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当下中国电影面临的临界点有两个现象值得高度关注,正是在这两个方向上的改变导致了新的局面。

一是好莱坞电影在2012年上半年的全面的优势的展开引人注目。二是中国电影本身的发展面临着原有的主导电影业的“大片”体系的转型。这两个方面值得我们深入分析:

人们看到,全球化的进程的进一步的深化对于中国社会仍然具有高度的影响力,电影市场的开放实际上是全球化影响和各方利益平衡的必然结果。电影市场越来越开放是必然的趋势。这一点几乎从1994年以大片分成的方式引进美国外国电影时就已经明确了。政策的必然的发展使得中国电影市场的进一步的开放已经成为现实。这是在1994年之后的一次重大的变化。但其实真正重要的不仅仅是政策面的变化,而是好莱坞在中国的影响力的新的发展我们可以看到,今年上半年居于电影票房前6位的电影都是好莱坞电影,而好莱坞的类型电影则再度显示了威力。这种威力来自美国电影有一种新奇的“超真实”的体验,一个奇幻世界的营造让我们沉迷其间。这里有和科技或幻想世界相关的高概念的体验,臆想通过真实的画面效果创造痛快淋漓、不可企及的另类空间。这种感觉让中国的中等收入者和都市青年的观影者沉醉其间,成为这种超离的,非现实性的文化的“迷”。这些诡异的想象似乎是中国电影难以提供的。这种穿越时空的想象力和营造一个超越现实世界的另一个世界的能力正是中国电影所缺少的。好莱坞电影的通过科技所创造的想象的高概念正是好莱坞电影的核心竞争力。而这种体验在今天的中国更加契合不少人的心态。中国观众的主流是中国的中等收入者和80后90后年轻人。他们是深受全球化的影响和冲击,一是中国的发展使得他们今天的状态已经越来越有机会得到更好的物质生活基础,而这也让他们的生活方式和和发达国家的相似人群越来越接近,他们就容易有相似的想象方式。同时也通过各种媒介和互联网对于这些来自好莱坞的“超真实”想象相当熟悉,和对于这些本来和中国文化相对疏离的符号有了亲近感。二是经历了奥运之后,这些群体更加重视个体生命的感受,感受现实生活的诸多现实的压力,寻求某种超验满足的要求相当迫切。他们更渴望一种“超真实”体验。其次,美国的类型电影有其持续的影响,这种高度持续的和成熟的类型化能力是中国电影难以企及的尽管对于中国人的理解,美国电影存有文化上的距离,有相当的文化折扣,但美国电影通过九十年代以来的通过“看碟的文化”持续地传播,其实已经形成了相当广泛和固定的观影群体,尤其在到了近年,美国电影的传播通过互联网的传播则显得更加广泛和深入。美国电影在今年上半年的流行电影,或是像《泰坦尼克号》这样的旧片新放,或是像《碟中谍4》《大侦探福尔摩斯2》《地心历险记2》这样的续集,都有自己稳固的观影基础。这说明美国电影有让人熟悉的类型化的基础,能够让其旧作和续集也有其强大的生命力,受到观众的追捧。类型化是一套完整的工业体系的支撑,是高度专业化的分工和成熟的全球营销体系的长期有效的运作的结果。美国电影的全球适应和跨文化传播的能力是相当强大的,也对于中国观众产生了持续的影响。

其次,从2002年以来,中国电影的发展就是以“大片”作为电影工业的支撑的。而大片所依赖的就是几个代表性的导演的巨大的影响力和号召力。人们从2011年就可以看出,原来主导中国电影的超级大导演如张艺谋、陈凯歌和冯小刚,最近都面临某种瓶颈。冯小刚在《非诚勿扰2》之后就没有推出新片。而张艺谋的《金陵十三钗》虽然是极具冲击力的电影,但似乎国际国内的反应似乎尚未得到期待的成果。陈凯歌最近上映的《搜索》,明显已经脱离了“大片”的运作方式,而转向了现实题材、以青年观众为中心的互联网题材。而原有的“大片”模式后继乏力,基本已经终结。而像《失恋33天》这样的小成本,由青年导演制作的获得巨大成功的电影,似乎还只是某些特例。像人们寄予巨大希望的宁浩的《黄金大劫案》由于营销和题材本身的问题,也未达到期望的效果。中国电影市场在这几位导演已经逐渐开始渐渐从创作的高峰期转变,而显得后继乏人。这其实是中国电影当下面临的重大的挑战。现在的状况是,张艺谋、陈凯歌、冯小刚等人已过盛年,原有的以“第五代”为中心的构架已经难以支撑现在中国巨大的电影市场。中国的三四线城市的繁荣和年轻一代的观影者的崛起都在期待电影涌现出能够支撑整个工业的新的大导演。但现在处于一线位置的年轻导演似乎都还没有显示出脱颖而出的能力和驾驭整个工业方向的能力。电影市场的前所未有的扩展却发生在电影的创造力面临困难的当下,就形成了前所未有的对照。在中国电影最艰困的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张艺谋、陈凯歌、冯小刚等人的才华仍然使得中国电影保持了自己的一脉力量,使得二十一世纪之后开发“大片”成为可能。但今天的情况是这些导演随着时间的推移,将会对于电影发展的影响力逐渐衰减,而新一代的超级大导演尚未出现。整个行业发展走向尚未完全明晰。而像《画皮》这样试图通过武侠神怪的想象制作的电影的票房成功。证明中国电影的这一类型仍然有强大的生命力。

中国电影在这些新的挑战面前需要释放新的潜力,一是在想象力上下功夫,从武侠、穿越、科幻等新类型方面有所突破。二是需要在新的行业领军人物的培养上多下功夫。

 

 
话题:



0

推荐

张颐武

张颐武

724篇文章 2年前更新

著名评论家,文化学者。北京大学文化资源研究中心副主任,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领域包括大众文化与传媒、文化理论、80年代以来中国文学和电影。近年来,张颐武一直专注于对全球化和市场化激变中的中国大众文化和文学的研究,并对处于转型时期的中国当代文化作出了丰富而重要的阐述。主要理论专著有《在边缘处追索》、《从现代性到后现代性》、《新新中国的形象》、《全球化与中国电影的转型》等;大众阅读出版物有《思想的踪迹》、《一个人的阅读史》等。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