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在认同中追寻梦想
张颐武
   
   最近看到网络上的一些讨论,特别是已经被网上热炒热议的所谓“摩的”司机和人大“研究生”的论战,觉得有点难以说清的感伤。两个年龄相仿,过去条件相似的人今天有了某种差异,产生了分歧,这是一个具有某种戏剧性的状况。我从他们的分歧之中确实读出了某种薄薄的、却不能让人视而不见的敌意。他们本来是从中国改革的“起点”上一起出发的,但却有了生活状态的不同。本是同根生,今天却有了一些隔阂和矛盾,互相有点看不入眼了。这确实让我有点难过。大家本来有机会把事情的各个方面通过理性的讨论看得更清楚的,却一时间都情绪激动起来了。我觉得确实没有必要,如果平和而理性地探讨这些问题,大家可能共识远远多于分歧,一旦情绪化的激烈占了上峰,大家往往就会仅仅止于在言辞上互相伤害,而对于对方的道理缺少耐心和明智的分析。其实,我的感伤之处在于大家其实是共同起步的,何必如此不能互相宽容和理解呢?
   
   当然这仅仅是网上的讨论,其情境有某种虚拟性,两个人的状况也未必就完全和现实中一一对应。但网友的反应相当热烈和激昂,说明这里提出的问题还是相当具有现实性的。虽然这个讨论所激发的往往是情绪性的表达,却的确显示了某种社会心理的氛围。在“摩的”司机的视野里自己的困难是社会造成的,应该由社会给与补偿,而对于“研究生”来说,他则觉得个人的努力其实更重要,如果努力奋斗就会有更好的命运和生活。“摩的”司机倾向于批评社会没有为每个人的创造更好的生活条件,“研究生”则倾向于批评一些个人没有尽到自己的努力,没有为社会作更多的贡献,所以也就没有好的回报。这一争论涉及阶层的差异和社会的发展路向等等问题,理所当然地引起了大家的关切和分歧。
   
   在我看来这里的不同意见其实并不奇怪,它也并不是今天才出现的。这里的分歧其实是一个老的、却一直困扰人类社会的问题。在社会平等和激励个人才能的发挥之间,公平和效率之间的争论当然不是自今天始,也不可能在今天结束,目前的讨论其实还是这些大问题的重复,仅仅是历史的背景有所不同而已。无论“摩的”司机还是“研究生”,讨论其实超不过这样的矛盾。而这个问题其实难以得出极端的结论,简单地偏向哪一方面都会有偏颇,都会出毛病。我们今天需要的是一种平衡的价值。传统的资本主义和社会的公平有矛盾,往往仅仅鼓励个人奋斗,缺少社会公正,当然就引发了正当和合理的批判,以及改变这种秩序的壮丽的斗争。而过去的计划经济就是为了创造一个理想社会的某种设计,显示了自身的优越之处,但却难免也造成了弊端,使得“大锅饭”盛行,“干好干坏一个样”的状况相当明显,社会发展受到阻碍。
   
   其实,近三十年前我们开始改革开放的时候正是面对着当时的“平均主义”和“大锅饭”引发的弊端开始的。那时候确实很少贫富差距,但确实大家都相当匮乏,大家都一起贫穷。按照四人帮的逻辑,叫做“宁要社会主义的草,不要资本主义的苗。”我还记得我八九岁的时候,为了家里吃一次豆腐,在一个小副食店排了整整三个多小时的队。我也还清清楚楚的记得我买到豆腐时的激动和幸福。有人可能会说,当年你买到豆腐的幸福感应该也不少,何必要追求物质生活的改善。这样的说法其实是逻辑不清楚的混淆,物质生活的改善确实未必增加你的幸福感,因为每一代人都会有自己的快乐和烦恼。但这并不意味着物质生活从此不需要改善了。在原始人的时候我们也会有快乐,但并不意味着我们从此应该停止在原始人的时代。这其实根本就是两个问题。物质生活改善之后也会有自己的问题,但由此说物质匮乏比丰裕更幸福却也是一种偏见。
   
   正是由于当年的困境,我们才开始鼓励人们发挥自己的能力,鼓励人们力争上游,实现自身的价值。我们才对外开放,走上了参与全球化进程的道路。正是由于这样的努力,中国才有了今天的发展,中国人民告别贫困的路才越走越宽。无论我们面前还有多少问题和挑战,但大家的生活还是比起那个时代有了极大的改善。当然,对于那部分仍然面对着生活困境的人,对于在中国的发展中没有机会获得更多的益处的人们,我们所有的人都应该对他们有最大的爱心和最大的关切。对于我们在发展的进程中出现的社会不公和分配不公的状态,也应该有最大的关切、警觉和作出改变,但这也并不是否定过去的变革的理由,也不是把今天的社会看成“断裂”的社会的理由。在有关“摩的”司机和“研究生”的讨论中我看到的是一种过度的夸大代替了实实在在的分析,一种情绪化代替了理智和客观的倾向。一方面,我们不应该把所有的富人都视为“为富不仁”的万恶之源,富人中肯定有为富不仁的人,但同时还会有更多的凭自己的智慧和勤劳获得财富的人。在相对贫穷的人中,也决不会仅仅是由于个人的努力不足而陷入贫穷的人,也会有许许多多由于社会的变化而受到损害的人。将富人和穷人绝对的对立起来,挑起大家的敏感的神经,不会给这个需要和谐的社会正面的意义。现在我们需要的是沟通、理解和平和的探讨,而不是挑动情绪化的对立和敌意的耸人听闻。
   
  我以为,三十年前让我们走上今天道路的“中国梦”的光芒仍然在前方闪耀,中国人民的共识和认同感仍然远远大于我们之间的分歧,中国的富强和崛起以及中国人民共同富裕的二十世纪的中国的理想从来没有象今天一样和我们如此之近。这就更需要我们之间的团结和我们之间的互相激励和互相关切。
话题:



0

推荐

张颐武

张颐武

724篇文章 2年前更新

著名评论家,文化学者。北京大学文化资源研究中心副主任,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领域包括大众文化与传媒、文化理论、80年代以来中国文学和电影。近年来,张颐武一直专注于对全球化和市场化激变中的中国大众文化和文学的研究,并对处于转型时期的中国当代文化作出了丰富而重要的阐述。主要理论专著有《在边缘处追索》、《从现代性到后现代性》、《新新中国的形象》、《全球化与中国电影的转型》等;大众阅读出版物有《思想的踪迹》、《一个人的阅读史》等。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