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先入为主”的挑战

张颐武

   

       我们观察互联网上不断吸引公众“眼球”的诸多事件,无论是一种社会新闻还是某个人的引起争议的发言,总会发现一种“先入为主”的现象。这种“先入为主”乃是作为事件起因的第一篇报道或者第一时间的对于事件的陈述对于公众的影响是决定性的,在公众经常在看到消息的同一瞬间就已经根据自己的道德判断对于事件的中的孰是孰非有了一种明确结论。

   

    虽然对于事件的前因后果并不清楚,对于事件的全面信息尚未获得充分的掌握,通过互联网判断事物的公众往往已经选择了自己的立场。这种选择会迅速地在互联网上凝聚和扩散,看到有了一些跟贴就会有更多的跟贴,而纸媒的评论往往也是跟贴的扩大和延伸,这就会迅速构成一种对于社会的强烈的影响。往往所谓“民意”就以这样的方式迅速地变成了社会压力和某种公共性的意见,迫使相应的有关方不得不作出强烈的反应。在当下的大众文化的语境中,这种好恶和判断一旦形成,就会异常难以逆转。有些情况下,媒体的爆料和互联网的评论证据翔实,事实清楚,问题就会通过这样的公众舆论得到解决,强烈的公众的声音就会让有错误和有问题的方面受到谴责,使得正义得到伸张。我们也会发现互联网和纸媒的有效互动的“一边倒”在这种情况可以起到好的效果。

   

        但问题是许多情况并非如此单纯。许多事件的真相往往异常复杂,当事双方各有见解,事件的利益相关方之间的关系也纽结在一起,或者有时媒体和当事一方基于一种片面的看法或者自身的利益仅仅做了对于一方或自身有利的报道和宣传,这时这种“先入为主”的负面的效果就暴露无遗了。而且这种情况出现得越来越普遍。有时也会有人通过放话、揭密的方式试图达到自己的未必完全光明的目的。

    但一旦媒体的报道通过互联网引发了“先入为主”的“一边倒”的舆论,既使后来发现“第一时间”的报道有问题,一开始的信息传播有误导,但事情已经无法挽回,一种固定的、难以扭转的“印象”已经形成,道德上的善恶是非已经成为定局,公众往往不会相信和认可作为对立面的澄清和解释,往往会以更加强烈的好恶对于第一时间被批判和否定的一方加以严厉的斥责。这也就形成了我们一般所说的“越抹越黑”或者“百口莫辩”的局面。

   

        互联网的好恶也会变成纸媒评论的对象,第一时间的被谴责往往就变成了异常不利的被动局面。有些人和事一看就是冤枉的,还有澄清的一定的余地。但有些事本来就复杂,是非难断的时候,往往一种好恶的情绪的影响力就大过了事实真相,一种一看便知对错的冲动主宰了我们的判断。最后,往往是并不客观的表达占了上风,情绪化的心态超越了对于信息和事实的客观的分析和认知。媒体和互联网上的“草根”都“爽”了一把。大家的情绪得到了宣泄,正义感得到了满足,但事实却变成了无关紧要的东西。即使媒体再试图进行“调查”和深度报道,往往也由于已经有了“先入为主”的有色眼镜而刻意地进行那种带有偏见的报道,有时也会有选择性地对于事实进行剪裁,这就使得事实更加难以澄清,相关各方的意见更加难以平衡。

   

       这种情况现在由于互联网的发展而越来越普遍,这当然首先与互联网文化的“即时性”相关联。互联网上的跟贴都追求一种“沙发”效应,反应越快,往往受到的认可越多。所以立即进行判断就成了在网上发言的不二法门。其次,互联网的特色是“感性化”的。在网上的“后小资”的草根往往是通过自己的感觉和经验来直接判断事物的,他们往往是一看就是非立判,马上就作出结论,并不耐烦对于事物进行全面的观察和思考。往往是一触即跳,一触即怒。而且还会怒不可遏。而且往往被一种煽情的表述所激发,使得是非变成了“第一时间”的争夺。这其实和最新的“选秀”风潮中的那种即兴的投票有点相似。个人的好恶决定一个选手的沉浮,这在娱乐中当然无伤大雅,但现在这样的文化形态现在扩展到了公众对于社会事物的判断,却是风险和局限都很明显的事情。

   

       同时这种“先入为主”往往是被人刻意误导,也必然会有人对于公众的心理进行机敏的迎合来达到某种目的,使得充分的、客观的信息难以被传达到人们中间。我们的舆论的空气虽然异常活跃,但却往往被一种“先入为主”的思维定势所掌握,其实往往离开真相有极大的距离。最后变成了谁有人缘,谁的印象分高,谁更加激烈和悲愤,谁就变成了正义和良知的化身,而究竟事实的状况如何却没有人关切 ,甚至在有人提出了铁证如山的事实之还不愿相信。“先入为主”的风气确实不利于公众了解事物和分析事物。

   

        如何超越“先入为主”的舆论风气,首先需要媒体对于事实进行多方面的客观的思考和平衡地报道各方的意见。其次,也需要我们在教育和文化上超越一种简单化的形态和焦躁的情绪化的思维。我们对于事物的看法才会更清醒和明智。

   

话题:



0

推荐

张颐武

张颐武

724篇文章 2年前更新

著名评论家,文化学者。北京大学文化资源研究中心副主任,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领域包括大众文化与传媒、文化理论、80年代以来中国文学和电影。近年来,张颐武一直专注于对全球化和市场化激变中的中国大众文化和文学的研究,并对处于转型时期的中国当代文化作出了丰富而重要的阐述。主要理论专著有《在边缘处追索》、《从现代性到后现代性》、《新新中国的形象》、《全球化与中国电影的转型》等;大众阅读出版物有《思想的踪迹》、《一个人的阅读史》等。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