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张颐武 只有娱乐是不行的 

天津《每日新报》2009年9月7日

 

广为人知的张颐武语录有:“我比一个悲观主义者乐观,比一个乐观主义者悲观。”

    新报:现在“泛娱乐化”已经成为媒体的一个趋势,甚至已经遮蔽了很多严肃的社会问题,你怎么看待这种趋势?

  张颐武:这当然是一种过度的倾向,其实我们可以看到不仅仅娱乐是娱乐,甚至社会问题的表述也娱乐化了,有些过于夸张的激愤,非理性的表达其实就有娱乐的成分。这会局限媒体的公信力和影响。没有娱乐是不行的,只有娱乐也是不行的。

  新报:你觉得这个时代最有魅力的特质是什么?

  张颐武:我们这个时代最有魅力的是活力,一种向前冲的活力。中国的今天是一个五千年没有过的一切皆有可能的社会。这种一切皆有可能的梦想的精神会把我们带到很远很远。

  新报:作为北大教授,你一直在研究流行文化。那你又怎么看待精英文化呢?

  张颐武:我其实一直也研究精英文化,我觉得精英和大众从来没有万里长城,两者不像我们想的那么对立,其实两者相互依存,互为表里。对于我来说,我只是将这些文化都一视同仁而已。

  新报:作为流行文化的研究者,我们想知道你最喜欢哪个歌手?哪个电影明星?哪个体育明星?

  张颐武:每个时期兴趣不同。现在我经常听的歌手是汪峰。电影明星是梁朝伟,体育明星就无所谓了,只要水平高的都觉得了不起。

  新报:以您的观点,觉得在目前的经济环境下,当下的流行文化在向哪个趋势发展?

  张颐武:中国的流行文化的发展还有无限的空间,特别是像电影和小剧场戏剧,因为中国的二、三线城市的发展正在快速向超级都市看齐,而像赵本山或者郭敬明这样一个人拉动一个产业,赵的二人转,郭的青春文学,都有很大的空间。中国的发展没有到顶,中国的流行文化空间就很大。

  新报:谈到北大中文系,许多人都会想到诗人海子,你当年和他有过接触吗?

  张颐武:他当年是法律系的学生,1982年时,我们中文系的同学办了一本《启明星》,我那时候是主编,海子来投稿,拿来了一首写十三陵水库劳动的很像当时的江河或者杨炼的诗,他很羞涩,非常内向,但内心极为丰富。我当时就很佩服他的才气。后来在我们的刊物上发表了他的诗,大概这是他发表的第一首诗。后来我们一直有交往。但他故去之后,许多人都说是他的知己,我就不愿意谬托知己了。这些都是很久以前的往事了。

  新报:有媒体把你称呼为“学术明星”,但是许多被冠为“学术明星”的学者们又都饱受争议,你怎样看待这种争议?

  张颐武:其实我从来也不是“学术明星”,我一直都是在学校里做专业的研究,社会的参与或者发表言论,也是学者本分的一部分。因为学者既需要教学和科研,也需要用自己的知识或看法让社会多一个思考的角度。我从来不是一个喜欢在媒体上露面的人,其实学者的生活和电影明星大不相同,电影明星是知名度越高越好,学者的社会知名度其实对于他的学术生涯未必有正面的影响。因为学者生活在学术的圈子里,那里的规则和社会的规则其实很不一样。我在那方面还做得不错。但我期望写的两本书一直还没有写出来,一是关于《文心雕龙》的,这是我从大学开始就有兴趣的题目,一是关于钱钟书先生的,他的人生哲学对于我的启发实在太大了。我每年都重读《管锥编》,每次都觉得有新的启示。我只能说我从来也没有想过做学术明星,关于其他人,我不能妄加评论。

  新报:你对房地产行业也很有研究,如果有收入不高的刚毕业的学生问你,是忍受压力贷款买房还是先租个房子住,你怎么回答他?

  张颐武:先租房吧,现在租房还是相对便宜的,等到奋斗一些年,经济上有了一定实力再买房,全世界的年轻人在大学毕业后都要奋斗15到20年才能成家立业。中国的年轻人也不可能一蹴而就。所以一方面社会要关心年轻人,另一方面年轻人也要努力奋斗。

  新报:你对“天价泡沫”下的中国的当代艺术怎么看?如果给你1000万,让你投资文化产业,你会投资在哪个方向?

  张颐武:我很多年前在圆明园认识的画家,现在都是不得了的。中国当代艺术当然可能有泡沫,但其实还有一些潜力,因为本土收藏的能力还没有充分发挥出来。1000万对于一个人很多,但其实投资就不是个大数目了,拍电影“大片”是不够的,但可以运作几个剧场。现在舞台剧投资不高,1000万是大数目了。或者干脆多买一些年轻的、未出名的艺术家的作品,他们的作品便宜,是风险投资的理想对象。

  本版撰文 马驰

话题:



0

推荐

张颐武

张颐武

724篇文章 2年前更新

著名评论家,文化学者。北京大学文化资源研究中心副主任,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领域包括大众文化与传媒、文化理论、80年代以来中国文学和电影。近年来,张颐武一直专注于对全球化和市场化激变中的中国大众文化和文学的研究,并对处于转型时期的中国当代文化作出了丰富而重要的阐述。主要理论专著有《在边缘处追索》、《从现代性到后现代性》、《新新中国的形象》、《全球化与中国电影的转型》等;大众阅读出版物有《思想的踪迹》、《一个人的阅读史》等。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