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灵活面对挑战比一味批评有用

张颐武

 

最近,全球经济面临的挑战越发严峻,而中国经济避免重大困难,寻求新的发展的要求也越发紧迫。采取一切可能的方式避免经济滑坡,调动一切积极因素谋求发展已经成为社会的共识。无论是中央政府促进经济发展的一系列重大举措,还是央行最近的果断的降息的行动,实际上都是在捍卫中国经济的发展,保持经济和社会的稳定。在这样的情况下,灵活地面对问题,实事求是和理性地分析现实的状况,各个地方采取一切积极有效的方式促进经济发展和维持就业形势的稳定就是应该鼓励的。这其实是真正的以人为本,是本着对于劳动者和企业双方负责的态度的进行的努力,是对于发展这一第一要义的深刻理解的结果。

在这里,对于一些地方的一些探索性的和实验性的举措,应该不必一笔抹杀和简单否定,而是客观地看到其积极的探索的努力,对于其中的各种正负面的因素应该有客观的和实事求是的评估。社会应该一面宽容和鼓励一些积极的尝试,对于一些在严峻挑战面前的应急措施有更进一步的理解。另一面当然也要趋利避害,审慎分析其间的利弊得失,避免出现新的问题。

如东莞最近出现的“放缓”《劳动合同法》实施力度的看法,当然会引起争议,也引发了一些言辞相当激烈的抨击,如认为这是挑战法律的“尊严”,是有不良动机的“打主意”等等。这些批评当然有一定的合理性,应该引起各方面的充分的认识,但其实可能未必完全合乎实际情况。《劳动合同法》在出台之初,就曾经引起过争议。支持的意见认为这个法律的出台对于促进劳动者的保护,对于促进产业升级都有积极意义,且对于企业和劳动者利益的平衡已经有了充分的保障。而另外一些意见则认为这一法律在劳动者的保护和企业发展之间的平衡还存在一些问题,而且也在一定程度上超越了具体的现实的条件,对于企业发展和经济发展会造成一些冲击,最终还是会伤害劳动者的利益。这两种意见各有自己的理由,应该说都是本着对于社会负责的态度,对于这一法律的严肃认真的探讨。这种探讨对于我们认识劳动者的利益的维护和企业的发展之间的辩证关系显然具有正面的意义。讨论的双方都是期望企业和劳动者双赢,共同发展的。只是认识问题的角度和对于问题的具体评估有所不同。而在今天的新的经济形势之下,对于这一问题的认识已经可以进一步深化,实践的检验应该说已经有了一些新的展开,人们也积累了一些新的经验。在这样的条件下,灵活地看待,客观地和实事求是地评估《劳动合同法》具体的实施的状况应该是恰逢其实的。

当下就业形势日渐严峻,企业经营遇到了相当大的困难。如何扩大就业,如何让企业脱困就成为了社会共同关注的问题,也是企业和劳动者共同关心的问题。一方面,劳动者的权益应该得到切实的保障,任何损害劳动者利益的消极的现象都应该被制止,另一方面,企业的正常运营,企业的稳定发展其实是保障劳动者利益的前提和条件。如果企业不能经营下去,如果劳动者的就业缺少最基本的条件,我们再理想的目标也难以实现,再美好的远景也难以得到展开。企业和劳动者既有矛盾和利益目标的差异,但也有合作和共同发展的真实的愿望。如果劳动者的积极性受到伤害,企业不可能发展,但如果企业经营失败,劳动者的利益也不可能最终得到充分的实现。企业和劳动者并不仅仅是对立的双方,也是合作的双方。

因此,在这样的条件下,以灵活的方式处理问题,大胆实验和积极探索劳动者和企业双赢,共同面对挑战的方法,包括对于《劳动合同法》的实施方式和具体办法的探讨,应该说都是积极的。这不是对于法律的“尊严”的挑战,而是面对问题的具体的应对的尝试。不是消极的“打主意”,而是在现实问题面前尝试进行新的探索。这样的尝试和探讨可能会有问题和矛盾,但其意图和目标都是积极的。社会和公众应该一方面审慎评估其意见的得失,对于一些新的举措可能引起的问题有充分的探讨;另一方面也应该有一定的宽容度,允许探索,允许讨论。这样才可以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在实践中探索在当下的社会和经济环境下对于劳动者和企业都有利的措施,让企业和劳动者都从发展中获益。这其实也对于社会、公众和地方政府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理性地评估当下的经济和社会条件,找到最有利于发展,也最有利于社会进步、劳动者权益的维护和企业的发展的平衡点。这就需要灵活地面对挑战。

话题:



0

推荐

张颐武

张颐武

724篇文章 2年前更新

著名评论家,文化学者。北京大学文化资源研究中心副主任,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领域包括大众文化与传媒、文化理论、80年代以来中国文学和电影。近年来,张颐武一直专注于对全球化和市场化激变中的中国大众文化和文学的研究,并对处于转型时期的中国当代文化作出了丰富而重要的阐述。主要理论专著有《在边缘处追索》、《从现代性到后现代性》、《新新中国的形象》、《全球化与中国电影的转型》等;大众阅读出版物有《思想的踪迹》、《一个人的阅读史》等。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