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学的双峰并峙正在形成

张颐武

  网络文学经过了十多年的发展,如今已经不再是一种可有可无的新奇的点缀,也并不是许多人想像中的小众的新的风格实验的策源地,它已经异常深刻地影响了社会公众的阅读生活,同时也在迅速改变人们的阅读习惯。从这个角度上看网络文学的崛起已经成为现实,任何人都不应该对网络文学的发展抱着轻蔑和无视的态度,因为网络文学正在改变整个文学的格局,也提供了新的文化形态。实际上,现在网络文学和传统的纸面文学之间双峰并峙的状态已经逐渐清晰,网络文学具有的生命力已经显现出来。

  网络文学曾是“次要文学”

  网络在华语世界中开始走向普及的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中后期,网络文学其实有不少是一些对于传统文学有复杂情感的青年人的写作,这些年轻人一方面倾慕传统的写作,渴望进入文学话语之中,另一方面,他们由于并未进入文坛而对传统的文学形态也有所不满。由于网络具有的灵活性和自由度,让他们首先发现了网络没有纸面出版的限制和门槛,当时的网络文学有些是传统的纸面文学的延伸,有些是新的实验的尝试,有些就是传统的作品暂时找不到出版者的时候在网上寻求自己的读者。

  现在已经颇有影响的作家,我的同学阎真在海外写作的第一部长篇小说《曾在天涯》(网络发表时书名为《白雪红尘》)就是通过网络发表,找到了不少知音,后来才出版了纸面版本的,阎真本人也成为了一个传统意义上的作家。当时的网络文学虽然已经显示了相当的活力,但还难以具有改变出版业格局的能力,网络文学还仅仅是为传统的纸面出版业提供文学资源的一种次要的文学。

  网络正改变文学的方向

  现在网络文学也不再仅仅是文学爱好者的自发的行为了,它业已成为了一种新兴的出版业,一种改变我们阅读方式的巨大的现实方向。当年在网络文学开始的时候,人们往往期望网络文学发展成一种新的文学,一种通过链接和许多人参与的新的文学。但其实这种新的文学并未如期待的一样有长足的发展,网络这种大众化的文化媒介当然也给精英式的文学实验留下了空间,但其实网络文学的主流并不是这样的形态。网络所具有的公众参与的特性决定了它必然是一种大众的媒介。随着网民数字不断的爆炸性的增长,网络文学空间的扩大也极为迅速,特别是青少年读者几乎从开始自己的阅读时起就依赖网络生存。网络当然也是他们阅读的一种主要的来源。不少网络文学出版的供应商也应运而生,成为了网络文学发展的重要的推手和支撑力量。而年轻的白领和青少年读者的新的阅读习惯的生成则是它发展的前提和条件。

  在这里,网络写作为中国正在方兴未艾的“类型”化的文学提供了广阔的园地,网络中诸如玄幻、穿越、盗墓等“架空”类型的小说给了许多青少年读者新的想象力的展现的可能,同时也获得了许多忠实的读者。与此同时,如表现年轻读者在人生中所遇到的个人问题和挑战的小说如感情、职场等小说也受到了欢迎。

  这些小说“类型”在现代中国由于社会的现实问题的紧迫性而一直处于受压抑的状态,没有发展的机会。而且在传统的文学评价系统中地位不高,处于边缘。中国文学的现代传统所具有的“感时忧国”的特点,对于这些或者“架空”地想像或者回到个体所遇到的具体的现实问题的表现的类型往往并不注重。而网络的崛起其实正是和中国高速发展的时期同步,这就为这样一些小说类型在传统的纸面出版业尚未关注的空间中有了重要的作为。网络文学和青少年读者之间的紧密联系其实会对未来文学的发展形态产生重要的影响。 

  两大“门派”有融和空间

  网络文学的发展其实也为传统的纸面出版的文学提供了资源。一方面,网络文学的许多成功的作品被纸面出版业吸纳而变成了纸面出版的重要资源;另一方面,网络文学其实起到了沟通传统出版业现实的已经分化为“大众”和“小众”文学的作用,成为二者之间的桥梁。如过去我们所习惯的“纯文学”的产能相对过剩,一些传统作家的作品出版后难有反响,也有的甚至难以出版,但也可以在网络上一显身手,而一些流行作家也尝试通过网络连载小说创造新的阅读模式等,这些都是新的积极的尝试。

  因此,网络文学今天的发展已经使得它和十多年前痞子蔡的《第一次亲密接触》出版时大不相同了。网络文学和传统的纸面出版“双峰并峙”的状态已经形成。网络文学一方面是文学的新的潮流和走向的最集中的展示空间,另一方面是文学的各种形态包容汇集的空间。当然,网络文学如何像传统纸面文学那样有相当便捷的盈利和运作的模式,同时如何更加有力地吸引成熟的读者仍然是它面临的挑战。但网络文学的未来显然是乐观的。


话题:



0

推荐

张颐武

张颐武

724篇文章 2年前更新

著名评论家,文化学者。北京大学文化资源研究中心副主任,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领域包括大众文化与传媒、文化理论、80年代以来中国文学和电影。近年来,张颐武一直专注于对全球化和市场化激变中的中国大众文化和文学的研究,并对处于转型时期的中国当代文化作出了丰富而重要的阐述。主要理论专著有《在边缘处追索》、《从现代性到后现代性》、《新新中国的形象》、《全球化与中国电影的转型》等;大众阅读出版物有《思想的踪迹》、《一个人的阅读史》等。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