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迎合少数”与“迎合多数”
张颐武
   
    最近有许多言论对于一些学者和知识分子“迎合”少数“利益集团”和“既得利益者”提出了严厉的批评,觉得有些言论由于这种“迎合”而不客观,刻意地扭曲事实,造成了为“利益集团”牟利帮腔抬轿的不良的风气。这种问题存在当然会造成严重的后果,理应引起公众的警觉。这样的提醒也需要让我们对于许多言论多问个为什么,进行深思之后再得出自己的判断。“迎合少数”最近引起的争议最多,批评最烈,也当然会让公众关切这样的问题。这显然有其积极的意义,也是对于知识分子的一种必要的提醒和必要的关切。无论你的言论是否刻意为“少数”“既得利益者”说话,但一种对于这种状况的敏感和反思则是相当重要的。
   
    但同样有些现象也值得我们关切:这就是一种“迎合多数”的倾向也同样广泛地存在,也同样值得知识分子警觉。一方面,为少数利益集团说话,扭曲事实当然是大错特错,但另一方面,为了迎合多数的欢呼而扭曲事实,以慷慨的面貌博取公众的喝彩而不顾实际的情况,也同样是大错特错。
   
    在今天的新媒体时代,博客和跟帖形成了一股“草根”舆论的巨大的声势,公众一时的情绪和一时的选择往往迅速地成为网络里的“民意”的潮流,并且常常在经过纸媒的放大之后变成了相当主流的意见。这种意见往往言辞激烈,语气慷慨,一旦形成声势,也相当有份量。这种潮流往往并不像我们经常想像的是一种“天籁”,一种纯而又纯的民意,其实中国的经常上网人口的70%都是青少年,正是这些人的言论主导着网络里的博客和跟帖,所以网络言论的主流往往并不是泛指的社会中的“人民”,反而是这些特定的群体。他们对于社会的看法并不成熟,他们的社会要求和思想视角并不非常开阔和完全合乎理性,往往仅仅是站在自己的角度和自己的需求上看社会的。这当然也有其自身的合理性,他们的要求也应该被社会所关切和注意。但正是由于这样的群体所形成的意见的局限,往往有些言论的确相当过激和并不确实。
   
   但有些知识分子却由于发现这样的言论变成了主要的潮流,如果逆潮流而发言就有可能面临一片叫骂声。于是难免有人愿意应和着网上的声势一样说些壮怀激烈,慷慨激昂的言论。这些言论往往并不体察事实的关键所在,而是为了获得更多的喝彩。其实今天的消费社会就有和过去大不相同的状态。现在的消费社会并不是简单地“顺我者昌,逆我者亡”。而是反过来只要是有人追捧的言论都会有其市场的价值。我们确实知道“多数”的年轻人肯定没有“少数”的“利益集团”财力雄厚,但其实他们人数众多,正是潮流的支撑者,是媒体提供信息的相当主要的消费者,所以,往往迎合他们的趣味和要求其实也是许多媒体的目标,也往往会成为一些人“迎合多数”的目标所在。我们看看今天媒体社会里的演艺明星等等不正是迎合这样的大众的需求而走红的吗?那么,有些知识分子刻意地迎合“多数”以得到利益也不是什么不可理解的事情。往往由于这样的言论能够迎合“多数”,所以变成了多数的代言人而受到喝彩,获得巨大的利益也是今天的社会中常见的事情。
 
    其实,客观地看,“迎合少数”的利益集团的言论,在媒体社会中其实容易被公众发现和批判,其实风险甚大,暴露的可能性也很大。因为这样的言论往往和公众的潮流和喜好相悖,当然会被一眼看出而遭遇痛斥。而且有些时候往往是根据自己的学科的知识进行的思考也被人说成是为“迎合少数”而说,有些人为了避免被人猜忌为“迎合少数”,就对于一些敏感话题采取回避的策略。如报载,吴敬琏先生在政协会上接受采访时,说了后来引起网上怀疑是“迎合少数‘的一些意见。当时就有人劝他不要说。这就说明有时依据自己思考和学理发表的意见,当然在学术上可以见仁见智,完全有讨论的空间,但却有被怀疑为“迎合少数’的危险,就是讲对了,也还是“其心可诛”。但一些“迎合多数”的言论,虽然在学理的未必考虑充分,却不免得到多数的喝彩,觉得是为公众讲话的。就是讲错了,也还是“好心办坏事”,其心地善良无可怀疑。这样就造成了将学理问题道德化的倾向,形成了不问客观事实如何,只看”多数“少数”的简单化。又把学理的争论变成了道德的是非。反而让公众难以得到客观的分析。
 
    如在房价问题上,凡是说房价必然大跌的都受到喝彩,而说房价还可能上涨的都被认为是“利益集团’的代言人。但其实问题远比这样的简单的道德判断复杂得多,需要的是更为客观的分析和理解,而不是就看“多数”还是“少数”。当然,抑制房价过快增长是完全正确的,但这其实不可能意味着房价就要一泻千里。其实如果房价剧烈下跌,引起的经济后果远不是年轻人买得到更便宜的房子这样简单。其实如果房价剧烈下跌会引发经济问题,年轻人的工作和收入也会受到巨大的影响,连工作都没有了,再便宜的房子也买不起。
   
    由此看来,“迎合多数”和“迎合少数”一样都有其严重的问题。“迎合多数‘的毛病就在于它仅仅迎合多数的情绪和此时的意见,而没有把公众的长远利益和短期利益统一起来,在两者之间取得平衡。同时也没有从学理的角度发挥知识分子的专业的长处。
   
    所以,避免“迎合”,从学理出发,实事求是地分析问题,为公众的长远的利益和福祉而思考应该是知识分子的责任。
话题:



0

推荐

张颐武

张颐武

724篇文章 2年前更新

著名评论家,文化学者。北京大学文化资源研究中心副主任,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领域包括大众文化与传媒、文化理论、80年代以来中国文学和电影。近年来,张颐武一直专注于对全球化和市场化激变中的中国大众文化和文学的研究,并对处于转型时期的中国当代文化作出了丰富而重要的阐述。主要理论专著有《在边缘处追索》、《从现代性到后现代性》、《新新中国的形象》、《全球化与中国电影的转型》等;大众阅读出版物有《思想的踪迹》、《一个人的阅读史》等。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