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每到高考时节,作文卷是最引起公众注意的,也始终是议论的话题和关注的中心。作文卷是高考对于语文综合能力的考核,也会让社会公众关注作文题目里所体现的一些社会的趋向。正是由于这些题目具有相当的公共性,公众都能够对此发表意见,进行讨论。它一方面是高考的一个环节,但另一方面是超越了这个环节的考试的功能,形成了公众热议的焦点。这就是它所具有的溢出的效应。高考作文可以说既是高考的一部分,又是它和公众的一个切点。
 
今年的高考作文共有九题,共有全国卷两题,全国新高考卷两题,另有北京的两题,天津、上海和浙江各有一题。这些题目一个突出的特点是全部都是议论文,文体的要求都非常明确。这些议论文大体上都是哲理性的议论的文章,题目也都偏重于比较具有耐人思考的人生哲理的议题,都是相对比较抽象、具有某种启悟性的议题。这些题目都是立意比较高远宏大,能够让人通过哲理思考展开文章的方式。过去一度有过的比较具体的就一个社会的现象发表议论的题目这次没有见到,也有对于题目的比较严格的限定性。现在从这样的命题策略,可以看出高考作文正在用更具有“纯粹”意义的议题来考察学生的逻辑性、语文表达和论证的能力。这些都是议论文限定的要求。这样的方式其实是比较合乎语文在大学的应用的基本功能的。这可以说是通过这样的议论文更着眼于语文的基本功的训练,着眼于一种论证的能力和思辩的能力的培养。这其实是语文最终的应用性的体现。这种文章最着重的是如何引起论题,如何论证,如何做结论。
 
这里大概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直接就一个可以从两个方面展开的议题让考生进行分析的。如上海卷的“经过时间的沉淀,事物的价值才能被人们认识”这个议题的不同角度的认识。浙江卷的“得与失”是“终点”“起点”还是“过程”的不同角度的思考。全国新高考1卷的从体育中的“强与弱”的转化引发议题等。这一类的题目需要的是从不同的角度对于一个问题的思考。这可以说是一种从“多面性”来认识一个问题的题目。考生需要从两个方面或多个方面考虑题目,从两方面或多方面来反复论证题目,引出作者自己的看法。
 
另一类是一种从一个起点出发不断地追求深化的题目,也就是追求议题的深化的分析的题目。如全国甲卷的“可为和有为”,全国乙卷的“关于理想”,全国新高考2卷的从关于“人”字的漫画来分析人生的题目,北京两题的题的“论生逢其时”和“这,才是成熟的模样”,天津卷的人生的道路等。
 
现在高考作文的主要问题其实是由于语文老师都对于学生的作文进行了比较充分的准备,学生之间的差距不容易拉开,作文分数相对比较接近,学生对于一般议论文都有比较充分的准备,学生的实际的语文应用和现场表现出的能力不太容易被测试出来。从这个角度来看作文的话,我们就可以有一些判断。
 
这些题目中,我以为最有广阔的发挥的空间的是全国新高考2卷,它从人字漫画开始是很巧妙的,这个题目从一撇一捺的含义出发,从“逆锋起笔,藏而不露”的一撇,到一捺的起笔的“中锋用笔,不偏不倚”到最后捺的结笔“停滞迂回,缓缓出头”,似乎可以从人的成长的历史入手写,从开始学习积累,到学会堂堂正正地做人,到逐步成熟进步来立论,也可以从人生的不同的方面上立论,如起笔是一种踏踏实实的态度,一捺的起笔则是一种堂堂正正的修养和追求,一捺的结笔则是一种不怕困难,坚韧不拔的态度,这可以说是从三种不同的人生的修养的结合就能达到“人”的顶天立地的境地。这个题既让人都有可以写的,一般水平也能有所发挥,而水平高的更能从不同的角度给我们一些丰富的思考。这个题目的好处是虽然你可能曾经写过相似的文章,但如何把漫画的意蕴阐发清楚就不太容易,这就能拉开不同水平的距离,有很好的对于成绩的区隔性。其实这个题目也正好是对现在不少人关注的“躺平”议题的一个回应,人只要奋斗努力,就能在停滞迂回中,找到缓缓出头的可能,一个社会其实也是如此。
 
其次较好的是全国新高考1卷的从毛泽东早期的《体育之研究》中引发出“强与弱”相互转化的议题,这个问题的概括总结和分析都需要一些现场的感受力和深入辨析题目的能力。对于学生的综合性的考核是比较充分的。
 
其他的题目也都是稳妥的,从社会面上看是非常积极的。像得与失的问题,像对于人生高度的感悟等等……但似乎还是有不太容易拉开成绩的距离,应该是语文教学中能够准备得到的,很难形成更大的区隔性。
 
高考作文众人瞩目,其中的意涵值得深入探究。
话题:



0

推荐

张颐武

张颐武

724篇文章 2年前更新

著名评论家,文化学者。北京大学文化资源研究中心副主任,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领域包括大众文化与传媒、文化理论、80年代以来中国文学和电影。近年来,张颐武一直专注于对全球化和市场化激变中的中国大众文化和文学的研究,并对处于转型时期的中国当代文化作出了丰富而重要的阐述。主要理论专著有《在边缘处追索》、《从现代性到后现代性》、《新新中国的形象》、《全球化与中国电影的转型》等;大众阅读出版物有《思想的踪迹》、《一个人的阅读史》等。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