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功夫熊猫》的启示

张颐武

《功夫熊猫》的全球热播,让全球观众再次感受了中华文化元素的独特的魅力。我最近在新西兰看到麦当劳中“功夫熊猫”的大幅的宣传画和招贴,看到许多不同族群的孩子做出“功夫熊猫”的招牌动作,确实让人感到中华文化的魅力,也感受到了在这个全球化的时代中华文化的传统一旦被“活化”所具有的影响力。在北京奥运会召开的前夕,《功夫熊猫》正在吸引世界上许许多多的普通人更加关注中国。

当然,《功夫熊猫》是好莱坞的大制作,其对于中华文化的表现未必能够让中国观众完全认可,某些批评意见也具有相当的合理性,但其所引起的全球的轰动显然激发了人们对于中华文化的兴趣。而且这部电影中的“熊猫”可爱的形象,悟到“功夫”真谛的努力的过程,通过自己的奋斗就可以掌握自己的人生的哲理等等表现中对于中华文化的反映在一定程度上扭转了对于中国的扭曲和片面的看法,其实是相当积极和正面的。其在中国上映后的反应虽然众说纷纭,但观众的兴趣和观影的热情也说明这部电影具有多重的“跨文化”传播的丰富的意义和启示值得我们探讨。

我觉得这里有两方面的启示值得我们深思。

一方面,中国经济的发展和综合国力的增强和中国参与全球化进程的“改革开放”对于中国的形象的提升和中华文化的传播显然具有极大的意义。我们常说我们自己的“硬实力”的增长相对较快,而“软实力”的建设还需要更多的努力。这当然是正确的。但从《功夫熊猫》看来,“硬实力”的增长其实是“软实力”的前提和条件,而中国的开放和“中国制造”对于全球普通人生活的深刻的影响已经让世界有了了解中国的前提和条件,三十年来中国走向繁荣的进程正是中国向世界开放的过程。这个过程其实已经对于华人的形象和中华文化的影响的提升起到了巨大的作用。中国开始成为全世界的商业的机会的时候,人们也需要去了解中国的文化的意义。当“中国梦”成为世界共同的发展机遇的时候,人们也需要理解中国的真实的现实和历史。当这样的需求在全球增长的时候,作为全球文化产品主要的供应商的好莱坞做出积极的反应也是顺理成章的。在二十世纪的好莱坞电影里的华人形象往往是被扭曲和偏于负面的,这一点有许多学者已经进行了深入的分析。但从《功夫熊猫》我们可以看到“熊猫”可爱的和人性化的生动的表现以及对于中华文化的相当正面的表现,虽然还未必尽如人意,有些批评和质疑也有相当的依据,但已经让我们感受到了积极的发展。

而中国伴随着高速发展而正在增长的消费能力也让任何从事“跨文化”传播,生产全球市场所需要的文化产品的人都需要适应和应和这一巨大的市场的要求。《功夫熊猫》的出现,其实正是这种市场要求的结果。我们过去曾经担心全球化造成文化片面化的单向输入导致中华文化的“失落”,但今天看来,实际情况并不这样简单。我们也不应该低估市场导向的文化产品生产的灵活性和多面性。只要中国在全球化进程中获得了实实在在的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只要中国崛起的进程继续发展,虽然我们还需要付出巨大的努力,虽然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中华文化的魅力得到更好展现的前景就是乐观的。

另一方面,有不少网友提出为什么我们自己不能创作出《功夫熊猫》来的问题,他们对此感到相当遗憾,而且觉得中国文化的元素变成了这部好莱坞制作的电影的基础,但我们自己对于这些文化元素的运用还未必有这么充分和这么灵活。这确实值得我们深思。这部电影具有好莱坞大制作的许多特点。它调用了许许多多华语武侠电影中已经运作成熟的形式,如以动物动作来展开的武术套路,关于师徒关系的表现等等,而且许多幕后的工作人员也是华语武侠电影所培养的人才。这些东西我们其实有能力掌握和甚至能做得更好。但好莱坞对于故事的周密的安排和布局,对于文化元素的灵活和机动的把握以及巨大的市场营销能力和全球运营能力等等都值得华语电影的制作者和我们的文化产业的从业者借鉴和参考。这些方面好莱坞所显示的实力还是需要认真对待的。同时,我们可以发现,有学者提出的“软实力”需要“软”才有实力的见解在此得到了印证。中华文化还是需要用最有趣,最能够让人了解的方式加以推展,需要让更多的全球的普通的公众能够有机会了解中国就必须重视大众文化在文化传播中的巨大的影响。“熊猫”和“功夫”都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的元素,将他们结合起来,吸引观众的注意不是非常难以想到的创意,我们也不应低估我们自己的文化创意者的能力。但我们往往由于视野和环境的限制而难以真正展开,也难免在当下的舆论环境中受到各种不同意见的讨论而难以实施。因此我们在推展中国的文化时,既需要集思广益,听取多方面的意见和公众的广泛的参与;也需要力排众议,充分尊重艺术创造者的创造力和想象力。真正解放思想,以更加开放的态度,更加灵活的方式面对中华文化,追求传统的创造性的转化。

《功夫熊猫》让我们对于中华文化的魅力有更大的信心,让我们对于我们自己的创造力的展开有更多的期待。

话题:



0

推荐

张颐武

张颐武

724篇文章 2年前更新

著名评论家,文化学者。北京大学文化资源研究中心副主任,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领域包括大众文化与传媒、文化理论、80年代以来中国文学和电影。近年来,张颐武一直专注于对全球化和市场化激变中的中国大众文化和文学的研究,并对处于转型时期的中国当代文化作出了丰富而重要的阐述。主要理论专著有《在边缘处追索》、《从现代性到后现代性》、《新新中国的形象》、《全球化与中国电影的转型》等;大众阅读出版物有《思想的踪迹》、《一个人的阅读史》等。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