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关切实现不足的烦恼

张颐武

 

最近看到英国媒体报道英国大学生对于工作后的起薪期望过高,造成毕业后“毕业后现实与理想错位”的报道,有些感触。这篇报道介绍了南安普敦大学社会统计专业在读博士生约翰•杰瑞姆所做的调查。他调查了70所大学的3,000名学生。结果发现,英国大学生们对起薪的期望平均来说比实际所得高出2,000英镑。报道介绍说:“英国应届大学毕业生实际的平均年薪是16,600英镑,而非他们所期望的18,600镑。其中一些学生甚至预期自己的年薪将达到10万镑。”报道的结论是:英国大学生的起薪普遍低于期望值。

这一报道其实也让我注意到中国的情况。我们可以发现,中国的大学毕业生其实也有这方面的困扰。一方面,他们对于自己的未来充满期望,有一腔宏图大志,希望大学毕业之后很快就事业有成,经济收入和生活水准有很大的提升,解决自己购买住房,成家立业等等问题。另一方面,现实的情况却远远不如人意。工作未必合于期望,收入更是和想象相差甚远,而且刚刚工作,尚无经验,自认为有真才实学,却往往难以显山露水,和周围环境的融合也会遇到问题。“现实与理想”错位的情况其实是所在多有。企业或单位往往觉得年轻人不实际,自我期望过高,其实他们在工作中的价值确实有限,要求较高的回报没有理由。而年轻人则觉得自己是被社会冷落和忽视,难以自我实现,自己受教育的投入也难以回收,未来的发展的期待也相当迷茫。这种落差的存在造成了许许多多问题和困扰。这种困扰一方面是现实的经济和生活压力的存在。另一方面也是心理和生活状态调试不良所形成的矛盾。

于是,我们可以看到网上的许多激烈夸张的言论,感慨万端的抱怨和牢骚,都来自这些刚刚走上社会的大学生。如最近网上引起热议的有关“三奶”的帖子,其实都是期望社会注意到年轻人的状态的,也其实都表现了这种情绪。所谓“三奶”的说法,其实是用一种夸张耸动的方式试图引起对于年轻人的生活中的难处和问题的关切。作者其实是试图以一种社会不能接受的伦理方面的挑衅的方式,来凸显一个大学生在城市里自我实现的艰难。这引起一些境遇相似的人的共鸣其实也有一定的理由。这说明年轻人对于自己大学毕业后的生活的期望和现实之间的落差是实实在在的,也是难以回避的。但我同样以为,用这样的方式刺激社会的裂痕,放大失落的情绪其实也未必是完全正当和值得赞赏的。

这一方面需要我们对于年轻人的困难有更多的体谅和了解,需要对于他们面临的挑战有更多的关怀,也应该帮助他们解决一些具体的困难,也需要给年轻人更公平的对待和更好的成长环境。但另一方面,我们也要看到年轻人刚刚进入社会的时候,除了少数有特殊才华和机遇的人之外,现实的考验都会是相当严峻的,证实自己的价值其实是非常不容易的。这种情况其实并不仅仅存在于中国,我们看看英国的情况其实和中国也差不多。年轻人要经过相对较长时间的努力才可能在单位或者社会上显示出自己的价值。不可能一到单位就被委以重任,也更不可能一下子就得到自己满意的收入。年轻人的勉为其难的“屈就”的感觉,自视甚高却被人忽视的“挫折”的心态,看到别人生活好而自己相当艰难的“不平”都难以避免。但其实这并不是今天年轻人才有的情况。

这也给年轻人提出了相当高的要求,你期望有好的待遇,但你有什么能力来让单位和社会觉得你值得这样的待遇?你期望被重用,但你有什么本事来让别人觉得你必须被重用?有些年轻人感慨社会有一些不良的风气,不能公平对待每一个人。这当然也是社会的现实情况的一部分,需要正视和加以改变。但其实问题也有另外一面,就是年轻人也必需付出更多的努力,以更多的坚韧和更多的投入让自己的价值得到更好的体现。实际上,现在的市场经济的环境给年轻人公平待遇的机会远远高于当年的计划经济时代。当年吃大锅饭的年代,“走后门”“托关系”其实并不少见。而市场经济环境下对于效率的追求,其实会让一个有能力的人有更快地被发现的机会。而灵活的就业环境和双向选择的可能让年轻人崭露头角的机会远远高于过去。社会对于有能力的人的需求是非常强烈的,问题是今天的年轻人如何更好地努力学习和奋斗,让自己有更强的能力和更好的对于环境的适应。

当然社会应该鼓励有能力的人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的同时,也应该关怀那些面临困难和挑战的年轻人。但每个年轻人也有责任发挥自己的最大的能力,为自己争取美好的未来。今天的社会当然不尽合乎我们的理想,还需要更多的提升,但其实也并不像一些网上的跟帖和博客所描述的那样不堪。其实,就是改造社会的风气,也还需要艰苦的工作和一点一滴的努力。而社会的发展进步,年轻人得到更多的关怀和帮助更需要艰辛的劳作和努力,需要脚踏实地的投入和付出提供的经济和社会基础。在经济发展面临一些复杂状况的今天,更需要年轻人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自己的生活的同时也为中国的发展提供新的动力。

 

 

话题:



0

推荐

张颐武

张颐武

724篇文章 2年前更新

著名评论家,文化学者。北京大学文化资源研究中心副主任,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领域包括大众文化与传媒、文化理论、80年代以来中国文学和电影。近年来,张颐武一直专注于对全球化和市场化激变中的中国大众文化和文学的研究,并对处于转型时期的中国当代文化作出了丰富而重要的阐述。主要理论专著有《在边缘处追索》、《从现代性到后现代性》、《新新中国的形象》、《全球化与中国电影的转型》等;大众阅读出版物有《思想的踪迹》、《一个人的阅读史》等。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