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上一篇讨论《疯狂的石头》的时候,就涉及谁是“草根”这一问题,感到意犹未尽,这里再展开申说一下。

 

 

 

“草根”是谁?

 

张颐武

     

       最近最流行的词莫过于“草根”了, 大家推重“草根”博客,推崇“草根”的代表如郭徳纲,看重“草根”的电影如《疯狂的石头》,重视“草根”的选秀如“超女”和“梦想中国”。“草根”一时间成了我们社会里的关键词。但究竟谁是“草根”,什么是“草根”的价值观和文化走向却是并不明确的。我们似乎用朦朦胧胧地觉得“草根”和我们过去说的“群众”“人民”一类的概念大不相同,却又难以厘清和他们究竟有什么不同,往往又用过去的“群众”一类的概念来说明它。这样的矛盾和困惑使得“草根”的概念变得根本无法厘清,我们只是觉得草根是和所谓精英之间大不相同甚至尖锐对立的一群,但他们的面目却异常模糊,他们的价值观也相当含混。但是无可争议的是,他们的确是一种现实的存在,他们在现实中通过群体的力量发出了自己的声音。

  

    其实所谓“草根”并不是一个抽象玄虚的概念,也不是过去的“群众”这样的概念的延伸,而是通过大家的使用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独特的所指。他们似乎在平常是看不到的人,但却能突然在某处浮现出来,让人不能轻忽他们的影响和力量。他们可以在网上让“精英”下不来,过不去;也可能突然谴责一些他们认为违反了道德的人,如那个倒霉的“铜须”;他们也可能对于某些社会新闻和八卦乐此不疲,带着复杂的心态一面猎奇一面痛骂。他们是“超女”等等选秀活动的发短信的人,那些梦想里有他们的梦想;他们也是观看芙蓉姐姐等等网上奇观的人。他们几乎就是网络上的意见的中心,也几乎就是通过互联网浮现的一种’群体意识“的表征。

    

      他们既是一个在网络上的社群,又是一些在社会中的以年轻人为中心的庞大群体。他们不是所谓“成功者”,也不是所谓纯粹的“底层”,而是一些在生活中仍在奋斗,有焦虑和挫折感,也仍然有希望的以“青年”为中心的存在。由于刚刚或还未走上社会,在社会中的地位和经济状况还不好,有些接近所谓“底层”;但由于还年轻和还有希望,也有明确的“中等收入者”的意识。由于他们是草根,所以在现实里还处在单兵奋斗的阶段,还没有什么发言权,但在网络影响巨大的今天,他们一旦群聚在网络上,就成了一种独特的势力。

      

       他们可能是低级白领,也可能是在社会上游逛的青年,更可能是大学生。作为一个个个体,他们其实就在你的身边,却并不为你所注意,但到了网络上和公共舆论中,就是不可忽视的力量,有可能重要的事件和决策就由于他们的意见而改变。他们在现实中往往沉默,但在虚拟的世界中确实是无冕之王。可能在你旁边那个老老实实办事的年轻人,就是网上一位言词激烈,倍受追捧的议论领袖,也许那个在学校里安安静静地听讲的小女生,就是耸人听闻的网络奇人。这些人在传统媒体时代的存在一向受到忽略,今天的互联网给了他们一个“群体意识”浮现的机会

      

        我觉得他们是一些“后小资”,他们有相当的文化水平,通过互联网和“看碟”已经见多识广却又并不是“高雅”的文艺青年,同时又有在现实中成长不足的苦闷和压抑感,也有朦胧的期望和随时变化的情绪和感觉,有和当年的“小资”相似的情绪和趣味,却远远比当年的小资人数众多。他们是社会中似乎让人感到尚且无足轻重的“小字辈”和“小人物”,却已经有了自己的想法和情绪需要让社会知道。这些想法在社会上和职场中往往会被认为是无足轻重的,甚至相当幼稚和受到轻视。他们也还仅仅是社会中坚的后备军,体验到市场社会的强大的压力,是所谓“中等收入者”的下层。他们的观念往往有莫名的激进,他们的情绪往往由于在现实中没有出口而变得相当不稳定。对于市场经济有矛盾的态度,一面期望力争上游,一面也期望更多的福利和有更多的平均主义的要求。

       

      我们在几乎每个地方都会见到大群这样的年轻人。他们并不是一个明确的阶层,却有明确的自我意识和对于现实的反应。现在随着互联网文化的普及,这些存在于中国各个地方的这样的人群通网络形成舆论和共识,小乡镇里的青少年今天其实和大城市里的青少年分享的文化并没有什么不同。他们的许多意见其实相当程度上主导了互联网的走向和我们文化的走向。互联网上的激烈的言论,奇妙的幻想,以及有些并不高级的趣味正是这些“后小资”的趣味和价值的复杂的展现。郭徳纲这样的人物、《疯狂的石头》这样的电影的走红其实说明这些作品表达出了他们的心声,证明了“草根”的影响力。

       

      如何面对这样的“草根”,如何认识和理解他们的需求和想象,确实是当下社会难以回避的焦点之一。

话题:



0

推荐

张颐武

张颐武

724篇文章 2年前更新

著名评论家,文化学者。北京大学文化资源研究中心副主任,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领域包括大众文化与传媒、文化理论、80年代以来中国文学和电影。近年来,张颐武一直专注于对全球化和市场化激变中的中国大众文化和文学的研究,并对处于转型时期的中国当代文化作出了丰富而重要的阐述。主要理论专著有《在边缘处追索》、《从现代性到后现代性》、《新新中国的形象》、《全球化与中国电影的转型》等;大众阅读出版物有《思想的踪迹》、《一个人的阅读史》等。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