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呼唤全运会的新形态

张颐武

 

全运会已经接近尾声。我们都期望这是中国体育的一个盛会。当然本届全运会也完成了它的流程,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毕竟除了刘翔这个亮点之外,难免显得平淡和社会关注度不够,反而是一些负面新闻和传闻沸沸扬扬,成了媒体和网络的焦点,也引发了诸多争议和讨论。各地为了金牌而产生的激烈的争执也引发了大家的关切。当然,这可能有一些偶然的因素,但其实这也凸显了全运会本身所遭遇的尴尬和困难,其实在一定程度上,这也是中国体育面对的挑战和困难的一部分。

全运会的社会关注度不够其实是来源于公众的认同感不够,现在的中国体育已经在全球体育的格局之中占据了关键的位置,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51枚金牌其实正是凸显了中国专业性的竞技体育所达到的高度,过去全运会所具有的全面反映中国竞技体育成就的影响力,其实已经被全球性的平台所替代。公众通过电视转播已经能够看到全球的高水准的比赛,也能够看到中国最高水准的运动员的优异表现,因此大家对于全运会的比赛的关注度就会减弱。因为在全球性的平台上,可以看到中国运动员的比赛,也可以感到一种国家的认同感。虽然体育是人类共同的向更高目标的开拓,但认同感依然是一个重要的情感和兴趣的来源。因此我们对于甚至一些公众关注度并不高的项目的有中国运动员的比赛仍然会有兴趣和热情。

而全运会的比赛缺少公众的关切有几个方面的因素:首先,在“国内练兵,国际拼搏”的一盘棋中其实并未能够显示出其特异性,对于全国体育来说难免就是“练兵”,对于观众来说也难免缺少吸引力。其次,为省争光,对于一个省市的体育界来说可能具有重要意义,但对于体育的受众来说则明显地缺少吸引力。同时,各省市之间的人才的流动频繁,相互挖角的事情时有所闻,现在省籍的概念其实在体育中的意义已经越来越变得淡化。这就使得比赛缺少了观众的认同的意识。第三,这些运动员又高度专业,缺少像社区英雄或者本省英雄的传奇性的色彩,因此也就难以吸引公众的关切,也使得全运会对于公众来说缺少必要的切入点。于是,除了像刘翔这样的本来就具有极高的关注度的运动员之外,其他的项目和个人就难免缺少热点。

这其实使得全运会越来越封闭在体育界之内。在体育界之外,全运会的金牌的意义当然没有世界冠军大,所以难以成为焦点,而对于各省市体育界,这确实是生存和发展的关键所在。没有成绩,本省市的体育的发展就没有依托。对于全运会的时常有人批评这是体育官员的政绩工程,其实不一定准确,而是全运会的成绩对于各省市的体育界具有重要的意义。因为全运会的成绩其实是一些项目和运动队、运动员的继续发展的空间。

中国竞技体育由于其“金牌战略”的特点,其实在一些并没有多少公众关注度的相对冷门的项目上有相当多的投入和相当多的人才,而这些人能够达到奥运或者国际的水准的其实仅仅是金字塔尖上的一部分,对于那些平时没有机会参与国际比赛或进入国家队的省市运动员、教练员,其实全运会对于他们具有巨大的意义,也可以说是他们的成就的最高点,而且这也关乎他们的项目在整个省市体育格局中的地位,也关系到资源的分配和运作。

应该说,中国专业化的竞技体育在不少冷门项目,甚至热门项目上确实存在着相对产能过剩的困境。在传统的专业化的路线上,人才储备得相当丰厚,随着近些年地方政府的财政实力的增强,在这方面的投入增大,也使得专业体育有了进一步的支撑。但世界冠军只有一个,而中国公众这些年来的兴趣往往也就集中在世界冠军上,没有得到世界冠军的项目根本不会被外界关切。大批人才辛苦训练,资源投入也相当不少,但最后却无法引起起码的公众兴趣。于是,争夺全运会的成绩就成了一条拥挤的羊肠小道,全运会的不少负面新闻,其实正是来自这种省市体育界的剧烈的竞争。

因此,全运会的发展,一方面应该增强观众的认同感,进一步激发公众的关注度,这就需要找到专业和业余的连接点,找到竞技和全民体育的连接点,应该在各省市有更多的民间性的选拔和地方性的体育活动公共空间的开拓,另一方面,则可以对于国家、地方和大学等不同体育资源的配置进行更加合理化的制度安排。这些其实也都涉及到如何在市场化的体育和民间的体育活动与国家的专业体育机制之间寻求一个新的平衡点。目前全运会所面临的问题,很大程度上是专业体育的机制和其他各种体育存在之间并未取得更好的互动和更合理的运作机制所致。这当然还是体育界的整体发展和改革所面临的现实的问题。

全运会过去,留给我们的思考仍然会延伸,中国体育在创造了奥运的辉煌之后,当然有能力为全运会找到一个更加理想的新的形态。我们期待着。

话题:



0

推荐

张颐武

张颐武

724篇文章 2年前更新

著名评论家,文化学者。北京大学文化资源研究中心副主任,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领域包括大众文化与传媒、文化理论、80年代以来中国文学和电影。近年来,张颐武一直专注于对全球化和市场化激变中的中国大众文化和文学的研究,并对处于转型时期的中国当代文化作出了丰富而重要的阐述。主要理论专著有《在边缘处追索》、《从现代性到后现代性》、《新新中国的形象》、《全球化与中国电影的转型》等;大众阅读出版物有《思想的踪迹》、《一个人的阅读史》等。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