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是上个月深圳卫视的一个节目的文字稿,谈钱先生的《围城》觉得还有点意思,贴上请大家指教。

读《围城》察人性 

   

读《围城》察人性 

   主持人:观众朋友们大家好,这里是深圳卫视《22度观察》的特别节目。从2000年开始,每年的11月深圳都将迎来一年一度的读书月活动,为了配合第十届的深圳读书月,我们《22度观察》也精心策划了读书月的特别节目。我们请来的嘉宾是北京大学中文系的张颐武教授,掌声有请。

  张颐武:非常高兴跟各位今天见面

  主持人:我们还请来了四位特别的嘉宾,他们分别是作家苏芩,北京广播电台的记者麻宁,中国劳动关系学院文化传播系的教授李双,以及资深的媒体人苏赢,欢迎四位。当然现场还有我们的观众朋友们,我们的热心读者们,同样也欢迎大家的热心参与,谢谢你们。张老师您选了哪一本书来跟我们一起读?

  张颐武:我选得是钱钟书先生的《围城》,为什么选了这本书,这是我三十年前就开始看的一本书,我觉得从这本书里,我得到了无数的人生的启悟,在当时我是一个非常热血的青年对人生有很多盲目的信念,盲目的乐观。但是看了这本书以后,我突然发现人生里面,可以有不同的角度来观察,不同的角度来思考。比如像方鸿渐、赵辛楣这些人的经验,这些人的生命对我来说,都有很大的启发和教益。

 

  主持人:接下来我要请张老师,您给我们一个更加具体的话题,告诉我们您最想和我们大家分享的话题是什么?

  张颐武:这个书它既是一本很有趣的书,但同时它又给我们人生很多启悟,我觉得人生最大的启悟就在于,它告诉我,人生应该是方的还是圆的,该怎么办,该怎么去处理这个人生的问题。因为方鸿渐这个人,他看事物其实一眼就能看到底,他又情不自禁,就是他有一种情不自禁的,愿意表达自己的意愿,特别的生气,特别不高兴的时候他就会点出来。比如他碰到了虚假的事情,比如看到那个韩学愈,那个人也有一个,跟他一样的克莱登大学的文凭,他就情不自禁的要把这个事情点出来。

  电视剧《围城》片段

  张颐武:方鸿渐也有他很有魅力的一面,这个小说里边,所有的女性最爱的一个人,就是这个方鸿渐,但另一方面你会发现,另外一个人就是这个赵辛楣,花钱处事都有分寸,就是什么事都有分寸,不轻易点明不轻易点透。

  电视剧《围城》片段

  张颐武:我经常看了《围城》以后如芒在背,就觉得很恐惧,学生对老师都是可以最直接的,他看你最狠,你再怎么表演在做什么戏,然后他说别装蒜了,那个老师怎么回事,所以我最不敢看得就是北大的BBS,那里面会有对我的评价,那些评价你看了你觉得很窝囊很不平。当然也有说好的,钱先生讲过,即使准确的赞美对一个人来说也不好因为让你骄傲,即使是没有道理的辱骂对你也有帮助,为什么呢,让你时刻提醒自己,避免被辱骂的状态出现,所以这个对我们来说也有启发,什么意思呢,就是说学生和老师之间其实这个关系是没有利害关系的,但是你会发现学生和老师的关系,如果一到社会上去用就发现完了。比如到职场里边,所以大家都迫切地发现,一旦到了职场那些学生走一年就回来,说我不知道怎么就得罪人了,所有人都讨厌我,下边那些小年轻、看门的老头都讨厌我,我要尽力跟他搞关系,我要跟他去说话打招呼,最后他都待搭不理,上级领导更看着我是个蠢人都不高兴,觉得我很失意悲愤,本来往往是特有才的学生,越有才他越挫折,越挫折他就越觉得自己有才,这个就要命了。他就觉得很不如意,他觉得我的人生是不是该这么过?我的人生该怎么过?我是由于我坚持原则,我由于我方才造成这个后果的呢,我是不是应该学得更圆滑,但另一方面还有我学得圆滑的时候,我的人格会降低,我会变成一个社会上非常庸俗的人,然后我会变得很堕落,然后我的生命会变得没有价值,这个困惑也是会有的。你会发现人怎么去处理方和圆,变成了我们人生最大的挑战,总得来说我觉得有一个道理,就是人该怎么办,我觉得从方鸿渐和赵辛楣两个人,提出了这样一个观点又方又圆的人,所以怎么办,我三十年了读这本书,但读到现在我还是有这个困惑,还是有这个迷惑还不懂,因为他们可能懂得比我更多,谢谢。

  

  主持人:谢谢张颐武老师,精彩的这样一番论述,接下来我要请出我们的四位嘉宾了,一一地表达一下你们的看法,那么苏芩先开始。

  苏芩:刚才张教授说了一句话,说《围城》里所有的女性,都喜欢方鸿渐,看来是男人看男人的眼光,跟女人看男人的眼光真是截然不同。从我初中开始读《围城》,到现在我就没有发现,我身边任何一个女孩说我喜欢方鸿渐,因为这个方鸿渐在我们女性心目当中的印象,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胆小、有点懦弱,他有自己的小想法,但是他不敢伸张出来表达出来,而且最重要的是没本事,这样的男人女人怎么可能喜欢。

  主持人:那您觉得谁代表方谁代表圆,你更想要方,还是更想要圆?

  苏芩:我特别欣赏刚才张教授说的,赵辛楣他其实属于一个,圆通圆滑的代表,但是我更想取他中间的一个意思,叫做圆润。也就是说他不是圆滑,我觉得赵辛楣他还做不到绝对的那种通透,所以我给他的一个定位是,圆润的一个人。就像《西游记》里的八戒,八戒是所有女性心目当中的,最佳男朋友人选,有点憨厚然后又有点可爱,所以我觉得赵辛楣有一点像八戒,所以我拥护他。

  主持人:我们另外一位美丽的女士,麻宁你的观点呢?

  麻宁:巧得很,我们以前在大学的时候讨论过这么一个话题:就问男生说,你们在《红楼梦》里,你觉得哪个女孩最可爱?你又想娶谁做妻子?回答都说我觉得林黛玉最可爱,但是我愿意娶薛宝钗。同样我们问所有的女孩说,在《围城》里你觉得哪个男的最可爱?但是你想嫁给谁?又是,大家说我觉得方鸿渐挺可爱的,但是我肯定会嫁给赵辛楣。方鸿渐这个人,用赵辛楣的一句话说他就是:你是个好人,但是全无用处。女孩子在考虑这个婚恋的时候,是很实际的,我为什么要找一个全无用处的人呢。从这个很低的角度来说,他已经是一个失败者,那就更不用说在人生的大智慧这个角度了。

  主持人:看来我们两位女士更喜欢赵辛楣一些,张老师 跟您关于女性的判断不太一样,我真是感到很遗憾 我没想到,我们再来听听这边男士的观点,看看能不能解开我们的困惑。

  苏赢:我觉得我非常欣赏这个方鸿渐,为什么呢,我觉得方鸿渐身上所体现出来的中国,在那个时代的知识分子身上的闪光点,譬如说一针见血的对问题的看法,独立的一种精神,宣扬自己的一种独立的理念,民主的这种风格。他不是留学,他是游学,在我看来,搞了一个克莱登大学的假学位拿回来,那也是为了应付别人,这个人好就好在他没有撒谎,他讲真话讲实话了。所以说从这个点上我发现了一个人的闪光的一点,就是说这个人他是敢于真实的面对自己,那么从这个角度讲我是非常支持方鸿渐的,谢谢。

  李双:方鸿渐这个人非常聪明,他有点怯懦,实际上不是,那么这个怯懦是要守护他内心自适自在的,那样的一个自由率性的东西。因为钱先生在写《围城》的时候,他说了一段话,他说是在忧世伤生当中来写的这本书,他这个忧世伤生,是很深的一个忧世伤生,不能简单的用社会伦理来判断它,所以我说它是体现的一种价值理性,那么赵辛楣他体现的是一种工具理性。所以我觉得方鸿渐身上那种,自由自适的人性的光辉,我相信每个人都有这样一个,那是非常好的。

  主持人:看来我们现场,男女双方的这种观点非常的鲜明,不知道两位是不是同意刚才这样的观点?

  苏芩:不是说方鸿渐和赵辛楣,在人性上面有问题,或者说他品质上面有问题。我们现在其实要讨论的是,方鸿渐和赵辛楣,对我们来说谁更有学习意义。其实我不太主张,所有的年轻人去学习方鸿渐,你可以强、你可以有个性、可以方,但是老板跟你说那你回家慢慢待着吧 ,你爱怎么方怎么方去吧,我们公司里不欢迎你,我喜欢听话的员工,我就是想要赵辛楣那样的怎么办。

  麻宁:这个赵辛楣和方鸿渐的做人,有一个细节我觉得是他们两个表现很突出的,第一次怀疑韩学愈的是假文凭的时候,方鸿渐就希望能够到赵辛楣那儿求证一下他太太国籍是不是真的,从而可以求证他的学籍,到底有没有造假。就是这些事情我相信,在赵辛楣心中也有存疑,甚至他也看不起韩学愈,但是他不会把这个问题说透,那我觉得就像我们在格子间里,可能你会遇到一些你不喜欢的同事,但是难道说都要去针锋相对,去揭人老底,还是说大家可以相安无事,这个就涉及到一个现代社会的这个职场人你怎么样去生存,我觉得在这个意义上来说,可能赵辛楣能给我们学习参考的价值更多一些。

  苏赢:其实有些时候我就觉得,应该跳出方和圆来看《围城》,因为《围城》更多的是一种,从人生、从人性、从命运、从个人的这种状态中出发的。比如说独立的精神、独立的思想,所能传达出表达出这个社会,所应该发出的声音的时候,我们却往往忽略了。

  苏芩:其实我相信每个人在内心当中,他都是追求一种方的。因为方,我认为是代表了一种率性的东西,但是当你还不够强势的时候,当你还只是方鸿渐的时候,我们是不是就要把我们的这种方展现得这么淋漓尽致呢?是不是我们到了像赵辛楣这个样子我们才可以说,有一定的坚实的基础了,或者说有一定的层次了,然后我们再表现出一种方的这种感觉来呢?

  李双:实际上方鸿渐他不是说,他要在这个世界上做什么方的事,他不是,他没有那个胆,他也没这样想。他就是说,我自由自适的、睿智的这样活着,我就存在着我就很满足了,但问题是这个社会不允许这样的人存在下去,所以赵辛楣才说:你不讨厌,但是全无用处。但是他坚守有一点是什么,就是他喜欢这样自适的人生,这就是自由的人生,可惜这个做不到。

话题:



0

推荐

张颐武

张颐武

724篇文章 2年前更新

著名评论家,文化学者。北京大学文化资源研究中心副主任,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领域包括大众文化与传媒、文化理论、80年代以来中国文学和电影。近年来,张颐武一直专注于对全球化和市场化激变中的中国大众文化和文学的研究,并对处于转型时期的中国当代文化作出了丰富而重要的阐述。主要理论专著有《在边缘处追索》、《从现代性到后现代性》、《新新中国的形象》、《全球化与中国电影的转型》等;大众阅读出版物有《思想的踪迹》、《一个人的阅读史》等。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