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0
听报道
最近几年,“粉丝”群体和由此构成的“饭圈”文化引起了社会的关注。这两个词都来源于英文词“fans”,粉丝所组成的所谓“饭圈”,也就是迷恋一个偶像的圈子。这种“饭圈”文化的活跃引起了社会的关注,也引发了多方面的争议。
应该说,粉丝文化是就是一种对于偶像的痴迷的文化。其实这种现象也是从古到今,在不同文化中的各个不同年龄的人群中都存在的。但自从进入了大众文化和消费的时代,其影响力和作用都超过了以往,这种文化主要集中在演艺界,同时特别存在于青少年之中,是青少年文化的一种独特的形态。在当下的社会中,由于青少年的消费能力的增强和对于娱乐演艺的强烈的兴趣而更能产生巨大的影响。由不同的粉丝所构成的诸多“饭圈”已由于其对于自身偶像的切实的经济方面的和形象方面支撑而发挥作用。
这种“饭圈”现在已经通过互联网有了更多的组织性,不仅深刻地影响了演艺界,也影响了整个文化消费的生态。由于粉丝现在不仅仅止于和自己的偶像的互动,而且由于他们通过所谓的饭圈既有一定的通过自媒体发声的影响力,也有经济等方面的实实在在的作用,他们的兴趣和选择对于娱乐业的生态已经有着很大的影响和支配的作用,无论在娱乐业对于明星的选择,或者其行为引发各种议论,形成了在社会中的一种有诸多争议的现象。
这种“粉丝”现象和“饭圈”文化其实关键就在于粉丝和偶像的关系。实际上,年轻的粉丝往往是把自己的认同和归属感投射在自己的偶像的身上,当代生活中青少年温饱有余,并无基本生活的忧虑,但又有各种社会和家庭的约束和要求,也有很多社会规范的制约,但他们的内在的情感和青春期很多需求并不被社会所充分认可,而给他们提供的社会层面的要求也和他们的内在的想象存在一些差异,在周边的环境中也缺少具体可感的认同的对象。因此他们往往有更多的对于能够满足他们的想象的“偶像”的一种强烈的“迷”,通过和偶像之间的想象性的认同感,获得一种对自我的想象,这种想象常常充盈了他们的生活。偶像既是具体的、活生生的人,但又是完全超脱出具体的日常生活之外的抽象的人。偶像主要的是其年龄相近的同龄人。当然也有一些年龄较大的对年轻偶像的迷恋。这些偶像既是现实的,又是超现实的。当然这些偶像往往是积极的和正能量的,粉丝所构成的“饭圈”既关注他的一举一动、一颦一笑,也同时和他保持着相当的距离而不把他世俗和日常生活化。偶像往往是一个“念想”。而当下的大众文化也常常对于粉丝和饭圈有某种刻意的鼓励的态度,往往让偶像和粉丝有更多的具体的互动,这是人们常说的“宠粉”,同时粉丝也通过某种经济上的投入来强化自己的这种认同感的建立。而“饭圈”这种迷恋一个偶像的群体的作用在于它能够通过网络形成声势,对于自己的偶像的形象的维护,对于偶像的周边环境的监督,支持偶像的各种活动等,都似乎是介入和参与到偶像的整个演艺和生活之中了,然而他们并没有真正和偶像有具体的现实的联系。这种既具体又抽象的关系其实是粉丝现象和饭圈文化的基本的设定。惟其具体,这个偶像才是活生生的,可以将感情和认同投射于其上的人,惟其抽象,这个偶像才能不在粉丝的庸常的生活之中,而赋予了某种超越的意义。
粉丝现象和饭圈文化是非常复杂的现象,一方面,由于现在的偶像都还是积极和正面的,对社会的正面价值的认可和肯定是偶像具有影响力的现实的基础。偶像和如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后期西方的相对比较激进、愤世嫉俗甚至反对某些主流价值的明星是完全不同的。他们相对非常温顺善良、融入社会主流的形象是当下温和的中产生活中的年轻人所需要的。偶像在很大程度上是相对非常稳妥甚至是“完美”的。因此这种认同感的获得也有让青少年通过这种行为获得一些积极的、正面的影响,也会让他们的某些方面获得正能量的作用,如从偶像获得生活的正向的激励,以及和偶像一起参与公益活动等等。
另一面,当然过度的对于偶像的迷恋也可能会造成一些极端的作为和不当的行动,过度的投入也会让自身受到负面的影响,也可能由于对于偶像的迷恋而不能理性地看待事物,造成某些偏见和不良的现象,因此造成对于个体人生或社会的负面的影响。过度地迷恋偶像也会造成自身人生的扭曲。比如“饭圈”之间的恶意网络攻击,以及“粉丝”间对“自杀文化”这种极端偏执和不当行为的相互影响与模仿。这些都构成了“粉丝”“饭圈”复杂而多面的现象。因此,抑制“粉丝”因过度迷恋偶像而做出的极端行为,尤其是对青少年施以更多心理支持与帮助也是需要的。
“粉丝”现象和“饭圈”文化可以说是当下文化中,社会对于它的认知也是非常复杂的。对于这种青少年文化的影响和作用,值得深入的分析和认真的实事求是的理解。
话题:
0
推荐
财新博客版权声明:财新博客所发布文章及图片之版权属博主本人及/或相关权利人所有,未经博主及/或相关权利人单独授权,任何网站、平面媒体不得予以转载。财新网对相关媒体的网站信息内容转载授权并不包括财新博客的文章及图片。博客文章均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财新网的立场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