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者张颐武:办春晚“人人有意见,个个没办法”
中新网2月1日电(上官云) 除夕晚8时,央视马年春晚准时与观众见面。整台晚会结束后,观众褒贬不一。部分网友表示“吐槽无力”、“春晚一年不如一年,不如不办”,并纷纷怀念以前全家人欢聚看春晚的时光,一时历年春晚成为公众热议话题。对此,北大教授、著名文化学者张颐武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近年来春晚的功能逐渐发生变化,主要起“伴音伴影”的作用,并且自有规律难突破;由于剧本创作难度大等诸多原因,春晚语言类节目减少也是难以避免的现象。此外,张颐武表示,春晚文化的变迁实际是整个文化电视时代结构的反映,只要这个结构不变,春晚就会办下去。
|
春晚近年主要起“伴音伴影”作用
自1983年首届央视春晚亮相起,此后三十年来,春晚每年都在除夕夜陪伴观众,收获赞誉,也遭遇吐槽。作为中国人除夕的“保留节目”,近年来春晚的功能也悄悄发生了变化。在张颐武看来,春晚已经成为欢聚的“伴音伴影”,并且自有规律,很难突破。
“就像我多年说的,春晚早就不是全家围坐目不转睛观看的节目,而成为欢聚的‘伴音伴影’,在家人聊天、吃饭、打牌、玩游戏的中间渲染热闹氛围,填补冷场。客厅里春晚一定开着,但大家会分散各干各的。”张颐武分析。
在张颐武看来,春晚这些年一直走向这个路径,成为人们社交活动的重要元素,历年春晚并未改变此客观规律。
“春晚的整体结构类似大拼盘。为平衡观众趣味,一直使用语言类节目、杂技杂耍与歌舞等节目元素搭配的固定结构,这个结构不可能改变。春晚也有自己的表现形式,需兼顾老中青和不同
阶层的需要,自有规律。”张颐武称,尽管社会对春晚有不满,但基于这些原因,春晚只能在这个状态下前行。
“作为除夕习俗的‘伴随性’节目,春晚这么办下去也没什么问题,大家要宽容对待。”张颐武说,马年春晚是历年春晚的延续和展开,其“开门办春晚”的方向是对的,但不能求全责备,要求取得立竿见影的效果。
语言类节目减少是正常现象
关注历年春晚可发现,语言类节目总体上呈现逐年减少的趋势,至马年春晚仅剩五个。张颐武坦言,这种现象实属正常。一来观众对语言类节目要求相对严格,每年春晚的小品相声等都是遭吐槽的“重灾区”,小品节目笑料不足的问题又始终存在,这都给剧本创作增加难度。
“另外,这类节目在时间上比较容易‘拖堂’,难以很好实现春晚近年来伴音伴影的功能;语言类节目减少,春晚流程进行比较快,增加节日气氛的歌舞类节目是合适的。”张颐武表示。
此前赵本山作品曾在春晚舞台上存在二十余年,开创了一个“赵本山时代”。在张颐武看来,赵本山团队舞台表演经验丰富,比较擅长在短时间内抓住观众的注意力,完全弃之不用很可惜。
提及近年来春晚小品一直被指“低俗”的说法,张颐武也给出自己的观点。他说,语言类节目俗与雅“度”的掌握比较难,笑料太庸俗不行,但太高雅会使整个节目变“温吞水”,成为两个人或几个人枯燥的聊天。如何在二者之间把握平衡,仍需慢慢探索。
张颐武表示,民间文化需要弘扬,春晚亦自始至终就有开放多元的好传统,但并非在春晚演出后就能成为亮点,郭德纲首秀蛇年春晚也并未出彩,因此公众可以平常心看待。
办春晚“人人有意见,个个没办法”
30年前,几乎与第一届春晚的举行同步,中国进入电视时代,自此电视机在家庭中占据中心位置,至今未变。针对有人“不办春晚”的提法,张颐武坦言,春晚文化的变迁实际是整个文化电视时代结构的反映,只要这个结构不变,春晚就会办下去。
张颐武笑言,“春晚办不好不如不办”的说法一直在提,但观众其实很难想象一个没有春晚的除夕,“吐槽”的实际意愿是期望把春晚办好,并且多元社会没有一件事像春晚一样,让大家有公共话题点评吐槽。
“春晚可称一年中全国人民乃至海外华人为数不多的公共话题节目,地方电视台固然也能举办春晚,但很难成为全国性话题。如果春晚当真停办,大家必然怅然若失,抱怨会更多。”张颐武介绍,看春晚已成为中国人过除夕的新年俗,前些年一直在办网络春晚等等要挑战央视春晚,但是节目质量差强人意,关注度更低。
“春晚很难办好。这些年来主创人员穷尽方法,却并无多大改观。春晚文化的常态是‘人人有意见,个个没办法’。多元文化社会众口难调,很多见解只能提一个创办方向,具体办法还是要专业搞春晚的人来做。”
张颐武预言,只要电视媒介时代还没有完全终结,春晚就不会离开我们;等观众彻底转移到移动网络,电视机不再是家庭的中心时,春晚的意义自然会淡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