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从《私人订制》回看三十年中国

张颐武

 

    2013年年底冯小刚的《私人订制》其实是八十年代后期王朔的著名小说《顽主》的再度展开。《顽主》的结构和思路其实一再出现在中国电影中,如八十年代后期米家山的《顽主》,1997年冯小刚喜剧电影的开山之作《甲方乙方》,直到这部有王朔参与编剧的《私人订制》。这里一切故事的开端,都是一个为人实现梦想的公司帮助遇到心理困难或精神焦虑的人实现他们的梦想的故事。王朔和冯小刚不断地回溯这个主题,其意义其实在于在不同的情境之下将个人的“主体重构”变成了现实的可能性。个人希望改变自己的性格、生活际遇等等,但都可以由于公司的运作而得以展现。这个故事似乎是王朔最为迷恋,也不断重述的。

这个系列的故事的发端米家山的《顽主》出现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的后期,那是中国市场经济的最初呈露端倪的时刻,中国社会的基本形态还是在计划经济之中,但社会已经经历了精神上的新的事物的洗礼和冲击,观念的新潮和社会结构的滞后之间形成了复杂的反差。《顽主》是一个关于当时极度匮乏的服务业的一个精彩的寓言,也是一个对于那时的计划经济对于人的角色的固定化的嘲讽。当时的社会处于计划经济的自上而下的全面的管理之中,尚缺乏活力和空隙,而那几位顽主正是打开缝隙的人,也是在当时社会主流的边缘的存在,却提供了当时的社会主流难以提供的让人们变换自己的身份和重述自己的故事的可能性。这其实就是询唤一个新的“主体重构”的可能性。这个以“替人排忧、替人解难、替人受过”为主要经营内容的三T公司的出现就是市场化的机制的展开。实际上,王朔用独特的想象力构筑了一个关于市场化的乌托邦,在这里,市场可以提供让个人展开自己被压抑的欲望的可能,也可以让个人实现自己的欲望,虽然这些都是梦幻般的虚幻之物,但却是一种快感的释放,一种实现梦想的瞬间的开放。而最后三T公司关门,却有大批人在门口排队等着接受服务的段落无疑说明了当时社会对于市场所可能提供的未来的期望。这可以说是关于“未来”的想象的电影。

到了1997年的冯小刚喜剧的开山之作《甲方乙方》,已经和《顽主》相距接近十年,依然是关于“主体重构”的故事,但其中的趣味却发生了变化,当时市场经济已经在高速展开,中国社会已经进入了市场化的轨道,经济的起飞和生活方式的快速变化让人应接不暇。生活中的“主体重构”却是以某种缅怀为中心的再度展开。人们开始厌倦在今天日常生活中的平淡无奇的角色,却往往用对于过去的英雄气概或匮乏时代的缅怀来尝试进行“主体重构”。厨师渴望成为无畏的烈士,普通人希望变成巴顿将军,富人希望重温挨饿等等,穿越出自己当下的庸常身份,获得一个新的可能性的故事却是通过对于过去的缅怀获得的。这可以说是每个人都期望时光倒转,这是关于“过去”的故事。

这一次的《私人订制》却又和《甲方乙方》有了十五年的相当长的时间的间隔之后又回到了这个题材。这里的一切已经和过去不同,当下中国的市场化已经进入了新的阶段,中国的经济成长已经改变了全球的格局。个体所面临的问题却是在新的社会空间中的自我完成的不足和困扰。关于普通人想做官,成功导演想高雅,老太太成贵妇的故事已经没有了《甲方乙方》的对于过去的缅怀,也早就不复是《顽主》对于未来的渴望,而是关于当下的“现在”的故事。这些人的故事都是突兀地在一个情境中急转,立即进入了当下的另外一个角色。未来所具有的浪漫召唤或对过去的浪漫缅怀都已经远离,这里所获得的仅仅是当下性的现世的存在的跳转。这个跳转并不在历史的序列之中,而是就地出现的戏剧化的转折。这是“现在”希望超越幸福感的低迷和生活的限制的表演。而这种“现在”是没有想象力的对于自己生活缺陷或欲望的逆转式的添加,其实不可能带来生活的改变,而是对于当下生活的厌倦的展开。王朔和冯小刚已经没有了对于未来和过去的兴趣,他们急切地需要当下的满足的故事却也在当下受到了极为复杂的批评和质疑。它所激发的现实的感觉一方面仍然有相当的市场的认可,但另一方面却依然难以得到社会的更多的认可。冯小刚导演的市场的权威性也受到了质疑。

我们可以看到从《顽主》的对于市场经济的“未来”的期望,到《甲方乙方》在新的市场经济中对于“过去”的缅怀,直到2013年底的《私人订制》对于“现在”的直接的跳转式的转化,都指向了时代的变化。其实《顽主》的未来,就是当下《私人订制》遇到的新的困扰的现实,而《甲方乙方》中的被怀旧的具体而微的过去,也已经是当下很遥远的抽象之物了。而当下的展开所面临的问题和困扰似乎在冯小刚这里没有答案,,现实是我们今天必须面对的,冯小刚在这里没有浪漫,而有的是对于当下的关注。当下的路已经没有明确的未来和过去,而是对于现实的直接的面对才能支撑我们的精神。这似乎是这部引发争议的《私人订制》给予我们的最重要的启示。

 

话题:



0

推荐

张颐武

张颐武

724篇文章 2年前更新

著名评论家,文化学者。北京大学文化资源研究中心副主任,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领域包括大众文化与传媒、文化理论、80年代以来中国文学和电影。近年来,张颐武一直专注于对全球化和市场化激变中的中国大众文化和文学的研究,并对处于转型时期的中国当代文化作出了丰富而重要的阐述。主要理论专著有《在边缘处追索》、《从现代性到后现代性》、《新新中国的形象》、《全球化与中国电影的转型》等;大众阅读出版物有《思想的踪迹》、《一个人的阅读史》等。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