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这是发表在徐静蕾的《开啦》上的文章,从尘封的记忆里找到的过去,其实还活在我们的心里,让我们难以忘怀。
 
“动漫”今昔
张颐武
   
   “动漫”是个时髦的新词,现在变成了一种到处流行的文化时尚。从街头的惨绿少年到发展创意产业的地方政府,大家都把“动漫”挂在嘴上:对于少年,这是他的最爱,对于地方政府,这是他们大力推展的产业。今天的动漫业已经成了文化的焦点。我曾经在杭州在动漫基地参观过,那情景让人相当震撼,整个一个楼层是一间巨大的厅,里面无数的小小的办公空间,每个空间中一张桌子,桌上一台电脑,一个二十岁上下的年轻人在电脑上忙着加工动漫。空间实在是太大了,有一种让人震撼的感觉。这场景让我想到早期的工业化的时代的批量生产的形态,但其实最前端的创意产业也不能少了这些加工的工作。想想那些辉煌灿烂、充满奇思妙想的动漫作品还得经过这样的生产的过程,就会发现工业式的生产仍然有其难以替代的方面。但今天的动漫产业一面是一个人的创造性的发挥,一面也还有批量的生产。一方面,胡戈式的自己在家的创意者前所未有地有了自己的机会,另一方面,动漫也还摆脱不了大量的具体而微的劳动。但无论如何,动漫好像是一件新鲜的事物,大家谈论日本等亚洲国家都在这方面有所建树,而我们自己的“原创”还有严重的不足的时候,都有点焦虑,但其实“动漫”的核心就是那一点点创意,它就好像是菜里面的盐,如果没有一点点,菜就没法吃了。规模宏大的加工当然少不了,可是没有创意就没有办法搞出自己受到欢迎的产品。
   
    今天的“动漫”的说法在我小的时候是不存在的。我们有的是动画片和小人书,其实这些也和今天的“动漫”的概念虽有差异,但还是相互重合。我自己真正可以看懂小人书和动画片是在六十年代的后期。但当时没有什么动画和小人书,只好看大批判的图画来解闷,我印象里的童年的图画往往是那张工农兵一手拿着红宝书,一手拿着大毛笔,笔尖指向一些在画面角落的反动派的图画。偶然出版的小人书都是关于文革时代的英模的,如有关门合、赵尔春故事的小人书就是当年常见的。
   
    到了七十年代初开始出版种类稍多的小人书,也有了一些动画可以看。除了过去家里的存货之外,我记忆中最初看到的新出版的小人书叫做《渔岛之子》。其实也是文革前创作的,但不知道为什么获得新的出版的机会。讲的是福建沿海的一个岛上的孩子和国民党特务的斗争。我印象最深的是其中的海岛的风景,大海一望无际,孩子们在海滩上玩耍奔跑。这就对于我们来说有了巨大的趣味。另外一部则是题为《消息树》的,我印象已经有点模糊,只是还记得是越战期间,越南的孩子用消息树传递消息,报告美军的行动的故事。但那种热带丛林的神秘感对于我确实有一种强烈的吸引力。后来就看到了一些动画片,有一个给我印象很深的是讲一个卖糖的老头,拿着糖来吸引红小兵的注意,唱着一首“糖儿甜,糖儿香”的歌谣吸引小孩。不过他的目的却是用糖来腐蚀红小兵,想给小孩讲鬼的故事,但立即被警觉的红小兵扭送了派出所。发现他是个阶级敌人。最后小朋友一起唱“糖儿甜,糖儿香,卖糖老头把毒放……”最后是红小兵的觉悟和敏锐战胜了坏人。另外一个《半夜鸡叫》的木偶片也是有名的。这个故事年纪稍长的人都会有深刻的印象。地主周扒皮半夜学鸡叫来让长工多干活,结果让聪明的长工把他当作偷鸡贼痛打的故事,很多年一直是小学教科书的课文,不知道今天是否还选在教科书里。那个木偶片还是非常有趣的,有点阿凡提式的智慧的机巧。这些故事都是搭起我的童年记忆的东西,它们留下的痕迹是很难被轻易抹去的。这些故事里所包含的往往是有关和敌人斗争的主题和一种对于日常生活的享受和消费的警觉。如卖糖老头的故事,就是告诉孩子身边的敌人的危险几乎无处不在。
  
    而到了七十年代中期,我年龄大一点之后,发现另外一个宝藏却是各省都出版的民兵故事,当时出了许多。这些故事的连环画都是讲述民兵用智慧斗敌人的故事,似乎别有妙趣。这些故事都象是拿一个西瓜给鬼子吃,鬼子一高兴完全忘掉了警觉,被民兵打死之类。敌人在这里是虽然有巨大的战争机器,却无法控制自己的低级的欲望的人,而民兵则是充满智慧和理性的。这种将对敌斗争转化为一种智力和难以控制自己的低级的欲望的敌人之间的斗争的故事,当时是许许多多小人书和动画的主题。这说明革命者是高度理性的,而敌人的弱点在于他们还充满了难以控制的低级的趣味。这恰恰是制胜的关键。这些想法今天看来都非常有趣。
   
    随着中国的变化,我也告别了童年和少年时代。时过境迁,那些有特色的动画和小人书也都沉入了历史的深处,被遗忘了。。再接触动漫已经是近些年有了自己的小孩之后,现在看来中国的动漫还是难以和迪斯尼之类竞争的,因为我们太晚进入今天这样的语境。我的小孩三岁,但他就是喜欢看小熊维尼、《玩具总动员》之类。这当然是我们进入这样的环境做“创意”还生涩的缘故。这里面的沧桑变化的确让人感慨。
话题:



0

推荐

张颐武

张颐武

724篇文章 2年前更新

著名评论家,文化学者。北京大学文化资源研究中心副主任,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领域包括大众文化与传媒、文化理论、80年代以来中国文学和电影。近年来,张颐武一直专注于对全球化和市场化激变中的中国大众文化和文学的研究,并对处于转型时期的中国当代文化作出了丰富而重要的阐述。主要理论专著有《在边缘处追索》、《从现代性到后现代性》、《新新中国的形象》、《全球化与中国电影的转型》等;大众阅读出版物有《思想的踪迹》、《一个人的阅读史》等。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