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最近,在微博上,随着讨论交锋呈现出炽烈的状况,而一些争论也日趋激化,开始出现一种暴力的倾向。这里有频繁出现的以暴力相威胁,展现出的暴力的渴望等,但更为危险的是在虚拟现实中的威胁和恫吓有了转变为现实的暴力的行为。本来在微博里通过对骂激化的矛盾,转变为现实中打人一顿,用暴力决定是非,用暴力解决分歧的倾向。这些当然是一些局部的现象,也仅仅是极少人的极端行为。但有两点值得注意,一是从暴力威胁的骂战转为了现实的人身威胁和尝试进行暴力行动,甚至一些实名认证的人士也参与了这样的暴力,并试图传播和扩大影响;二是这种现实的人身威胁和行动也得到了一些持相同观点的人的大声喝彩,认为这是很有道理的行为。这两个现象其实突破了互联网原有的和现实相对脱节的虚拟状况,而是在某种特定的状况下变成了现实化的暴力,这就值得引起高度的关注。

这种将网上的虚拟世界的讨论变为现实世界中的暴力的愿望之所以应该引起高度的关注,是它的出现突破了互联网文化的底线。观点之争当然自有互联网的一天就存在,在网上相当激烈的言辞你来我往,甚至破口大骂也是经常出现的。这些比起在纸媒或公共场合当然要显得越过了界限,但在互联网上还是某种虽然让人不愉快但却常见的状态,人们对于这种状态虽然有诸多看法,但还是觉得网络中的这种存在尚未引起现实的冲突。但今天这样把暴力公开地甚至炫耀性地展现其实是相当危险的,也确实是互联网文化的负面性的因素的爆发。这里我们可以看到试图打人的遭到的观点的对立面的谴责,但一些和他观点相同的人则认为应该打,因为对方的观点已经不能用讨论解决。在这里令人震惊的不是有人会在现实中使用暴力,这种试图用粗暴的方式解决问题的欲望其实是人类社会中难以避免的,而在于和他观念相同的人觉得打得有理,觉得对方的观点已经不属于人类,所以该打。这才是让人震惊的。

这里有一种将暴力合法化的逻辑值得关注:就是将不同的观点之争视为绝对的真理,基本道德和邪恶的斗争,于是,自己的观点就是真理,对立面就无权发表他的观点,而必须诉诸暴力加以彻底解决。这种辩护的危险性在于它将不同观点和思路的论争最终变成暴力的对决。而一旦用现实的暴力解决网络的分歧,那么网络的探讨的空间势必变成对立观点的碰撞而绝非理性地面对复杂问题的深思熟虑和谨慎明智。在一个观点上的分歧需要用暴力解决,最终所有的分歧都要诉诸暴力。这其实会成为互联网的灾难。

网络上的热议,互相之间激烈的辩难,都是有价值的,而且也一直在社会中存在表达的空间。在感情上不喜欢自己的对立面,也有相当的表达的机会和可能。对立面显然不可能让这些声音消失。因此质疑和商榷或者否定都是正常不过的。但一旦以暴力的方式胁迫自己的对立面,不允许他讲话,则是既没有合法性,也没有合理性的。因为暴力只能使得问题的讨论不再有任何空间,只能是对于个人的侮辱和对于人身权利的伤害。这样的状况不可能有任何公共议题的分歧的讨论或争鸣的意义。大家可以设想,如果任何观点的不同,思考的差异最终都用暴力的形式给出结论,这个社会会变成什么样子。暴力不可能也不应该是公共议题讨论的的最后的归宿,暴力里没有什么观点的分歧,而是彻底地终结了分歧。如果说,要打人者的思想观点可以和对方充分讨论,这一权利需要我们大家来保护,但对方也没有使用过任何暴力的方式禁止希望打人者发表他的意见。所以,我们需要保护的是对方的人身权利不受到非法的侵害。这里不存在任何合理化暴力的空间。就是说,对方的观点既是有天大的谬误,也绝对不能对他进行暴力的私刑。在这里,任何回护试图进行暴力者的说法,其实都是对于暴力的回护。实际上,观点的分歧不可能通过暴力得到解决,不可能从暴力里得到真理,暴力里不可能有专业知识,暴力里也不可能有说服公众的资源。它只能让我们回到丛林法则主宰的社会。我们今天需要的是持有哪种观点的人都应该坚决地反对任何一方的暴力的诉求。如果我们不能谴责和自己观点相同的人的暴力诉求,但起码不能支持这种诉求。而公众和媒体也必须坚决地拒绝任何在公共空间中的暴力的诉求。我们会将这种诉求视为对于社会本身的破坏,视为对于我们所有人的暴力。

这里值得反思的是我们在网络世界中常见的辱骂和随意的侮辱一旦从虚拟世界进入现实世界所造成的问题。正是由于在网络上的虚拟的暴力经常不必承担责任,使得一些人对于现实的暴力也进行回护。现在的最基本的底线是,任何观点的讨论,不能变成暴力的解决。我们应该记住,你相信你说的是真理,但你的对立面也相信他说的是真理,但你们都必须在基本的规则和秩序之下用语言文明地进行讨论。如果我们期望我们的社会变得更理性,变得更加合乎我们的理想,我们就不得不听到我们不喜欢的声音。这才是微博的力量和未来所在,也是我们赖以存在的文明的底线。

话题:



0

推荐

张颐武

张颐武

724篇文章 2年前更新

著名评论家,文化学者。北京大学文化资源研究中心副主任,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领域包括大众文化与传媒、文化理论、80年代以来中国文学和电影。近年来,张颐武一直专注于对全球化和市场化激变中的中国大众文化和文学的研究,并对处于转型时期的中国当代文化作出了丰富而重要的阐述。主要理论专著有《在边缘处追索》、《从现代性到后现代性》、《新新中国的形象》、《全球化与中国电影的转型》等;大众阅读出版物有《思想的踪迹》、《一个人的阅读史》等。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