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三十年:体育与“中国梦”

张颐武

 

     2008年的奥运会当然是三十年“中国梦”的光芒的最为灿烂的展现,也是中国体育的最为骄傲的时刻。这里所铭刻的当然不仅仅是金牌和成绩,而是一个国家在自己的历史性的崛起的过程中所呈现的不可遏止的青春的力量和激情,也是中国的经济和社会的综合的实力的展开。我们不必把体育的兴盛和国家的发展做简单的类比,但只有中国今天所具有的全球性的影响力,我们才可能有这样的灿烂的奥运会,我们才可能有如此从容淡定的心态来对待奥运会。一方面人们为胜利的辉煌而感到欣悦和欢乐,另一方面,我们也能够平和地面对挫折。从国人对于刘翔和中国女排所遭遇的挫折的宽厚和坦然的风度,我们可以看到中国的成熟,也可以看到我们三十年来所追求的“中国梦”已经有了更为广阔的视野和更为博大的胸怀。从今天回首三十年来中国的发展,我们可以发现,体育在中国改革开放的历程中,不仅仅是一种具体的成绩的取得和成果的积聚,而是始终具有巨大的精神的力量和文化的意义的行业,它所起到的作用和价值都不可低估。这个国家的成长和发展和中国体育的成长和发展之间有着深刻的内在的联系。

我还记得在中国“改革开放”初期的七十年代末到八十年代,我们刚刚从“文革”的压抑的气氛中解放出来,中国刚刚看到了外部世界,感到了我们的物质的匮乏和社会的落后。我们一方面充分意识到了中国必须向世界学习,需要摆脱封闭的状态,这使得我们有了深刻的自我反思。另一方面,我们也痛切地感到我们必须要振奋民族精神,找到我们的精神的新的支柱,为我们的开放和变革提供一个精神的激励和意志上的支撑。而这种激励和支撑我们正是在体育中得到的。可以说,我们当时最初的“中国梦”在相当的程度上是建立在体育的基础上的。正是由于在改革开放开端的时刻,中国女排的崛起给了我们“振兴中华”的口号,也给了我们一种能够克服一切困难,充分地发挥自己的能力,为中国创造美好未来的梦想。女排姑娘的拼搏精神正是改革开放初期中国人在精神上获得一种力量的来源。我们发现,我们虽然在物质方面落后了,虽然也有过文革的伤痕和深沉的历史的悲情,但一旦中国人的精神力量被解放,就会凝聚为一种在艰难中奋起的力量。这种力量正是我们在改革开放初期,没有在西方的物质丰裕和经济发展水平面前感到失落和丧失意志的重要的支柱。正是女排的在困难中拼搏的意志让刚刚开始走上开放之路的中国对于民族精神的追求有了一个新的前提。

而在当时,中国体育的发展正是和中国的改革开放同步的。如果说,1980年我们没有参加在莫斯科举行的奥运会是中国在世界的变局中的必然的战略的抉择的一个部分的话,那么,1984年的洛杉矶奥运会,则是中国和世界之间的一次意义深远的握手,也是中国融入世界的重要的象征性的事件。我们看到了许海峰的惊天的第一块金牌,看到了李宁的灿烂的笑容和一往无前的胜利,这些都让中国人感受了世界和自己之间的切身的联系的同时,也为自己的国家平等地出现在世界的赛场上之后的出色表现感到由衷的骄傲。中国这一次“在场”,而且有了一个光荣的亮相,这对于当时的中国人民来说是一个重要的激励和鼓舞。我们知道我们被压抑的能力如果得到释放,我们会怎样的辉煌,我们知道了我们有如此多的人才足以为这个国家赢得自己的一份骄傲,这会让我们心潮澎湃。当时,我们把体育和国运紧紧地联系在一起。也正是由于这种联系,我们可能过于狭窄地理解了体育,于是我们会有“五一九”的工体的失利之后的焦虑,有了1988年汉城奥运会成绩不理想之后的困扰。这些都是一个正在开放中的民族必然会遇到的状况。可以说,中国体育的发展和中国人的心态和精神的变化紧紧地联系在一起。那时可能我们格外地畏惧失败,那是因为这个国家太需要体育赋予它光荣。那时可能我们对于体育的费厄泼赖的精神还缺少足够的理解,那是因为我们走过的道路是如此的充满荆棘。

伴随着中国的发展,九十年代以来,我们的体育的辉煌和我们的经济的成长几乎是同步地发展的。我们经历过足球改革带来的内部的活跃的热潮,以至足球直到今天还是许许多多体育迷为之慨叹的对象。我们也经历了让人眼花缭乱的一系列的胜利和成功。中国经济实力的扩展也带来了更多的投入体育的资金和更多的对于体育人的激励。虽然中国体育的市场化还是步履维艰,但正是中国的市场化和全球化为体育人在世界舞台上的竞争中展现自己的辉煌提供了最好的基础。“中国梦”的成长里有体育的光芒,而且体育为中国梦提供了它最为灿烂的一面。

在这个新世纪,体育仍然是我们关切的中心,但在今天体育已经不再承担它过去所承担的沉重的负担,体育仍然是我们许多人的最爱,但它越来越变成了中国人感受生活和世界的一个方式。中国在告别悲情,中国的体育在辉煌中成长。当下中国体育一方面也在经历自己在市场、公众和传统的“举国体制”方式之间的新的磨合和新的调整,另一方面,它也在面临了新的经济状况的冲击。但我们知道,前方的路已经被打开了。

话题:



0

推荐

张颐武

张颐武

724篇文章 2年前更新

著名评论家,文化学者。北京大学文化资源研究中心副主任,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领域包括大众文化与传媒、文化理论、80年代以来中国文学和电影。近年来,张颐武一直专注于对全球化和市场化激变中的中国大众文化和文学的研究,并对处于转型时期的中国当代文化作出了丰富而重要的阐述。主要理论专著有《在边缘处追索》、《从现代性到后现代性》、《新新中国的形象》、《全球化与中国电影的转型》等;大众阅读出版物有《思想的踪迹》、《一个人的阅读史》等。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