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2011年02月01日 00:35

“哥时代”的悲与喜:年轻人的焦虑与期望

“哥时代”的悲与喜 张颐武

从那个被命名为“犀利哥”的乞丐被网络和媒体关注,“哥”现象就层出不穷。于是,网上被关注的男性都少不了被叫做“XX哥”。

当然,“哥”的出现似乎比起“姐”来要迟到许多。从已经被关注了许多年的“芙蓉姐姐”,到正当红的“凤姐”,已经有过不少“姐”或“妹”在网络和媒体里演出了她们的活剧。“哥”的流行也不过是潮流在今天的另外一章而已。

“哥”和“姐”之类的称谓都有一种非正式的意...

阅读全文>>
2011年01月26日 01:05

子弹飞向何方:《让子弹飞》说的是什么?

子弹飞向何方:《让子弹飞》说的是什么?

张颐武

 

   《让子弹飞》是这个冬天的一个不可思议的传奇,一个幽灵般神奇莫测、却大张旗鼓地宣传的传奇。它几乎无人不知,赢得众多喝彩声却难以厘清其意义和价值。它文艺,且又非常大众和流行;时尚却又不可思议地老派。它的题材有点奇怪,远远地偏离了我们对于这些年来的“大片”的想象,它的故事是真正的“年代剧”式的,表现的是民国前期的乱世的风云中的小人物的沉浮,但又绝不是...

阅读全文>>
2011年01月24日 00:16

喜剧的感慨:不能遗忘的历史

喜剧的感慨:不能遗忘的历史

张颐武

 现在,喜剧电影几乎是小成本电影中唯一形成了有固定市场效应的类型。它们也给了年轻的电影人以实践的机会和可能,也让年轻的观众有了新的空间和新的获得快乐的机会。这些喜剧其实也将喜剧作为一种新的电影文化消费展现在一个复杂的文化空间之中。在当下全球化的电影空间中,这些电影其实是相对高度本地化的,是以中国内地的日常生活为基础的电影,它们也将随着中国二三线城市或县城的电影...

阅读全文>>
2011年01月09日 14:05

2010年的五本书---- 个人的阅读偏见

2010年的五本书

   ---- 个人的阅读偏见

张颐武

 

 

2010年已经逝去,这一年出版的书很多,我也买了许多书,读了许多书。当然这一年未必有让我们震撼的新书出现。书和朋友一样,有时也是老的好。但毕竟新书中还是有足以排遣我们的寂寞的那些书,也有饶有兴味可以参考的书,它们都和我们有缘相遇,就不容易,当然也不忍心读后就算,所以这里要记下我在2010年看到的新书中觉得有点意思的五本,和大家分享。这当然只是一己之见,...

阅读全文>>
2011年01月02日 15:01

《大笑江湖》喻示消费趋向转变

《大笑江湖》喻示消费趋向转变

张颐武

 

在这个岁末,一批“大片”的出现引起了公众的高度关注,如《赵氏孤儿》《让子弹飞》和《非诚勿扰2》都是被看好的由大导演和大明星出场的作品,它们似乎是这个“贺岁档”的主力。但一部由赵本山和小沈阳领衔主演并和一些香港电影明星合作,由当年在台湾电影兴盛时期具有很大票房号召力的朱延平担纲导演,由当年的网络作家,后来曾经创作过《武林外传》的宁财神编剧的电影《大笑江湖》...

阅读全文>>
2010年12月26日 00:59

《非诚勿扰2》:老去的一代人的自我伤悼

《非诚勿扰2》:老去的一代人的自我伤悼

张颐武

    

   《非诚勿扰2》在这个岁末是公众关注的焦点,人们还记得《非诚勿扰》在2008年那个金融危机袭来,全球和中国的经济和社会的前景扑朔迷离的时刻,这部电影却给予了我们一种乐观的、向前的力量,通过温情而幽默的故事给予了我们真实的激励和鼓舞。我们可能都还记得在那部电影的最后,葛优扮演的秦奋拿着他买回的自己发明的那个铁管向远方眺望,而范伟扮演的失败的风险投...

阅读全文>>
2010年12月19日 15:52

关于《猫》——纪念钱钟书先生诞辰一百周年

这是我几年前写的回答《北京文学》编辑的关于钱钟书先生的《猫》的提问。现在看夜还有一点意思,贴在这里,纪念钱先生诞辰一百周年。虽然正日子已经过去一段时间,但读钱先生的书,思考我们的问题,就是纪念先生。

 

关于《猫》答问

 

张颐武

 

钱钟书是中国现当代当代最为重要的人文学者,也是少见的天才作家。他的成就是多方面的,其不羁的才华和渊博的学识一直受到广泛的赞誉。他的成就集中在两个方向:

   一是...

阅读全文>>
2010年12月12日 02:10

“农民工”与城市:当下的新意义

“农民工”与城市

张颐武

 

    有关“农民工”与城市的问题,其实是城市化难以避免的一面。在近百年的中国“现代化”进程中,农民进城的问题其实就是和中国的深沉的悲情相联系的。中国现代城市的历史其实就是有一个重要的侧面是农民进城,成为工人或城市的劳动者。看看《骆驼祥子》里的祥子其实就是典型。

   对于二十世纪中国“现代性”的文学来说,“底层”劳动者的命运一直不仅仅是一个社会阶层或群体的命运,也不仅...

阅读全文>>
2010年12月05日 00:23

营造美好的手机文化生活

营造美好的手机文化生活

张颐武

 

   在今天,手机已经成为了人们的最为关键的终端,它从最初的通讯工具已经转变为我们日常生活的核心的构成。它是我们通向外部世界的窗口,又是我们了解世界和接受服务的窗口。手机生活的已经成为我们社会生活和社会交往的最重要的部分。今天我们已经不能想象没有手机会如何。所以,我们会把手机当成我们自己的新的器官一样看待,它延伸了我们的生活的同时也改变了我们的生活。而手机号码则...

阅读全文>>
2010年11月27日 23:27

《春天里》《老男孩》:中国梦期待新的高度

《春天里》《老男孩》:中国梦在期待新的高度

张颐武

 

   最近,在网络和社会中,“旭日阳刚”组合所演唱的歌曲《春天里》和“筷子兄弟”制作的电影《老男孩》都引起了强烈的反响。“旭日阳刚”组合被邀请在上海的“怒放”摇滚演出中和原唱者汪峰一起演唱《春天里》,他们的歌声感动了许许多多的人,而《老男孩》在网上的视频也在触动着许多人。这两个现象其实凸显了一个对于当下的中国具有重要意义的主题:我们的“中国梦...

阅读全文>>
2010年11月21日 00:47

隐士的当代命运

隐士的当代命运

张颐武

 

    “隐士”当然是一个高雅的名词,一听到这个词,我们就会想到诸如陶渊明这样的人物。他们退出了当年士人必然要选择的仕途,而在乡间和大自然里寻求自己生命的归宿,视荣华富贵如无物。这样的故事是人们所心仪的。当然也有象陈眉公这样的装腔作势的隐士,一面标榜自己不慕名利的高雅,一面却“飞来飞去宰相家”,游走在达官贵人之间;有隐士的风雅,却又享受俗世的名声和乐趣。这样的隐士其实是...

阅读全文>>
2010年11月14日 00:41

“相遇”中的生命启悟——序刘心武先生的《命中相遇》

“相遇”中的生命启悟

——序刘心武先生的《命中相遇》

张颐武

 

刘心武先生在《上海文学》连载了一年的《十二幅画》,并新增《<班主任>的前前后后》等十五篇回忆文字,一同结集出版,嘱我写序。心武先生是我有多年来往的前辈,相知很深,也有过许多次和他深入的对谈,他对我的教益良多。我也曾经研究过他的作品。这次对一个晚辈如此信任,既让我感到荣幸,又觉得实在不敢当。踟蹰良久,也拖延了好久,才能下笔。我觉得下...

阅读全文>>
2010年11月07日 01:28

理性对待历史进程:从环保理念说起

理性对待历史进程

张颐武 

 

最近,人们对于高速发展带来的环境问题、幸福感缺失的问题等等都高度关切。这当然是中国的发展已经达到了一个新的阶段,人们对于发展的认识和理解进一步深化,全面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已经深入人心的标志。这当然也是我们的综合实力全面增长,已经有了关注和解决这些问题的能力和实力的结果。这种新的趋势当然对于社会的进步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当然,也就有一些论者由此发表不少议论,认为三十年来...

阅读全文>>
2010年10月30日 23:39

“世博”为中国留下宝贵的资源

“世博”为中国留下宝贵的资源

张颐武

 

     在上海世博会即将结束之际,我们既要盘点世博留给人们的珍贵的历史记忆和现实的资源,也可以总结世博给我们带来的感受和体验。半年的时间,世博会对于中国人来说,始终是自己身边的一个具体而现实的存在,无论是前往参与的人的热情,还是通过媒体和互联网对于世博的了解,中国的公众在这半年中深受世博会的影响,它的影响和作用还会长久地延续下去。

     半年的世博会既是全...

阅读全文>>
2010年10月24日 01:26

“幸福”和“成功”不是独木桥

“幸福”和“成功”不是独木桥

张颐武

 

   近年来,“成功”和“幸福”越来越成为社会价值的中心,引发了极大的关注,这些观念也对于人们的日常生活构成了极大的影响。所谓“成功”就是追求个人价值的实现,而“幸福”则是追求个体生命的美好感受。现在关于“成功”的路径的所谓“成功学”的书籍虽然已经引起了相当的争议,但还始终是热销的,而对于“幸福”的探讨更是激发了广泛的关注。如白岩松的新书《幸福了吗?》就形...

阅读全文>>
2010年10月17日 03:40

“达人”与“红人”:因为我们是暖的,所以世界不会冷

“达人”与“红人”

张颐武

 

     近几年来,网络“红人”现象一直是引人瞩目的议题,它始终既吸引着公众的注意力,又不断引发争议和探讨。网络“红人”往往是普通人一夜之间就在网络上蹿红,变成公众的焦点。这些“红人”往往并不是专业的艺人或有独特的一技之长,而仅仅是一些很普通的人,却往往依靠夸张离谱的言论,脱轨出位的行为立即就获得了高度的关切。这种过去几乎不可能的事情在网络的“自媒体”特性和无远弗届的...

阅读全文>>
2010年10月10日 09:57

“中国梦”和“上海精神”

“中国梦”和“上海精神”

——从《上海,上海》谈起

张颐武

 

  正当世博会在上海举行,人们把目光聚焦在上海的今天,如何理解上海的城市精神和文化特色,如何理解上海作为一个现代城市的历史和现实,都是人们所关切的。

最近在央视热播的《上海,上海》作为一部以上海这座城市为自己命名的电视剧,则表现出强烈的企图心,力图在从辛亥革命到新中国成立的整个中国现代史的大背景下,为上海这座城市勾勒一个生动而鲜活...

阅读全文>>
2010年10月02日 08:05

三里屯闲话:一段沧桑历史的片断

三里屯闲话

张颐武

 

   三里屯当然早已经成了一个象征。它的“酒吧街”的形象其实打开了中国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夜生活的空间,给了中国城市的夜晚一个具有活力的形象,让北京人晚上有地方可以去,可以在漫漫的长夜中打发掉那些时光。所以,说起中国的夜生活和酒吧,三里屯是不能绕过的。

    我还记得北京原来其实是一个相当闭塞的城市,它的生活方式也是相当传统的。在中国的“现代性”中,北京历来和上海就是两极。一极...

阅读全文>>
2010年09月23日 23:13

《山楂树之恋》:在当下凸显“情”之价值

《山楂树之恋》:在当下凸显“情”之价值

张颐武

 

张艺谋的新片《山楂树之恋》再度引发了轰动效应。这部电影其实和《唐山大地震》一样,都显示了中国电影在今天所展现的新的因素,值得我们高度关切。

《山楂树之恋》显然具有一种强烈的感伤性,这感伤纯美的爱情似乎是将我们融入剧情之中的关键。这种“感伤性”是和一种相当接近于电影的“默片’时代的风格相互交织的。张艺谋在这里凸显了一种对于中国电影的早期传统的“...

阅读全文>>
2010年09月19日 01:33

圆明园:痛楚记忆与超越想象

圆明园:痛楚记忆与超越想象

张颐武

 

我还清楚地记得我通过影像看到圆明园而感到的巨大的震撼。这是在1981年,我在北大的大食堂观看电影《沙鸥》。在这部电影里女排运动员沙鸥面临着男友的突然离世和自己职业生涯的危机,这时她在圆明园的遗址的大水法附近徘徊,也是在中国的历史和今天之间徘徊。在这里她从历史中汲取了力量,获得了历史赋予的新的信心和自我认同,这使她超越了消沉和苦恼,最终做出了人生的选择。具体的...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