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囧》的独特性:当下中国的精神拼图
张颐武
在2012-2013年的这个冬季的贺岁档,《泰囧》变成了一个奇迹。它所创造的十亿以上的票房无疑喻示了中国电影观众和市场的重大的变化。这似乎是1997年《甲方乙方》开创了中国本土的贺岁片概念之后的一个重要的发展。这部电影的轰动效应其实显示了中国电影的自我创新能力,在《1942》和《少年pai的奇幻漂流》的巨大的名家效应之中,这部电影异军突起,创造奇迹,显然体现了它自身的独特性。有人说这是由于档期合适,当然也有一定道理,但其实这个档期还是有不少重量级的电影,《泰囧》的票房奇迹还是有其自身的特点,在2011年的《失恋33天》之后,《泰囧》再创中等成本电影的新高,绝非偶然。不能简单地以外部因素一言以蔽之。它也必将由于在2012年的奇迹般的票房而载入史册。
这部电影是《人在囧途》的第二部,但故事的基本形态是上一部的延续,徐峥和王宝强的角色也基本延续上一部,那是一部温情的喜剧,讲的是春节回家所遇到的种种奇遇。但这一次一是又增添了异国情调的背景,泰国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就一直中国人的旅游地,国内的有泰国经验和泰国想象者极多,各个阶层的人都对泰国有其寄托,可以说是中国人国际经验中最大众化的一部分,故事的背景安排在泰国,对于许多人既陌生又熟悉,既有异国风情,又有相当的了解,适应当下的大众。这个跨国的背景其实也有伴随着中国的经济成长,旅行已经成为普通中国人生活的一部分的现状的投射,而泰国作为电影的背景,却并没有构成电影的关键的要素 ,而仅仅是一个中国故事的后景,这其实有其复杂的含义。二是在剧情方面添加了为了利益的大争斗,有悬疑和惊险的部分增加了故事的传奇性。这样的喜剧并不以王朔式的语言的自来水般的奔涌来制造快感,而是从故事本身发掘喜剧性。故事的严密和可信给了这部电影一个坚实的基础。而王宝强的表演的松弛自如,徐峥和黄渤的驾驭喜剧表演的能力都为电影增色。
这部电影的最为重要的特点是敏锐地抓住了当下的中产阶层的“高帅富”的作为中产的后备军的80后90后的“屌丝”精神状态。凸显了当下中国的焦虑和困扰,月展现出日常生活中对于“幸福感”的渴望。其实徐峥和王宝强的两个角色是一体两面,他们都体现着当下中国中产阶层和他们的后备军的精神状态的某种复杂的,难以解决精神和物质的困扰。这里的徐峥是高帅富的代表,被力争上游的欲望煎熬着,被成功的诱惑吸引着,失掉了自我,家庭面临着危机,因此也充满了苦恼和矛盾。他的追逐利益的泰国之旅充满着勾心斗角和利益征逐,他已经完全失掉了对于生活中其他事物的兴趣,而家庭也面临着危机。王宝强则是一个卖葱花饼的“屌丝”,却也随着近年的体力劳动的收入增加而开始富裕起来,也怀着梦想出国旅游。两个人形成对照,徐峥的见多识广,国际接轨的气派当然看不起王宝强,但其实他的脆弱和焦虑也暴露得格外清晰。成功人士的自得掩不住失掉了正常情感和生活感觉的痛切。王宝强则在屌丝的憨直和笨拙中凸显了强大的一面,也表现了他的温情和敦厚。这两个人其实是一体两面地表现了中国社会在迅速地中产化过程中所面对的复杂的心理和文化的困扰。对于中产阶层和它的后备军来说,力争上游,渴望成功是其存在的基础,但由于这些年在奋斗中失掉了许多,近年来对于这种简单的价值的厌倦也开始出现。而王宝强的屌丝的淳朴一面受到嘲笑,一面也受到羡慕。他的“现世安稳”的生活观,对于患病母亲的关爱和对于生活的单纯梦想都让他显示了强大的一面。佛教所形成的超越性的氛围更给了喜剧一点深度,电影在幽默中有感伤,在滑稽中有温情。几乎在典型的好莱坞喜剧的表达方式之下传达了当下中国的中等收入者的复杂微妙的心理和文化状况。他们的幸福感仍然低迷,物质的提升似乎并未给他们更多的精神上的真切的快乐,但他们仍然迷恋物质的快速的增长。因为没有物质,他们的生活的问题就更为失落。所以当下中国的中产的矛盾心态在于,他们渴望淳朴,理解物质不可能让他们实现精神的超越和满足,但又不能不通过对物质的追逐来给自己世俗的快感。这些矛盾的感觉在《泰囧》中表现得格外清晰。其实,中国的以最快速度成长和扩大的中产阶层的精神的困扰就在于对于物质的渴望仍然强烈,徐峥式的物质追逐仍然有其坚实的基础,但同时却又出现了对于这种物质追逐的强烈的不满足。王宝式的淳朴和孝顺受到推崇,但却往往还是选择徐峥式的拼命追逐,这种矛盾的心态其实是《泰囧》的故事的内在的支柱。
这部电影有一个大团圆的结局,徐峥放弃了征逐,回归了家庭,黄渤也得到 了他的期望。但这里令人印象深刻的是作为王宝强偶像的范冰冰最后的的出现让王宝强梦想成真,这可以说是“中国梦”的某种通俗的诠释。好人好报,付出就有回报,善良和努力会收获的观念通过大众偶像的出现得到了展示。这是意味深长的一笔,其实说明我们的“中国梦”其实有其灿烂的一面。我们还记得2004年冯小刚的“贺岁片”《天下无贼》中的情节的中心“傻根”也是由王宝强扮演的,他怀揣挣来的钱回家, 不相信天下有贼,最后连贼也被感动,刘德华演的王薄在搏斗之后把钱从车厢上方传下给正在做梦的傻根,中国人吃过太多的苦,经历了太多的艰难,谁也不忍心让他的梦想落空。这梦想充满了隐喻性。但到了八年之后的《泰囧》,还是王宝强,依然是普通人的梦,却没有了当年的隐喻性,而是一个具体的和自己偶像的真实的“相遇”,具体而世俗。却凸显了中国梦在今天已经比八年前更加具体可感,更加具有现实性的一面。毕竟王宝比傻根有了更大的舞台,更多的经验,和更多的具体的对于城市的期待和想象。这些都变得格外的真切。从傻根到王宝其实是中国的普通人开始中产化的象征,这个过程还远未结束,所以未来中国的城市化的进程还会有无穷的机会和可能。这我以为是《泰囧》里别出心裁之处,也是在温情、滑稽和感动之后的惊艳。这其实是这部电影的不可替代之处,也凸显了今天中国的“全国化”所构成的具有巨大影响力的电影观众的梦想所在。
《泰囧》值得我们记住,它构成了这个新年时刻的中国的某种独特的底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