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0
听报道
这是《楚天都市报》昨天的采访,贴在这里,请大家指教。
班主任张颐武
北大中文系博导张颐武教授的《年轻时》近日出版。这是他的第一部非学术类著作。
张颐武是著名的评论家、文化学者。他的研究领域包括大众文化与传媒、文化理论、1980年代以来的中国文学和电影。近年来,张颐武一直专注于对全球化和市场化激变中的中国大众文化和文学的研究,并对处于转型期的中国当代文化作出了丰富而重要的阐述。
粉张颐武已经很久了,他在微博上和年轻人谈读书、谈处世,每节虽然只有短短140个字,但以“年轻时”开头,以“古语说”结束,程式自然,循循善诱,蔼然如大学时代的班主任。《年轻时》正是他这些年微博的结集。
4月17日,我采访到了张颐武教授。
“年轻时”追述年轻往事
年轻时读书常常觉得自己洞悉了世间的万物。于是思想封闭僵化,以为就这么一点事,凡不按我说的做就是傻瓜,常会笑别人蠢,其实自己知道的无非皮毛。自己是井底之蛙还不自知最可怕。古语说:“读书最怕是自满。”
摘自张颐武微博
记者:您的微博,前面的“年轻时”虽然是种抽象的描述,但我作为过来人,总能联想到一个个具体的故事。这里有您的故事吗?
张颐武:当然有啊。譬如1983年,电影《火烧圆明园》上映,香港著名导演李翰祥执导,刘晓庆、梁家辉主演。我和父母一起去看的。电影中有个情节:僧格林沁在谈判桌上受到英方代表巴夏里的嘲笑,僧格林沁拍案而起,强令巴夏里和他比摔跤,结果将巴夏里扔进了莲花池……电影放到这一幕时,电影院里掌声雷动,有的观众忍不住站起来叫好。
我那年刚刚20岁,是北大中文系大二学生,自认为颇读了一些书,颇有一点独立思考能力,因此觉得这个情节虚构得非常荒谬,周围的观众也非常愚昧麻木,回家立刻愤怒地写了一篇文章。我父亲是中央民族大学的教授,他听了我的想法,问我为什么不能从别人的角度来考虑问题呢?导演长期生活在英国的殖民地香港,这部电影从头到尾都让中国人非常郁闷,导演需要一个剧情提振观众情绪,观众也需要一个情绪出口……我20岁才明白遇事要“换位思考”。
年轻时还是要实在为人,不必过于急功近利。张爱玲“出名要趁早”因为确实是大才,别人比不了。中年在美国还诸多挫折,晚年老景凄凉,但就是晚年才气还在。资质平常的人更不能指望有奇迹了。古语说:“德不称,其祸必酷,能不称,其殃必大。”
摘自张颐武微博
记者:关于大才和小才,您举出了张爱玲,就让当下一般的才子才女自叹弗如,只有本本分分地“实在为人”。冒昧地问一句,您一直到什么年龄,还认为自己是个天才?哪些人哪些事让您对自己有了一颗平常心?
张颐武:(笑)一直到二十四五岁吧。我1987年硕士毕业留校任教,有机会接触到很多非常有才华的老先生。中国传统的知识分子有述而不作的传统,孔子也称对六艺是述而不作。那个年代的老先生往往不轻易著书立说,因此在学术圈外默默无闻。即便是像钱锺书先生这样的超级大才,待人接物也保持着一个传统读书人的谦和礼数。古语说,“病在凡庸老始知。”庆幸的是,我在非常年轻的时候就知道自己只是中人之资。
“古语说”来自读书笔记
年轻时太容易受到境遇的制约影响。遇到顺境就得意洋洋,觉得高人一等,搞得人人侧目,意见多多,宁肯找差一点的人合作。遇到困境就怨天尤人,都是别人坏社会糟,都想害你,弄得别人都躲着你。困难时乐观自信些,顺利时稍夹起尾巴做人。古语说:“处逸乐而欲不放,处贫苦而志不倦。”
摘自张颐武微博
记者:您的微博,谈逆境,说挫折的占了相当篇幅。以我的了解,您一路走来是非常顺利的:1980年以应届生的身份考入北大,与77、78、79“新三届”相比,您没有上过山下过乡。1987年留校任教,您甚至比您的首届学生还要顺……
张颐武:的确,我算是顺的,从中学到大学再到留校工作,我不过是走过了从中央民族大学到北京大学这5站路。但只要是成长,挫折总是免不了的。
我在北大读硕士是1980年代中期,那时我遇到了不少人际关系的问题和学习生活方面的苦恼,常常有碰壁挫折的感觉。我从小生活在校园里,处在相对封闭和单纯的环境里,对于社会缺少了解,对于待人接物和处事礼节也缺乏感悟。我在北大图书馆发现了不少明清笔记,如《菜根谭》、《围炉夜话》等,其中有很多警语对于我的人生很有启发,于是就做了很多读书笔记。我看这些人生警语常常觉得自己处事的缺点毛病被说中了,自己的局限和短板以及努力的方向被讲清了。自己走的弯路,也能从这些警语中得到一些反思的机会。
我是新浪微博的第一批用户。写微博不同于写博客或短信,不能只是家长里短或高头讲章,我觉得当年积累的这些警语对我自己有所启悟,应该对当下的年轻人也会有所启发。就随手发了一些对于这些警语的解读和自己的点评,想不到得到了不少好评和赞赏。
细节源自做班主任的积累
年轻时不知道人生是长跑。一计较,一点小事小钱和人较劲闹翻,宿舍里一个脸盆的位置都闹到打破头。这样做不了什么正经事。二算计,总担心别人发展,总嫉妒别人进步,总想自己周边人都倒霉,其实他们都不行,你也好不了。只有想开学会共赢,学会让利才会真进步。古语说:“成大事者争百年,不争一息。”
摘自张颐武微博
记者:看到这一节,我忍不住笑了。连宿舍里一个脸盆的位置都关注到了,您的工作真细致,像个班主任。
张颐武:我的确做过班主任,北大中文系87级的班主任,两年。微博中用“年轻时”导引出来的很多细节问题来自我当年做班主任的积累。后来这些学生毕业走向社会,返校时也愿意和我说说他们工作中遇到的人和事。有些问题是北大学生的共性,还有一些是年轻人的共性。我把这些问题摆出来,再加上我的点评和分析,希望有悟性的年轻人能够少走弯路。
年轻时常会发现进步除了家人没人赏识。这也不奇怪。一比你差些的会嫉妒,看你不顺眼。二比你好的担心你赶上,看你是威胁。要被钦佩就需要把很多人拉得远远的,根本望尘莫及才行。被骂绝不动气,就是多谢指教。但绝不听这些指教,干自己的。古语说:“舌上有龙泉,杀人不见血。”坚持住就行。
摘自张颐武微博
记者:现在在校的这一代大学生,应该是1980年代那一代大学生的儿女辈了。您觉得上一辈年轻人遇到的问题,这一代的孩子会有共鸣么?
张颐武:与上一代学生相比,这一代学生视野开阔,教养程度高,喜欢关注大问题,起点高。但这一代学生也有自己的问题,独生子女嘛,人际交往更容易遇到障碍,抗击打能力不够,遇到挫折不会自我调适。甚至,即便是北大的学生,也有注意力不够集中的问题,电脑、手机,到处看,不能沉下心来读书……时代在发展,技术在进步,生活方式在改变,但基本人性是不变的。所以钱锺书先生说:用之学问,日进千里;体之学问,仍守故步。亚里斯多德之《物理学》已无人问津,而亚里斯多德之《伦理学》仍可开卷有益。
话题:
0
推荐
财新博客版权声明:财新博客所发布文章及图片之版权属博主本人及/或相关权利人所有,未经博主及/或相关权利人单独授权,任何网站、平面媒体不得予以转载。财新网对相关媒体的网站信息内容转载授权并不包括财新博客的文章及图片。博客文章均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财新网的立场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