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写了一篇关于八卦的文章,请大家批评:
八卦不绝
张颐武
有电影就有电影的八卦,电影史走过了一百年,八卦也飞舞了一百年。八卦一面是大众茶余饭后的消遣,一面是电影明星们相当厌恶,却又不想摆脱的必要的困扰。八卦将电影明星的神秘和银幕的灿烂化作了一种家长里短的闲话,将高高在上的偶像变成了街谈巷议的主角。农业社会里仅仅让邻里们到处“小广播”的趣闻轶事,现在变成了媒体里的公众的话题。过去是口耳相传,现在是大众传媒。电影创造了公众人物——电影明星,也就要创造关于他们的八卦新闻。在台面上八卦可以说人人喊打,大家都很不屑,觉得降低我们的格调。如果电视台采访大家,问人们是否喜欢八卦,大概绝大多数人都有觉悟说讨厌这些东西,但奇怪的是其实大家都喜欢看这样不登大雅之堂的的事情。否则追逐经济效益的媒体不会这样喜欢这样爆料。大家都说是这些媒体可恶,其实如果没有人看,就不会有这些东西了。人性有时候就是有这样的两面性。我们也许对于我们自己不必估计过高。当然我们应该更高尚,但这种平常的坏乐趣却还存在,难以消除。所以,大家都反对八卦,可是八卦还是大行其道。
八卦好一点的是趣闻,坏一点的是绯闻或丑闻。但这些都是普通人的平常的日常生活可以理解,但毕竟难以经验的。所以八卦一面把电影神化,另一面也把它庸俗化。它把明星拉下道德的高度,让我们知道他们会犯人人都可能犯的错误,却又难免让他们比起普通人更特别一些,引起神秘的联想。这些都使得八卦的性质变得复杂。它和电影如影随形,挥之不去,如同幽灵。
早期中国电影在一个风气仍然保守的社会里出现并生长的,电影明星承担的压力不小,所以有阮玲玉的“人言可畏”的遗言。那时候八卦真有迫害人的作用。这说明封建思想的可怕,小报的八卦造成的危害还是不小,今天大家对于八卦的看法有些还是 来自那个时代。当然,那时候就已经也有靠绯闻等等“搏出位”,引人注意,扩大影响的事情。过去上海沸沸扬扬的一些事情就是八卦 ,如蓝苹和唐纳的事情,当事人、小报等等炒作成一团就是一例,当时这些事和后来的历史其实没有什么大关联,也就是八卦而已,其中是非我们也无从知道。当然还有其它人的例子,我们就不必提,人生里这些事到时候就随风而逝了。早期的八卦还是难免有留下来的一鳞半爪,看看前辈们的电影回忆录里还可以知道一些侧面。
其实,计划经济下的电影没有什么八卦,但还是有“花絮”在《大众电影》这样的杂志上发表,仍然受到欢迎。其实,花絮的后面还是有些飞短流长的东西会到处传的,圈子里的事情也会流散开来。因为电影毕竟是让人有无限的梦想的东西。所以就是那个管理严格的时代也难免八卦,不过回到了口头而已。
八卦在今天这个媒体社会和消费社会当然变成了电影的难以消除的东西。声讨“狗仔队”非常容易,但消除这样的新闻却不太可能。“娱乐版”或者电视的娱乐新闻毕竟还是媒体的支柱。所以真真假假、虚虚实实都是不奇怪的。但有一点值得大家记住,八卦无论如何都是会很快随风而逝的,除了那些掌故专家,没有多少人会把一些八卦新闻记住太久。时间的力量还是很大,王蒙先生最近有一本书《尴尬风流》,其中讲到遗忘其实也对于人有益。我想对于八卦就是如此。电影我们还会记得很久,八卦在当时炒作之后就会被遗忘。
所以,还是让我们记住电影和到电影院去看电影吧。这才是比看八卦新闻得多的好事情。
话题:



0

推荐

张颐武

张颐武

724篇文章 2年前更新

著名评论家,文化学者。北京大学文化资源研究中心副主任,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领域包括大众文化与传媒、文化理论、80年代以来中国文学和电影。近年来,张颐武一直专注于对全球化和市场化激变中的中国大众文化和文学的研究,并对处于转型时期的中国当代文化作出了丰富而重要的阐述。主要理论专著有《在边缘处追索》、《从现代性到后现代性》、《新新中国的形象》、《全球化与中国电影的转型》等;大众阅读出版物有《思想的踪迹》、《一个人的阅读史》等。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