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如果一些国家的疫情状况疫情,尤其是主要国家的疫情持续或恶化而难以控制,延续时间较长,造成疫情之后的经济社会代价很高,民粹主义在全球不同地方崛起的可能性值得关注。
 
民粹主义利用一些常规的政治模式在应对疫情方面的低效,以及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在疫情之下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兴风作浪,挑动社会的情绪,利用公众的恐慌和不安,利用疫情造成的不确定来进行广泛的传播活动。这里民粹主义从这些年看已经在全球各国有所蔓延。如果新冠疫情不能有效地遏制,就会更进一步地发展。从历史看,凡是出现重大的社会危机,都为民粹主义的发展提供条件。民粹就是要在危机之中搅动社会秩序,达到自身的目的。
 
新冠疫情还在全球蔓延发展,其造成的社会后果会越来越深远广泛,而这些都可以说是民粹主义崛起的关键的条件。
 
首先,新冠疫情使得社会公众面临巨大恐慌的不安,往往会使得社会公众对于疫情的发展没有可靠的预估,对于传统政治给予的安排也有了高度的不信任。如各国都出现的抢购的风潮就是典型的例子。其次,新冠疫情使得经济活动被迫在很大程度上终止,使得企业运作困难,经济问题百出,一般公众,特别是中产群体和社会底层的生活保障都可能出现问题。经济困难会加剧和深化,这当然会形成巨大的冲击。而依靠全球化形成的整个供应链也面临威胁,这些都会加剧经济的问题。再次,新冠疫情暴露了传统政治运作的一些弱点和困难,各国在防控方面的问题,都引起相当的不满和愤懑情绪。第四,各国内部原有的文化问题,如移民问题,关于政治体制的争议等等,都会在疫情的冲击下更加激化,使得原来可能潜伏的或被主流社会压抑的极端思想或极端观念有了用武之地。
 
这些状况都会导致民粹兴起的现实。一方面,指向特定族群和群体的污名化,如纳粹对左翼和犹太人的攻击性的观念就有可能出现。将某些人群设想为敌对的,把各种复杂问题简化为社会对立和冲突,让一部分人成为“替罪羊”。另一方面让人们把疫情的问题,归结到某种“原罪”上,利用各种手法让社会的一般人被情绪主导,诱导他们从而冲击既成的世界和各国的治理现状,构成极大的不确定性。
 
这些民粹势力,往往就是借疫情确实造成的危机和全球化的困难,以民粹方式,如制造谣言,网络攻击,挑动政治方面的污名化、塑造奇理斯玛偶像等方式,掀起对于各国社会的根本的不信任,挑起舆论风潮,从而导致治理的危机和失控的可能。试图鼓动民粹愤怒指向特定国家或特定人群等等,也有内外结合,以挑动特定国家内部的人群对社会的敌意和内部的相互仇恨为目的的民粹。这种世界各国面临的民粹的一大特点,就是不断推出在疫情紧张时刻的各种恐怖的谣言和对特定人群的不断的中伤攻击,利用公众的情绪,让谣言在关键时刻发挥重要的作用,冲击世界和各国的治理。各国自媒体现在面临的巨量的谣言和污名化特定群体的现象,就可以看到一些心怀愤懑的民粹势力挑动挑唆的结果。民粹往往对内挑动对立仇恨,常会攻击政治、经济文化的关键领域。对外提出某种具有危险性的政治选择,或希望和某些势力里应外合,达到某些危险的目标。
 
应该看到,当下社交媒体的发展和媒体状况的变化更为这种民粹的兴起提供了土壤,社交媒体的高度的灵活性和部落化的倾向,让一些有相同观点的人,同声相求,使得观点更加激进极端。主流社会对于这些问题回应乏力,各种人物也往往在希望利用这些民粹来化解压力,简化自身社会的问题或矛盾。而疫情使得人们更加依赖社交媒体,更加通过社交媒体在形成自我的认知。这些都为民粹在疫情之下的大发展提供了条件。
 
各国都有一些媒体或自媒体的意见领袖甚至是政治人物,如主播和作者及政治领袖等,也有些是极端的宗教领袖等,利用自己的影响力,煽风点火,利用各国面对的困难,制造莫须有的谣言或攻击社会的敏感领域,诱导公众寻找某种疫情的“原罪”,对特定族群或社会进行恶意攻击,或者某些失意势力里应外合,利用在疫情之下人们的心理和社会的困难和焦虑,进行鼓动,形成某种社会狂热。教唆人们对他人的敌意和对社会本身的敌意。趁势而起,以求一逞。也有如极端宗教等势力也会利用疫情来兴风作浪。  
 
 从目前全球的状况看,这种情况已经开始在很多国家初现端倪,在一些地方快速发展。一些地方对亚裔人的攻击或对特定立场的人的攻击已经出现。随着疫情发展,民粹主义的风潮会形成更大的实力。这种民粹的敌意,其实是疫情造成的社会后果的关键的部分。各国的政治结构在应对这种民粹的能力上都有局限,因此需要更加警觉民粹主义的风险,对于民粹可能形成的重大的冲击有充分的考量。
 
 
 
话题:



0

推荐

张颐武

张颐武

724篇文章 2年前更新

著名评论家,文化学者。北京大学文化资源研究中心副主任,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领域包括大众文化与传媒、文化理论、80年代以来中国文学和电影。近年来,张颐武一直专注于对全球化和市场化激变中的中国大众文化和文学的研究,并对处于转型时期的中国当代文化作出了丰富而重要的阐述。主要理论专著有《在边缘处追索》、《从现代性到后现代性》、《新新中国的形象》、《全球化与中国电影的转型》等;大众阅读出版物有《思想的踪迹》、《一个人的阅读史》等。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