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越代际看“80后”之争
《解放日报》 2007年3月24日 第5版
如果要给80后找一个形象,就去网络上找吧。今天活跃在网络中的“草根”,并不是人们想象的工农群众,而是三十岁以下面临着发展瓶颈和许多成长不足,有着现实压力的年轻人。他们以跟帖和博客为中心的言论,一方面有很多正确的批评、敏锐的观察和深入的反思,另一方面,也形成了一种抱怨文化。
主持人:本报记者 支玲琳
嘉宾:张颐武(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导)
新闻背景:他们,是“不是毛主席孩子”的第一代;他们,虽“生在红旗下”,却长在富裕新时代。当人们热烈讨论着他们“是不是垮掉的一代”的同时,他们也在思考着自己是“80年代下的什么蛋”……左手年华,右手倒影,虽然口里还唱着“不想长大”,但时光的巨擎已渐渐把他们拉上了成家立业的人生轨道。
这就是被称为“80后”的新生一代。有关他们的讨论其实从未平息过。最近的一场大讨论甚至“惊动”了教育部长周济,“说一代不如一代,那是九斤老太。80后是充满希望的一代”,算是给这场争论暂时划上了休止符——
主持人:与其质疑80后是“垮掉的一代”,不如说80后是“让人不放心的一代”。相对富裕的生活环境、独生子女的成长背景,80后人早已被预设性地戴上了“任性、自我、责任淡漠”的帽子。其实每一代人都要接受社会的审阅,但从来没有一代像80后这般,受到如此多的非议。
张颐武:80后是什么?很多人还认为他们是小孩,但事实上,介乎20岁和30岁之间的他们已经是社会消费和生产的主力。最近几年你发现一个很深刻的变化,80后已经成为青年劳动力的主力,并开始成家立业,逐渐成为房、车的主力消费人群。但这是静悄悄发生的,公众还没有意识到这种力量的转移。不过,既然80后已经成人,那么社会就不应该还是用“孩子”来打量他们。
在中国市场经济条件下成长起来的,也就是说改革开放后的第一代已经长大了,这是非常重要的历史时刻。他们没有经历过计划经济最匮乏的年代,没有文化大革命、三年自然灾害这样的人生记忆,所以这代人身上有一些和当代西方年轻人类似的特点,比如关心环保、关心小动物,对金钱也不那么看重,而这些品质正是前面几代人所不具有的。可见,80后也并不是不关心社会,只是他们关心社会的议题和着重点与其他世代都不一样。当然了,对这些上代人可能无法理解:人的问题都还没解决呢,哪里还顾得上小动物?对父母或者身边的人还没有多少关切,倒是有心情去帮助远在怒江的贫困小学生。但是不可否认,80后的这些好像看起来“不靠谱”的好品质、情怀,在未来将会推动社会的改良和朝新的方向发展。
不过80后的身上也的确存在着极度的自我的状况。这代人往往关心的是“我能得到多少”,而不是“我付出了多少”。比如对财富的态度,像上一代人考虑得更多的是如何积累,以此创造美好未来,但是很多的80后不会这么想,成长于消费社会的他们最关心的是财富分配。当然,在积极方面,这可以促进社会更关注分配公平问题,但在消极方面,也导致了80后一代普遍的上升动力不足。因为他们没有耐心去按部就班、循序渐进地上升,因为在他们看来,那样“太慢”。可现实呢?尽管上升机会比过去多得多,一夜暴富、一夜蹿红的神话每天都在上演,但要是你技能一般,大学毕业后往往只能成为一名普通的中下层白领。这样的80后年轻人很多很多,他们的苦闷会很强烈。这也正是最近三浦展的《下流社会》和大前沿一的“M型社会”理论会受到重视的原因——80后的年轻人分化速度在加快。在全球化的竞争中,有特殊技能或者才华的、快速上升的年轻人,数量比以前多得多,但是固定在中等收入下层的,也很多,他们看不到什么上升的机会,生活压力很大,于是开始急切、焦虑、抱怨,对人生热情急转直下,这个问题值得我们高度关切。
主持人:这么看来似乎很有意思,上代人对80后有很多的抱怨,而80后对社会也有很多的情绪反弹。
张颐武:概括地说,在文化方面,他们表现自我的想象力重于表现社会的生活。在经济方面,他们重视财富的分配重于重视财富的积累。在社会方面,他们关注人类的普遍问题重于关注中国的特殊问题。如果要给80后找一个形象,那就去网络上吧。我多次强调,今天活跃在网络中的“草根”,其实并不是过去人们想象的工农群众,而是三十岁以下面临着发展瓶颈和许许多多成长不足,有着现实压力的年轻人。他们是网络中成长的一代,也是网络上最主流的人群。他们的以跟帖和博客为中心的言论,一方面的确有很多正确的批评,有很多敏锐的观察,有很多深入的反思,这些都很有价值。但另一方面,这种抱怨也形成了一种抱怨文化。不像日本的下流社会,它还是比较沉默的,但在我国是发出了一种比较强烈的声音。我个人认为,批评抱怨当然让我们看到更多问题,应该发扬这种对社会关切的品质,但另一方面,由于80后们还不够成熟,这就使得很多社会问题的讨论都不能客观理性地进行。由此导致社会公共政策的讨论空间被压缩了,这也是我比较忧虑的。因为这样整个社会一定程度上一种不理性的情绪左右,变得没处讲理。作为未来社会中坚的80后,不应该成为抱怨的一代,而是应该成为有希望的一代;不应该成为不理性的一代,而是应该成为更理性的一代。
主持人:根据统计,80后有2亿人之多。一位美国“80后”是这样描述中国的“80后”的:世界未来超级大国的领导者。一位出生于上世纪60年代的中国作家这样写道,“我真是担心,20年后这个社会要由他们来支撑”。这一代人,牵系的是整个国家的未来。
张颐武:对这样的担忧,我们完全可以理解。自我奋斗精神不足,是80后人中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所以一旦理想与现实产生落差的时候,他们就会抱怨社会,也容易自怨自艾。但是,中国改革开放30年的成果是几代人努力奋斗的成果,这种品质不应在80后一代流失掉。社会当然要给予80后年轻人最大的关爱,倾听他们的声音,为他们创造成长的空间;但与此同时,每个人凭自己的努力争取美好的未来,为社会为国家创造价值,为我国在全球化竞争中赢取一席之地——这仍然是中国梦的核心,也是中国改革开放这么多年来最核心的价值观,这样的理想信念不应被否定,更不应该在这一代人中慢慢就熄灭了。其实讨论80后问题的关键就是,要不要以及如何在新一代中去延续中国改革开放最核心的价值观。而这也正是80后问题会引起社会极大反响的根源所在。没有历史重负的80后一代是充满希望,也承载着希望,所以不能让不理性的抱怨和急功近利的想法成为未来社会价值的主流。未来如何让励志文化代替如今流行的抱怨文化,值得每一个人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