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巅峰之上的完美比赛

张颐武

 

    看张怡宁和王楠的女子乒乓球单打决赛,让我感慨。

    这里的比赛是一场在胜负之中,但又超越了胜负的巅峰对决。他们都已经臻于乒乓运动的至高境界,他们已经是除了惺惺相惜之外更无对手的终极对手。两个人尽显所长,最大限度地展现了自己的能力,他们当然还期望争取冠军,但又超出了对于冠军的追求,他们都是拿过无数次的冠军的人,当然还期望有一个新的冠军。但其实他们之间还在对于乒乓的精髓作最为精彩的展现,也要显示乒乓这项运动的真正的奥妙。可以说,这两个运动员既在求胜,却又在求道。在追求乒乓的超越的境界,也在展现体育的奥义。这不是表演赛,不是花拳绣腿,而是在真功夫的比试中追求乒乓球里面蕴含的无尽的真谛。他们既表现和展示了自我,又超越和战胜了自我。他们没有太多的患得患失,没有太多的斤斤计较,而是知道自己需要尽力去比赛,将平生所学的一身的超群的技艺展现出来。比赛既波澜壮阔,却又如行云流水;既让风云变色,又能水波不惊;突然有如大江东去的豪放,时而又是小桥流水的婉约。两个运动员都实现了自己,胜负是乒乓球的真谛的追求中自然而然地出现的终局。对于王楠,没有得到冠军当然遗憾,但她的运动生涯通过这样一场比赛而丰富。对于张怡宁,再次得到冠军当然欣喜,但一路走来的种种不易也考验了她的能力和信心。最后,她依靠了她的 冷静和无与伦比的精湛的技艺还是赢了。这时国家的荣誉早已实现,个人的能力的展开其实更为重要。

   比赛的意义当然是争取胜利,但在这里,两个运动员就如同两个已经达到了最高的境界的武林高手,他们的一招一式,其实都是乒乓的境界的展现。王楠的攻势凌厉,力求主动,而张怡宁则防守严密,稳中反击。王楠的微笑自然洒脱,张怡宁的平静静如止水。他们都有坚定的求胜的意志,但又有绝对的高超的技艺。来球回球之间,自有一种节奏在;你争我夺之际,自有一种意趣在。当然。这是中国的国球经过了几十年的历练之后才可能达到的出神入化的水准。胜负对于中国的观众并没有那么耿耿于怀,因为这样的比赛的中国观众对于谁得金牌都并无意见,也知道两大高手的对决里面充满了乒乓的力和美,谁得到金牌都是荣耀。所以他们格外陶醉,格外地没有体育之外的任何杂念。这也是几十年在巅峰的乒乓球对于它的中国观众的熏陶的结果。

国球”的称谓当然不是随随便便能够得到的。乒乓球凝聚了新中国的历史,也凝聚了诸多的情感和记忆。当年容国团的第一个世界冠军,庄则栋的三连冠到“乒乓外交”的小球牵动世界,直到八十年代之后乒乓球历经考验和困难后的不断的创新,直到今天的。乒乓球里面有中国人的太多的感情和太多的精神史的断片。我记得我从很小的时候就懂得用收音机来收听乒乓球比赛,那时的解说曾经是宋世雄的前辈张之。王蒙的小说《夜的眼》中就记下了他听张之解说的印象。当年庄则栋、李富荣、张燮林、孙梅英、林慧卿、郑敏之等人都是了不起的英雄。我会看球的时候,是他们经历了文革早期的混乱后的复出的阶段。那时正是乒乓外交的时期,庄则栋无意间通过和美国运动员的交往,打开了中美关系的大门。国球还撬动了两个大国的关系,也改变了世界的面貌,这意义其实超越了任何运动。今后可能也难有一种运动可以和这样的意义比肩了。

我还记得到了八十年代,有郭跃华和蔡振华如同一时瑜亮。当年蔡振华往往不敌郭跃华。但今天蔡振华通过教练生涯依然名满天下,郭跃华却好久没有听说他的消息了。至于女子选手中的知名国手就更多了。当年在中国物质匮乏的时代,国球其实就是一股气,一股一往无前的争取胜利的气的象征。那时候,还有个口号“友谊第一,比赛第二,”道理其实到今天当然还是颠扑不破的,但有时时也难免由于让球等事情引起些争议。但其实当年我们虽然曾经有过让球这样的事情,但其实胜负还是重要的。因为胜利其实在当年可以鼓舞民族的奋斗的精神。我记得有过报道说,当年毛主席看庄则栋打球的实况,也担心赢不下来,最后得到冠军,他也兴奋异常。而六十年代中叶,徐寅生关于打乒乓球如何运用辩证法的文章曾经举国传阅来学习。国球就是这样刻下了新中国的发展的足迹。但那时候,国球的发展是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象征,也是意识形态的象征。

到了今天的全球化时代,我们可以看到乒乓球这一来自西方的运动,现在依靠中国背景的运动员和教练员到处传播它的技艺,这可以说是中国对于乒乓球的世界的贡献。如和张怡宁、郭跃打比赛的李佳薇,代表新加坡出战,却是张怡宁童年时的乒乓球的队友,这其实有点像是小说的情节。国球还是我们的骄傲,但没有了那么多的复杂的意义。今天我们有机会看到张怡宁和王楠给我们的这场美妙的比赛,就说明中国乒乓球的无与伦比的高度。当年,我们用夺冠来证明自己不是“东亚病夫”,今天,我们向世界介绍和弘扬乒乓球的“道”。中国其实在国球的发展中进步。我们知道,乒乓球之“道”的追求其实是更高的境界的追求。得到冠军当然欣喜,但乒乓球之“道”的新的境界才是我们对于人类的贡献。

 

 

话题:



0

推荐

张颐武

张颐武

724篇文章 2年前更新

著名评论家,文化学者。北京大学文化资源研究中心副主任,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领域包括大众文化与传媒、文化理论、80年代以来中国文学和电影。近年来,张颐武一直专注于对全球化和市场化激变中的中国大众文化和文学的研究,并对处于转型时期的中国当代文化作出了丰富而重要的阐述。主要理论专著有《在边缘处追索》、《从现代性到后现代性》、《新新中国的形象》、《全球化与中国电影的转型》等;大众阅读出版物有《思想的踪迹》、《一个人的阅读史》等。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