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面对未来的精神

 

张颐武

?/P>

 

    凌志军写中关村发展史的书《中国的新革命》中有一个片段让我难忘。

 

    在2005年的一天,他在双清路上的清华创业园A座302房看到的场景,让他感到是“新世界的混沌初开”。“这间屋子装着38家公司,每家公司占有其中一个方格,由一张简易电脑台和一把转椅组成,和大公司那种员工座位没有什么差别,只不过,在通常镶嵌员工姓名的那些地方,贴着公司名称,一律由普通道林纸打印而成,凌乱一片,电脑台后面坐着的那些人,个个年轻。他们是老板,也是会计,还是自己公司唯一的员工。只要花500块钱,就能在这里坐一个月,而他们在这里的时间通常不会超过半年。很多人失败了,但总会有人成长起来,扩大队伍,搬到楼上。那里有单间办公室,沿着走廊排列,是为他们这些人准备的。……12个月,也许18个月之后,这些公司中的大部分也会垮台,但必定会有几家继续成长,他们将搬到更大的写字楼去,占据整整一层。”

 

   凌志军感慨道:“我对公司创业景象并不生疏,可眼前这一切竟是闻所未闻。像微软和联想,他们都是拥有几万人的庞大公司,但是说老实话,它们都没有‘A座302’那样让我感到震撼。”他后面的话就有抒情诗般的热情了:“我看到智慧、勇气,看到压力和不确定性,看到一种生生不息的力量,看到死亡和新生”。

 

    我以为这是凌志军写得最美的段落,也是这部书的“文眼”所在。对于我来说,这个A座302房间的故事也是同样震撼的。正是这种前赴后继的奋斗,这种用生命的激情燃烧的创造的精神,这种对于未来的期望和承担自己选择的后果的勇气似乎足以代表三十年来中国发展的精神。

 

   我想到了整整二十年前,我还是北京大学的一个研究生,那时我就喜欢到乱哄哄的中关村的电脑大市场上逛逛。有一次,我走到了一个卖四通2401电子打字机的柜台前,一个和我年纪差不多的,带着明显的外地口音的小伙子热情地向我推销这部机器。当他知道了我是附近的北大的学生之后,他就反复对我说我如果有了这部机器,我可以提高写作的效率,会改变我的命运。他告诉我他是外地一个大学的毕业生,放弃了铁饭碗,来到这里从推销员干起,他需要努力来争取成功,这个柜台就是他改变命运的起点。当然,我当时根本买不起这部电子打字机,但我相信他说的话。我带着惆怅离开了,偶然还会想起如果我有一台这样的机器会有什么后果。我当时曾经用一句大家耳熟能详的话来感慨地描述这个我的同龄人:“人是要有点精神的”。二十年过去,人事沧桑。我再也没有遇到这个我的同龄人,但到今天我还记得这个年轻人的坦诚而自信的目光中闪烁着对于未来的期望。

 

   虽然历史永远翻过了那一页,但我发现凌志军在这个“A座302房”所看到的其实还是同样的年轻人,还是同样的对于未来的期望和信念。在A座302 里面奋斗的年轻人不可能知道,也不会对二十年前的那个年轻人感兴趣,但其实他们的心灵息息相通。历史其实是连续的,过去和今天其实有着一脉相承的精神。三十年来中国走向繁荣和发展的路上,在面对个人、社会和国家面对种种困难和挑战的时候,这种的勇气其实是弥足珍贵的。正是由于这种发挥个人的能力,保持着努力向上,自强不息的斗志,我们才创造了今天的中国。虽然今天肯定还有许许多多的问题和挑战,虽然我们需要给这种精神更为丰厚的内涵和更为充实的意义,但这里的精神其实还是我们所需要的。

 

   对于今天的年轻人来说,当然需要更多的社会的关爱和保障,社会也有责任和义务对于年轻人的未来倾注更多的资源。但未来的中国的发展需要的仍然是通过奋斗和艰苦得来,仍然需要“有点精神”才可能适应未来的挑战。虽然今天的中国有了三十年前想像不到的繁荣,但其实发展的道路并不平坦,未来的社会和个人还会经历挑战和困难。一方面个人需要在竞争中努力向前,另一方面,国家间的竞争也仍然是异常激烈的。中国的发展正是在一个全球竞争中艰难前行的。“逆水行舟”还是我们的现实。我们永远需要相互的关爱和支持,也永远需要热情的激励和鼓舞,但最需要的还是面对未来的这一点“精神”。

 

   从二十年前在中关村街上的那个我的同龄人,到“A座302房”里的景象,由此观察中国的走势,才会有信心,才不会出偏差。

话题:



0

推荐

张颐武

张颐武

724篇文章 2年前更新

著名评论家,文化学者。北京大学文化资源研究中心副主任,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领域包括大众文化与传媒、文化理论、80年代以来中国文学和电影。近年来,张颐武一直专注于对全球化和市场化激变中的中国大众文化和文学的研究,并对处于转型时期的中国当代文化作出了丰富而重要的阐述。主要理论专著有《在边缘处追索》、《从现代性到后现代性》、《新新中国的形象》、《全球化与中国电影的转型》等;大众阅读出版物有《思想的踪迹》、《一个人的阅读史》等。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