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城市的生命

 

张颐武

   

     近些年来,大家对于城市的发展越来越关注。前两天参加了一个题为“建筑 城市 使命 责任”的会议,会上建筑师和关心城市发展的人们对于这个问题进行了相当多的讨论。许多人近年来都看到了城市的历史文脉的迅速消失,城市的人文和自然环境面临的挑战,城市高速的成长在巨大的成就中的局限和业已暴露的问题。这些都已经成为讨论的焦点。

   

    但现在的问题是,城市的发展其实是诸多合力的结果,未必能够完全按照一种理想的状态运作。对于城市的改造和扩张面临的种种问题的思考离不开现实的需要和未来的召唤,也同样离不开对于历史记忆的珍重和文化的传承。中国近些年所经历的高速的城市化的进程其规模之大,速度之快都是历史上没有先例的,其状况当然会有许许多多的问题,但这毕竟是发展中的问题,也还是要在发展中获得解决。但这种发展也决不能以环境和文化作为代价,这已经是大家的共识,只是在现实中可能还不能做得更充分而已。但环境的保护和文化的存留最终也还是为了人的全面的发展,所以城市如果没有新的拓展和新的机会,没有经济发展积累的实力,保护和存留文化传统和好的环境其实也是不可能的。许多城市在自己的发展中其实就是遇到了这样的悖论。我们如果不为后代留下好的环境和历史的记忆,当然是严重的问题,是对后代的失职;但我们如果没有将一个朝气蓬勃,充满机会和可能性的城市留给他们,也必然是严重的问题,也同样是对他们的失职。简单地仅仅专注发展和建设的速度,当然有可能忽视了人文和自然的环境的营造,忽视了城市的许多弥足珍贵的价值。我们遇到了不少这样的例子。但如果不重视发展和建设的作用,在全球都市的剧烈的竞争中没有抢得先机,也不可能有力量和资源保护传统和创造好的环境,也有可能让环境和历史文脉由于没有保护的能力而自然流失。这其实就涉及一个价值的平衡的问题,如何处理好许多看起来相互矛盾甚至有冲突的价值之间的平衡,是城市发展的难题。对于象北京这样的大规模的“全球都市”,这样的挑战也是相当严峻的。我觉得有三组价值之间的平衡可能是一个全球都市必须关切的:

   

    首先,我们需要在新的建设和都市形象与生活形式的变化和连续性之间保持平衡。究竟城市所需要的是剧烈的变化还是相对的稳定,这当然需要一种审慎的把握和明智的设计。有些部分的巨大的变化其实也是城市的功能的不断发展的必须,城市面临的许多新的问题和新的挑战,不得不通过新的建设和新的开拓寻求解决的方案。同时对于具有高度历史文化意义或者自然环境意义的部分的要加以保护、关爱和活化,使之仍然对于城市具有高度的价值,仍然是城市的有机的组成部分。剧烈的变化有时难以避免,但在变化中寻求恒定的东西也是我们所必须的。我们需要在“变”和“稳”之间有一种平衡。

   

     其次,我们需要在忙碌的城市和休闲的城市之间保持平衡。所谓“忙碌”指的是工作机会和创业的机会。这就依赖一个城市具有一种不断发展的经济和充满活力的产业。没有这样的“机会”,一个城市不可能有自己的强烈的吸引力,也不可能有自己的创造力和想象力的空间。城市只有给人们创造机会,自己才可能有机会。而不断的积极进取的精神,不断地追求卓越的力量应该是一个城市应该赋予自己的市民的能力。所谓“休闲”就是城市一定要让自己的市民和外来者感到它其实充满了美妙之处,充满了人情味和安定感,感到它确实是值得关爱的家。这两个方面其实不可偏废。“忙碌”是向上的前提,一个城市的市民没有一种强烈的追求,城市不会进步。但如果没有悠闲自在,所谓“都市病”就无法避免。这是“忙”与“闲”之间的平衡。

   

    再次,我们需要在追求宏伟的地标式的建筑和许许多多小小的细节之间寻求平衡。宏伟的地标性的建筑可以让城市获得一种前冲的力量。有时候宏伟的地标非常壮观,大型的广场非常迷人,但许多偏僻的小街道却异常杂乱,一些小小的服务不能到位等等都会引发问题和困扰。大地标我们需要,小细节尤其显示城市的水准。这是“大”与“小‘的平衡。

    

    现在看来,在“变”与“稳”、“忙”和“闲”、“大”与“小”之间的平衡其实既是城市发展所必须的,也是城市的市民或外来者所需要的。对于中小城市,人们有机会、有可能在这里选择其中之一作为自己的发展的可能性和方向,但对于象北京这样的全球性的都市,任何偏废一方的选择都不可能是城市的合理的选择。只有在这些看起来似乎有矛盾的价值之间作出具有想象力和创造性的平衡才可能使城市的发展避免风险和失误。在这些价值之间的充分的讨论和不同意见的展开,才可能让公共政策和市民的意识有更好的水准和更强的自觉。

  

     人们总说,城市是有机体,有自己的生命。我们只有关爱这生命,城市才会有灿烂的未来。

话题:



0

推荐

张颐武

张颐武

724篇文章 2年前更新

著名评论家,文化学者。北京大学文化资源研究中心副主任,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领域包括大众文化与传媒、文化理论、80年代以来中国文学和电影。近年来,张颐武一直专注于对全球化和市场化激变中的中国大众文化和文学的研究,并对处于转型时期的中国当代文化作出了丰富而重要的阐述。主要理论专著有《在边缘处追索》、《从现代性到后现代性》、《新新中国的形象》、《全球化与中国电影的转型》等;大众阅读出版物有《思想的踪迹》、《一个人的阅读史》等。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