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实力”之“软”
张颐武
最近谈中国的“软实力”是最热门的话题,这当然是以“硬实力”的上升为基础的,只有“硬实力”真的硬起来,“软实力”才能软下去。一个社会如果没有“硬实力”,没有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没有财富的积累,只是奢谈“软实力”就是一句空话。别人也不会把这事当真。当年我们觉得自己天下第一的时候,别人不会信,因为你的硬实力就是那么一点。今天“中国制造”已经让全球的消费者离不开,中国的发展已经让即使最不喜欢我们的人也不能不承认确实是事实,中国的游客和消费者现在开始到处显示出自己的影响力。硬实力增强了,人们就更容易发现自己的“软实力”不够软,自己说话似乎和实力不够相称,这时候,正是对于“软实力”念兹在兹的时候。今天的中国正在这个时候。
从现实看,我们的文化的独特的价值还没有为世界所充分了解,总觉得我们自己在世界面前缺少“说法”;同时,我们的大众文化也还没有变成一种具有强烈吸引力的文化,让我们觉得缺少“魅力”。“说法”是根基,“魅力”的关键。两者都不可缺少,但根基不能丢,但魅力不可少。
这让我想起2006年有关我的“孔子和章子怡”的滑稽的风波,居然有个报纸的记者别出心裁地想象我将孔子和章子怡的价值相比较,于是激起了许多网民和论者的愤怒,认为我这么说当然是对于圣人大不敬。这确实只是没有根据的刻意的扭曲。谁也不会糊涂到认为孔子还不如章子怡了不起。事情一澄清,让当时群情激奋的人们其实很失望,大家难免有一点期望教授说胡话的愿望,看到我居然没有说胡话,也就无趣了。这种愿望这些年常常有表露,我的例子大概确实有点让人失望。我其实不过说的是在对世界传播中国文化的路径不能一厢情愿,不能太简单。我说的章子怡其实是大众文化的比喻,她在西方确实有影响力,而且这种影响力是面对大众的,往往效果很大。我那时还提了姚明,但大家大概觉得姚明没有那么戏剧化,所以就忘了。我不过是认为孔子是根基,而章子怡却是魅力的一部分。这说法平实的近乎平庸。
今天看来,当年的意见还是有用的,“软实力”确实不能很硬的,不能是我有什么好东西都直截了当地给人,而是要看看自己和别人有什么交集点,自己拥有的什么东西会让别人喜欢。跨文化的对话谈何容易,让别人了解的的难度实在不小。当然自己的好东西,高端的价值,如孔子的思想应该被世界更好地了解。但其实也需要有大众文化的活力来展现自己,章子怡这样具有国际影响的明星也就不可小觑。我们看来她当然有各种毛病,未必合乎完美的标准,但毕竟世界通过她了解了中国的活力,也了解了中国人的梦想可以走得多么远。其实“软实力”也未必完美和高超,反而需要更加具有吸引力。像迈克尔·杰克逊,我们不能说他在品质和道德上十全十美,但他对于美国“软实力”的作用确实非同一般。想想世界上多少人受了他的影响而对于美国产生了兴趣。就可以知道“软实力”当然要有硬的一面,但确实还需要更多的魅力和吸引力,还得更软些。不“软”,软实力就刻板和单调,难以成为软实力。《阿凡达》看起来就很“软”,但其实它所显示的是硬实力和软实力结合的真正的“巧实力”。
硬实力越硬,给软实力的支撑越大,软实力越软,人们了解、认知起来就更加没有障碍。当然背后得有深厚的底蕴和坚实的文化根基,孔子其实在我们心中,他所倡导的价值也需要世界更多地了解,但这还需要大众文化作为先导。直接的输出文化理念不是错误的,但仅仅输出理念就很不够。现在需要更多能够在国际上有影响的明星、歌手等等,他们其实很有用处。所以谈软实力,我们还得有更放松的心态,更从容的观念,更开阔的胸怀。这就还需要有点“巧实力”来应付裕如,灵活机变,才能游刃有余。硬实力和软实力得靠巧实力来整合,而这还得我们实实在在地努力才行。
硬的更硬,软的更软,巧的更巧,实力才可能大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