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搜索》让我们最震惊的是不是电影所表现的故事,而是陈凯歌导演本身的变化。他仿佛是一个年轻人一样地对于网络生活做出了直击式的反应。这个故事其实和我们每天在生活中见到的现实非常相似,但陈凯歌选择这个故事才是我们震惊的理由。这部电影的题材完全没有了当年“第五代”的影子,而是好像和《失恋33天》一样的当下典型的白领生活和社会环境的投射。陈凯歌导演如同一个年轻人一样超出了“第五代”常见的历史记忆的背景,进入了一个新的情境。讲述互联网的时代和“80后”“90后”的生活,对于一个从《黄土地》开始,经历了《霸王别姬》《无极》和《梅兰芳》,同我们一起走过了二十多年的岁月的电影导演来说显然是一个艰难的选择和大胆的冒险。他今天所面对的是一个已经发生了剧烈变化的全球化的社会,他也从来没有从未处理过这样的题材,他所面对的难度可以想象(他的唯一的一部以当下为主题的《和你在一起》仅仅是一个感伤的关于学琴少年的故事,和现实也相当疏离)。但陈凯歌却义无反顾地进入了这样的空间,直面他所面对的今天的中国,把互联网中的通过“搜索”而来的生活置于电影之中,提出了他的思考和追问。这既是陈凯歌超越自我的尝试和努力,他终于“放下”了,而同时也最终终结了“第五代”二十多年来发展路向。

对于陈凯歌这样的“第五代”的最具代表性的人物来说,他所习惯处理的故事是关于“求索”的。这种“求索”的是屈原的“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求索。这“求索”其实是“第五代”的精神特质的核心。这种求索是“现代性”的追问和紧张思考。从《黄土地》开始,他一直在追问一种自上而下的权威和由此而来的人的盲目和压抑中对于解放和超越的渴望。这种权威和个体生命的二元对立几乎一直是陈凯歌永恒的主题,正是这一主题使得他的作品都始终有一种沉重和崇高的美学。即使他受到最多议论的《无极》或现实题材的《和你在一起》也难以摆脱这样的风格。在那些电影中,对人的伤害是单向的权威对于个体的伤害,而个体则试图从中获得解放而努力挣扎。这是典型的“现代性”情境。这里最典型的人物就是《黄土地》中的翠巧,作为压抑性的传统力量的牺牲者,她最后把自己置于大河之中,变成了对于未来的希望的牺牲和献祭。但《搜索》却不再是“求索”的电影。而是今天的后现代的情境之中的互联网中的大众的行为的结果。

它的中心不再是现代性的“求索”人生,而是无可逃避的互联网上无所不在,由众人参与的“搜索”。这种“搜索”所形成的巨大的影响力和冲击力我们已经反复地在今天看到了。叶蓝秋的困境似乎和当年的翠巧有一点相象,他们都是作为女性变成了社会的某种牺牲和献祭。但其情境却截然不同。或者说,翠巧的解放已经获得之时,我们却劈面和叶蓝秋的困境相遇了。叶蓝秋早已独立,也有了比翠巧更自由的选择的权利和生存能力,她可以说正是已经获得了解放和超越的翠巧,她的命运似乎正是翠巧的梦想和希望。但这一切并不浪漫,一个偶发性的公共汽车上的让座事件引发了不再是自上而下的权威的压抑,而是传统媒体为了今天的轰动效应和互联网新媒体的深度互动造成的困境。这里所有的不是自上而下的权威的无所不在的压抑,而是在一个扁平的社会中的偶然的事件挑动了媒体启动了它的不可抗拒的议程,而大众通过网络的自媒体的参与和介入决定着事件的走向。

这种参与和介入既包括公众对于正义的渴望,也包括一些个体的嫉妒或出人头地的愿望,这些都让公众在一个无所不在的关系网络之中发挥了作用。这里的影像似乎表述了一切真相,但这所谓“真相”背后的缘由也不再有人关注。由于对于背后的人性的复杂缺乏关切,陈凯歌在“搜索”看来无所不在的正义力量之后,却发现了它的虚张声势。传统的权威的压抑对于个体的摧残,在这里变成了后现代的社会网络力量所聚合的公众狩猎般地对于人性的弱点的窥视和哄闹。而人心和人性的复杂也在这样的时刻袒露出来。当下的生活中的互联网和传统媒体的看似竞合关系的互动里一面有生活和社会关系的丰富化,另一面也让我们的人性的复杂得以凸显。一面有扁平时代的透明和公开中的无所遁形,另一面也有欲望和“爽”的快感追求的肆意奔涌。这一切扭结纠缠,比起当年单向的权威的压抑更加难以琢磨、难以反抗和超越。这其实正是一种后现代的情境的真实的展开。陈凯歌其实是向我们置身其中的所有人发问:我们在搜索什么?

每一个卷在这一事件中的人都有自己的看来正当的理由,叶蓝秋的绝症,陈若兮的尽职尽责,杨佳琪的渴望成功,沈流书的来自能力的自负,莫小渝对于婚姻的守护,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充分的内在逻辑,却导向了一个无法控制的悲剧。这里的一切是后现代式的复杂和多向,在一个关系网络的平面之中,传统媒体和互联网以及移动互联网共同构成了我们生活的不可或缺的底色。而意外的偶发事件和更加意外的背后的缘由让这部电影有了自己的独特的角度。这里其实更值得追问的是,如果叶蓝秋的行为没有一个绝症的背景,其实网络的多数情况都是如此,这样的狩猎式的群体狂欢是否合理?在陈凯歌导演给了我们一段生命结束前的纯美爱情的浪漫化的想象之后,我们会发现现实的网络的坚硬性的存在,那些不是浪漫所能控制和掌握的,但浪漫毕竟给了我们一些诗意的空间。而这一点浪漫的余音袅袅,正是一个“第五代”电影人对于自己的来处的无限的眷恋,在面对新的时代的后现代的全球化和市场化的新的世界,陈凯歌不得不面对的同时,还是从他的过去里汲取了浪漫和温情所在。这种温情和浪漫并不同于《失恋33天》来自年轻人的生活的某种现实的相濡以沫,而是来自过去的宏大叙事的余音袅袅。陈凯歌导演在跨出自己的“第五代”的想象方式的时候依然有诸多的眷恋和不舍。但毕竟“求索”已经在“搜索”之中了,陈凯歌的命运也面对着当下的日常生活和年青一代,他试图用他自己的思考力量和年青一代以及属于他们的社会构成一种新的对话关系。

但他毕竟告别了“第五代”,告别了自己的当年的记忆和想象,而和今天的年轻人劈面相遇。不是经常有人能够在年纪渐长的时候敢于抛弃自己过去的辉煌的,而陈凯歌导演用这样一部能够让年轻人议论纷纷、众说纷纭的电影,超越自己在《黄土地》和《霸王别姬》的成功,面对中国和世界的今天的现实,这是一种勇气。从今以后,二十多年主宰中国电影的发展轨迹和路向的“第五代”已经成为历史的后景,而在前面的陈凯歌导演还必须面对未来的更多的挑战和更加复杂的命运,而这也是中国电影的挑战和命运的一部分。

 
话题:



0

推荐

张颐武

张颐武

724篇文章 2年前更新

著名评论家,文化学者。北京大学文化资源研究中心副主任,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领域包括大众文化与传媒、文化理论、80年代以来中国文学和电影。近年来,张颐武一直专注于对全球化和市场化激变中的中国大众文化和文学的研究,并对处于转型时期的中国当代文化作出了丰富而重要的阐述。主要理论专著有《在边缘处追索》、《从现代性到后现代性》、《新新中国的形象》、《全球化与中国电影的转型》等;大众阅读出版物有《思想的踪迹》、《一个人的阅读史》等。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