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客
张颐武:别让书籍变成装饰品(组图)
普通人也能读懂的专业书
北京晨报(微博):阅读曾经成为许许多多人最重要的文化生活,您对那个时代的阅读有什么样的记忆?
张颐武: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我们国家对众多世界名著,乃至我们的古典名著做过系统的译介和整理,出版了一大批名著的普及读本。这些出版物有很多优点,比如有非常多的大学者、大知识分子参与翻译、整理、点校工作,并且每本书前面都有一个长篇的序言,对全书做非常精确的解读,使得人们通过序言既可以了解到这本书大致的意思,帮助读者更加轻松地阅读原著;同时,对外国名著准确传神的翻译,对古典名著的校注、加标点等工作,其实都是为了让普通人更加轻松地阅读经典。可以说是一次名著的大规模普及。最终,这些书籍在当时获得了太多人的喜欢,成为了无数人向往的读物,反复传阅,很多人千辛万苦也要借到一本去读。
北京晨报:这种阅读的盛况是如何产生的?
张颐武:一方面当然和整体出版业发展水平不高有关,出版物并不多,有这样一批经典名著出版,当然受欢迎。另一方面,也和这些出版物的质量非常高有关,即便是一些相对高深和专业的书籍,普通人也能很轻松地读懂。
当前出版没有想象的那么差
北京晨报:在今天,基础阅读已经成为很多人焦虑的问题,为什么阅读会萎缩?
张颐武:现在的出版业不能说不繁荣,就经典名著出版来说,大量的、反复的出版,使得任何人都能够轻松地获得想要的书籍。不像那个时候,找一本书读很难。现在的问题在于,年轻人的生活中,一方面是学业的压力很大,看课外书的时间比较少;另一方面,影视、网络、移动网络等,使得人们的休闲生活有了太多的选择,分化了阅读的时间。同时,社会上急功近利、浮躁的风气也在影响着阅读,很多人不是没有书读,而是有书不读。事实上,今天大多数家庭,都或多或少会有一些藏书。许多人甚至是批量的买书回家,但是买回去以后,却变成了装饰品,世界名著一套一套地摆在书架里,但是从来不看。
北京晨报:也有人认为当前经典普及不如当年,是否如此?
张颐武:确实,今天的大学者、大知识分子做普及读本的比较少了,这也难免,他们有太多的研究要做。但更重要的问题是,当前的出版其实没有想象的那么差,实际上还是不错的,一方面古典名著、世界经典的出版每年的量都非常大;另一方面,世界上最新的动态、出版,都能够及时地反映出来,比如说今天获得诺奖的莫迪亚诺,中国人很少有人知道,但他的作品,其实很早就有中文版了。
吃快餐不如读经典
北京晨报:有书不读的原因是什么?
张颐武:现在的知识不是少,而是多。我们那个时代,书太少了,可以说如饥似渴,今天不一样,太多了,人们反而不读了。一方面这是一种自然现象,就好像北京人不大会去长城、故宫,因为就在边上,随时可以去,结果总是没去。反而是外地来北京旅游的,一定会去。读书也一样,以前没书,好不容易获得一本,迫不及待地就要读。今天随手就能买一本回家,想着明天也能读,后天也能读,结果三四年了,还没读。另外一方面,太多的娱乐方式在吸引着人们,去一趟KTV,上网玩会儿游戏,看场电影等,回来以后都累了,也就不读书了。过去没的选择,看书就是娱乐,今天选择太多,娱乐不仅是看书。
北京晨报:也有观点认为当前的阅读量比以前要多,是否可以补偿经典阅读的缺失?
张颐武:确实如此,当前年轻人的阅读量非常大,但是很多时候都是资讯性质的、即时性的,朋友圈一看一晚上,也是阅读了,但是这样的阅读很多都是流言,不切实的,比如说养生的东西,朋友圈里很多,但是高质量高水平的不多,而且不一定准确,未必能经得起检验。还不如用这些时间看基本经得起考验的书。微博、微信等,其实更是一种交流工具,以它代替阅读是不够的。
基础阅读是人生的底子
北京晨报:基础阅读对于人、对于社会来说,有什么样的作用?
张颐武:基础的经典阅读之所以重要,关键在于它是给人生打底子。人生有硬实力,也有软实力,英语考过了八级,立刻就能获得一本证书,这是硬实力。而那些名著、经典中,蕴含着人生的经验、人类历史的财富、世界的奥秘等,能够开阔一个人的胸襟、见识,铸就一个人的格局、气象,这是软实力。这些东西不会立刻就体现出来,但是一定会改变一个人的人生。一个具有非常好的阅读基础的人,和没读过多少经典的人,人生的道路一定是不一样的。我们常说一个人的竞争力不行,可能不是他的学历不够,证书不多,而是他的情商不足,能力有问题,或者说他的格局气象太小,见识胸襟不够,而要经典的阅读,恰恰是提升这些看不见的素养的,它决定了一个人到底能够走多远。
北京晨报:对于社会来说,基础阅读意味着什么?
张颐武:一个社会不能缺少阅读的基础。现在我们的社会上,有那么多的戾气,有那么多思想混乱、道德滑坡的现象,归根结底还是人们的素养的问题,底子不够厚实。如果能够形成一个非常好的基础阅读的风气,那么对于整个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都有非常大的意义,也会使得我们的社会有更厚重的底蕴和更强大的前进动力。当然,并不是说读书多一定道德素养高,但是总体来说,读书多的必然气象格局更大,也会更加理智,具备更好的素养。
基础阅读使得一个人在社会上有更强的竞争力,也使得一个社会有更加厚重的底蕴和发展的动力。事实上,今天大多数家庭中,都有比以前多得多的藏书,关键在于,怎么样调动起来人们阅读的动力,把藏书变成读书,而不仅仅是收藏品、甚至是装饰品。
张颐武:
读书提升竞争力
北京晨报:基础阅读并不能带给一个人社会竞争力的提升,或者说,社会评价一个人,并不以个人的阅读经历、素养为标准,这是许多人认为阅读失落的原因,是否如此?
张颐武:其实这是一种误解。社会上确实存在以学历、资历等衡量人的现象,一个人的就业、升职等也往往受这些东西左右。但是并不能说学历和读书能力是对立的。事实上,不论是在社会上,还是在学问上,但凡有所建树的人,恰恰都是那些阅读非常广泛的人。基础的经典阅读,只会让一个人的综合能力上升,而不会使一个人的实用能力下降。比如说,一个学生,每天花二十分钟读一些经典,不会耽误他的应试能力,不会使得他的学业下降,反而,因为阅读经典,会使得他更加明白自己的目标,有能力更加合理地分配时间,还会提升他的应试能力。当然,确实有一些偏才,不会别的,只会一门。但是对于大多数人来说,经典的阅读肯定也会促进实用能力的提升。一个人说,他读课外书耽误了学业,只能说他的课外书也没读通,没学会怎么读书、怎么从书中汲取营养。
北京晨报:社会是否也需要逐渐地改变评价标准呢?
张颐武:确实,我们的社会对于人的评价需要更加理性的调整。但同时,对每个人来说,也不应该把社会中的一些问题,当做是不读经典的理由。因为基础阅读不会妨碍一个人在某个领域中的探索,反而是锦上添花、如虎添翼的。国家亦如此,软实力并不影响硬实力,反而相互促进,比如说美国的好莱坞很强,但并不是说因此它的自然科学就弱,事实恰恰相反。
从书香家庭开始
北京晨报:那么怎么才能使得更多人愿意阅读经典呢?
张颐武:一方面我们应该提倡年轻人多读一些经典,不论是自然学科的一些基础性经典,还是人文学科中的经典,最好是在大学毕业之前,打下一个比较好的底子。不一定非要读纸质的书,有些人觉得不读纸质书,就不是阅读,其实不应该,在手机上、pad上下载一本名著阅读,和在纸上阅读没有什么区别。另一方面,我们也应该有更多方便人们的公共阅读服务,实际上现在公共服务系统在这方面已经有了非常多的建树,同时也还在不断地进步和完善。再次,最重要的还是要形成阅读的风气,而最好是从家庭开始。
北京晨报:为什么阅读要从家庭做起?
张颐武:基础的经典阅读,家庭的培养是非常重要的方面,如果一个家庭里父母都读书,那么肯定能够培养起孩子读书的兴趣。如果父母都不读,指望孩子喜欢阅读就比较难。现在的家庭都有藏书,特别是中产阶级,基本上家里都有书架,很多人买世界名著,一套一套地买,但重要的是,买回去要读,我们需要的是翻开的书,是随手翻阅的书,而不是整整齐齐摆在书架里,和工艺品一样当装饰的。我去拜访别人家里,发现别人的书架很乱,书随便插,就知道这个人真读书,如果书架很整齐,书都按照序号一本本放好,甚至有的书连外面的塑料封膜都没拆,那肯定就是摆设。所以,建设书香社会,其实还是要从书香家庭开始。如果家里有书都不读,还谈什么基础阅读呢?
晨报记者 周怀宗
喜欢
0
赠金笔
话题:
财新博客版权声明:财新博客所发布文章及图片之版权属博主本人及/或相关权利人所有,未经博主及/或相关权利人单独授权,任何网站、平面媒体不得予以转载。财新网对相关媒体的网站信息内容转载授权并不包括财新博客的文章及图片。博客文章均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财新网的立场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