
  
  主持人:现实情况是,选秀已经从一个个娱乐事件,演变成了波澜起伏的社会事件。选秀中的个性选手、甚至是某一个举动,都会引发大范围的讨论。选秀和以前的娱乐活动到底有什么不同,它撩动了当代中国的哪根神经?
  
  张颐武:对于几十年来习惯说同样话、做同样事的社会来说,选秀所带来的是前所未有的视觉冲击和心灵体验。在秀场上,人们看到的是个体的鲜活面孔、不加掩饰的欲望光芒;在秀场下,伴随这些“丑小鸭”的蜕变和成长,一同揪心鼓呼。选秀将中国从一个原来完全没有娱乐或者很少有娱乐的社会,一下子带入到了一个大众娱乐的情境。基于这样的社会意义,今天的选秀已经不只是一场商业化的娱乐而已了。
  
  偶像们和粉丝们似乎在这里找到了价值认同。一种张扬自我、敢于拼搏、认赌服输的选秀精神受到了推崇和认同。以奋斗的激情代替失望的颓废,以积极的进取代替消极的抱怨,年轻人认同这种励志的性格和价值理念应该值得我们欣慰。而有了这样的价值理念,我相信不仅在娱乐领域,还可以在其他领域激励人们前行。由此所引发的,可能是一种“中国梦”的萌动。美国人最近拍了一部《美国梦》,以当红选秀节目“美国偶像”为模本,好好调侃了一把“美国梦”。作为大众文化的代表,美国偶像所传递的是:在美国,只要“天分+机遇+努力”,就能成功。时下在中国方兴未艾的选秀活动,无疑也具有这种特质,它让人们开始相信:在今天的中国,只要个人力争上游就可以改变命运,可以获得成功。当然,这有可能助长渴望一夜成名的浮躁心理,我们需要警惕,也要纠正批评,但不能因此否定整个新新一代。也许80年代后的这一代会有一些不负责任,会有一些浮躁,但每一代人都有自己的特点,包括局限和毛病,社会就是这样一代一代往前走的。
  
  文化心态走向宽容
  
  主持人:选秀,把我们带入了全民娱乐。近期一位选秀评委的一番话耐人深思,“我觉得中国人看待娱乐太老成持重了,比如说美国选秀,就不需要承担这么多社会责任,但中国人却会夹杂很多道德和传统的东西去看待。究竟是娱乐有问题,还是道德价值有问题,是需要我们去思考的。”由选秀带来的娱乐精神究竟会改变什么呢?是道德的沦陷、责任的淡漠,还是道德的宽容、心态的放松?
  
  张颐武:娱乐是人的需求的一个方面。但是长期压抑在国人心头上的是国仇家恨、百年悲情、民族复兴等沉重命题,因此我们总体上对娱乐采取的是排斥的态度。如果国家处在民族危亡和屈辱的境地中,风花雪月、歌舞升平当然不合时宜,受到批判和否定也是理所当然的。但现在不同了,中国告别了革命年代,正处于和平发展的进程中,老百姓应该可以轻松地笑笑了,全民娱乐的选秀节目也正是在这样的时刻出现了。这应该是很积极的事。娱乐和娱乐精神本身绝非坏事,某种程度上是一个社会走向成熟和稳定的产物,人们可以在和谐和宽容的氛围下,更加轻松理性和多维度地思考问题,不再动辄上纲上线。在那个凡事讲斗争的年代,你是不能想象会有娱乐精神的共存的。当然不可否认,娱乐精神有两面性,可能会带来肤浅、不严肃,这我们需要正视。
  
  现在常常被引为靶子的“娱乐至死”,其实不过是美国的一本书名。国人往往只引用字面的意思,其实对娱乐、对大众文化的整个学术研究还开展得不够,只是引用这个概念来说到处都是娱乐,必然至死,这还是比较肤浅的想法。轻松宽容的娱乐精神没什么不好,真正要警惕的是那些不问轻重、格调低下的泛娱乐化。对一个刚刚开始娱乐的社会来说,我想更多的还是开放心胸去看待它,而不是看到“娱乐”二字就如洪水猛兽、避之不及。而今放眼全球,大众文化、全民娱乐是一股难以阻遏的潮流。面对这股全球风潮,你是惧怕它,还是拥抱它?在下一个是非判断之前,或许我们更应该静下心来去了解娱乐究竟是什么。
 
话题:



0

推荐

张颐武

张颐武

724篇文章 2年前更新

著名评论家,文化学者。北京大学文化资源研究中心副主任,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领域包括大众文化与传媒、文化理论、80年代以来中国文学和电影。近年来,张颐武一直专注于对全球化和市场化激变中的中国大众文化和文学的研究,并对处于转型时期的中国当代文化作出了丰富而重要的阐述。主要理论专著有《在边缘处追索》、《从现代性到后现代性》、《新新中国的形象》、《全球化与中国电影的转型》等;大众阅读出版物有《思想的踪迹》、《一个人的阅读史》等。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