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这是今天《解放日报》发表的我的采访,贴在这里,请大家指教。

杜拉拉:时势造英雄

2009-09-03 08:41:00 来源: 解放网-解放日报(上海) 跟贴 0 条 手机看新闻  

如果没有如此庞大的白领群体,他们没有遭遇到种种纵横交错的职场竞争、生活压力、人生困惑,也没有撞上百年一遇的金融风暴,就很难有“杜拉拉”今天的“火”。

凡是在市场经济发达的地方,都会逐渐形成一种属于白领阶层的职场文化。这种文化既是一种因认同而生的成果,又是一种发自人们内心的诉求。

主持人:本报记者 柳 森

嘉 宾:张颐武(北京大学中

文系教授、博导)

柳森:转眼间,“杜拉拉”几乎红遍整个时尚文艺圈:继长期雄踞国内各大图书销售榜前十位之后,职场红人杜拉拉的故事———《杜拉拉升职记》先是被搬上话剧舞台,最近又将被拍成同名电影和30集电视剧。“杜拉拉”为什么会那么红?

张颐武:“杜拉拉”的“火”恰恰印证了一句朴素的真理———时势造英雄。假设在今天这个时代,没有如此庞大的白领群体,这些天天身处在现代职场中的年轻人,既没有遭遇到种种纵横交错的职场竞争、生活压力、人生困惑,也没有撞上百年一遇的金融风暴,就很难有“杜拉拉”今天的“火”。

为何现在不少年轻人时常抱怨,自己已经很难与父辈交流职场上的酸甜苦辣?实在是因为外面的世界已经发生了太多深刻的变化。市场经济在带来前所未有的职业发展机遇的同时,不仅拉大了社会各阶层之间的财富差距,加重了年轻人的生存负担和竞争压力,也孵化出一个日益复杂的职场环境。要想在这个职场人生中脱颖而出且活得精彩,光有一技之长不够,还得懂得做人,懂得交往、沟通、协调、合作,懂得拿捏职业化与个性化之间的巧妙平衡。说得通俗点,就是既要有好的智商,又得有好的情商和职商。而包括沟通、社交在内的很多职场技能,恰恰又是中国年轻人最不擅长的那块短板。以上多重因素层层叠加,形成了以“杜拉拉”为代表的这批职场小说在当下大受欢迎的社会土壤。

柳森:不过,我们还发现一个有意思的现象:即便都是“杜拉拉”的“粉丝”,好像也不是所有人都是冲着“职场指南”来的。其中,有不少早已是职场中的“资深人士”。

张颐武:的确,对于一些成熟的白领而言,他们已经不再需要那些“入门级”的职场技巧了,他们为何还会来读和看“杜拉拉”呢?我想,这个现象的存在也提醒我们思考这样一个问题:“杜拉拉”对于如今的白领而言,除了“行动指南”之外,究竟还意味着什么?

我的答案是,“杜拉拉”成功扮演了一面“镜子”的角色。通过这面镜子,职场新鲜人看到了自己身上的不足,找到了下一步可以努力学习、改进的方向。而对于那些资深人士、中层骨干,杜拉拉的经历让他们感同身受。借由杜拉拉的故事,他们不由追忆起自己过往的青涩时光,联想到自己一路走来的点点滴滴、磕磕绊绊。

同杜拉拉一样,职场上的大多数人既不是比尔·盖茨、谢尔盖·布林般的天才人物,也不是李彦宏、马云般的风云豪杰,更不大可能复制出俞敏洪、潘石屹曾拥有过的激情与机遇,他们中的大多数“没有特殊背景,受过良好教育,靠个人奋斗取得成功”,都是普普通通的人。他们每天的工作由琐碎而不断重复的细节构成,维持着种种严谨而又寓意微妙的职场礼仪,小心翼翼避免着可能爆发的冲突或误会,可能曾经干了很多活却未必受到上司待见,没准还有个本事不大却脾气不小的下属……而“杜拉拉”,恰恰以一个普通人的成功故事,拨动了更多普通人期盼财富和自由的共鸣心弦。她的很多解决方案未必能马上拿来用,也许只是众多方案中的一种,却能让很多人感到“吾道不孤”,原来自己曾有过的一些困惑同样存在于其他人身上。

柳森:如此一来,“杜拉拉”中的一些场景还化作了白领们茶余饭后的“谈资”。

张颐武:正是如此。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如今的白领大都“痛并孤独着”。能同一些有共同语言、相似经历的同道共振,寻得一种身份乃至心理上的认同,成为一种普遍诉求。也许,他们未必完全认同“杜拉拉”的观点,但他们面临着同病相怜般的愁苦,有着相似的关切。“杜拉拉”超越小说文本本身,对白领们的生活产生了一些超越职场规则的现实意义,成为了一个生动的“话题制造者”。这也是《杜拉拉升职记》有别于以往那些以描绘波诡云谲的商场故事为主要卖点的职场小说的独特之处。

当然,“杜拉拉”只是众多职场小说中的一种叙事结构。相信随着白领这个社会新兴阶层的日渐成熟、壮大,他们也会慢慢积淀出属于自己的职场文化,结出更丰富多彩的文化果实。这在全世界已是一种普遍规律:凡是在市场经济发达的地方,都会逐渐形成一种属于白领阶层的职场文化。这种文化既是一种因认同而生的成果,又是一种发自人们内心的诉求。在欧美,自上世纪50年代以来,就诞生了大量出色的职场小说。

柳森:面对“杜拉拉热”,有业界人士、热心读者不无担心:过度炒作、跟风或简单模仿、复制,会成为职场小说成长道路上的潜在危机。您认为呢?

张颐武:这种担心不无道理,值得警醒。不过,无论如何,我觉得职场小说必然会成为一个相当稳定的文学类型、当代通俗文学重要的一部分。因为,文学作品一定是为市场应运而生的。

此前热播过的《金枝玉孽》是清宫剧、《潜伏》是典型的谍战剧、《士兵突击》是军旅题材,但很多白领还是不约而同地从里面看到了职场的投影,因此大呼过瘾。而在北京、上海等地近两年来颇为红火的小剧场热中,职场题材的本子占到了绝大多数。这说明,对于与职场有关的文艺创作,大家有着巨大的需求。即使题材不同,白领们关于职场本身的种种细微体察也是息息相通的。当然,职场小说究竟能走多远,还将取决于创作者的用心究竟能有多深,对于职场、各行业的观察和思考有多深。作为一种文艺创作形式,只有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才有生命力。

大家也许还记得《大饭店》,一部曾于上世纪80年代在国内风靡一时的电视剧。它的作者就是素有欧美“职场小说之王”美誉的加拿大作家阿瑟·黑利。黑利的笔触横跨空港经营、酒店管理、媒体运作、金融等多个行业,其作品因高度的真实性以及对职场中人内心世界的深度关切与体察而深得人心。黑利的成功之道对国内的创作者而言不无启发。

(本文来源:解放日报 ) 杜拉拉:时势造英雄

 

话题:



0

推荐

张颐武

张颐武

724篇文章 2年前更新

著名评论家,文化学者。北京大学文化资源研究中心副主任,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领域包括大众文化与传媒、文化理论、80年代以来中国文学和电影。近年来,张颐武一直专注于对全球化和市场化激变中的中国大众文化和文学的研究,并对处于转型时期的中国当代文化作出了丰富而重要的阐述。主要理论专著有《在边缘处追索》、《从现代性到后现代性》、《新新中国的形象》、《全球化与中国电影的转型》等;大众阅读出版物有《思想的踪迹》、《一个人的阅读史》等。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