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中产阶层是“中国梦”的核心

张颐武

 

中国的中产阶层正在迅速地崛起,他们的工作能力和消费能力都已经引起了世界的瞩目,他们其实是这三十年中国发展带来的最直接和最明确的结果之一。中产阶层的快速兴起正是中国崛起在内部的标志,而他们开始的大规模的消费,将会继续改变世界的格局。中国的中产阶层的崛起和中国的崛起是一个同步的过程。他们的独特的文化性格和心态也决定着中国的未来,因为就是中国的最普通的劳动者,其“中国梦”的核心也就是成为一个中产者。这可以说是“傻根”之梦。冯小刚的电影《天下无贼》中的傻根,艰苦劳作,努力挣钱的目的其实格外单纯,就是一个中产的生活而已。这其实是三十年来中国发展的内在的动力。中国人含辛茹苦地劳作,当然彻底改变了这个国家的命运,但同时也深刻地改变了个体的命运。新的中产阶层正是这样在努力奋斗之中成长起来的。

今天看来中产阶层当然是一个模糊的概念,但其实多数人心里都有一本帐,知道自己是否处于这样的状态。这些年来中产的社会主流的意味已经非常明确,他们的人数众多,价值观占据了社会的主流,电视剧或者电影都以他们作为描述的对象,今天的80后当年也是这一阶层的后备军,正在成为主力;90后开始成为中产的后备军了。他们是社会的“中间”力量,也是社会的“中坚”力量。一方面比上不足,另一方面比下有余,他们的特点也多两面性。一面其实中国中产都说穷,一面消费能力并不低,成为世界各大奢侈品牌的主要客户;一面诸多困扰和抱怨,一面其实收入和机会都在上升中;一面大都市里觉得艰难,一面二三线城市的中产正在快速追赶。理解中产性格这种两面性其实是最为重要的。中国的中产阶层的发展已经让他们成了社会的主流意识的代表。理解他们也就了解了中国社会的走向。

中产阶层的最大的特点是“自我实现不足”的焦虑甚强。全世界的中产阶层都有这种苦闷。看到网络精英或者演艺界的明星一夕暴富,感到羡慕,但自身的生活却不得不常常是在职场中“熬住”。描述他们的生活,可以以“不容易”来形容。中产阶层一般完成成家立业的事情需要大学毕业以后二十年,这其实不是中国的特例,是全世界的通则。但今天的媒体和网络让人看到了生活的多姿多彩,让人产生的期望其实极高,往往觉得耐不住二十年。同时前些年的中国生活改变的速度极快,大家的期望值也很高。看自己的工资和房价的比例,看看旁边的人可能就是奇迹,往往内心焦虑,挫折感甚强。中年人往往还平和,因为他们经历过当年的匮乏时代,但年轻人就往往急的不得了,恨不得明天就有房有车,和西方的中产中的最高端一样生活。今天流行的《蜗居》其实正是这种心态的最戏剧化的表现。这当然不是基本生活条件的不足,而是今天的其实比过去好得多的现实和他的大梦想之间的差异。中产们已经通过美剧或者旅游梦想着像《性爱都市》之类的生活,达不到就有“自我实现不足”的强烈的意识。这其实需要社会高度关切。

中产阶层的另一个特点是在社会和职场中的温和内敛的状态,因为中产需要上升,在具体的生活中往往上下左右都不敢得罪,他们都是职场里打工的,不能痛快一时,只能熬住,许多问题需要自我消化,同时今天竞争激烈,机会转瞬即逝,压力很大。生活的具体困扰在都市中纷繁复杂。都让中产不得不以温和内敛的形态出现。必须会做人才会有发展。因此像职场生存类的书大行其道。

中产阶层的另一个重要的特点是他们的权利意识开始出现。他们现在对于自身幸福的要求和渴望其实随着中国的大发展,有了一个新的平台,他们对于社会的期望也并不是一天就好,不是立即就有终极的解决。因为他们都开始置产置业,不得不为自己的未来着想,所以绝不期望社会动荡,所谓“有恒产者有恒心”就是此谓。这和“愤青”的浪漫还有所不同。但他们确实对于自己的切身的议题有强烈的要求。对于自己的现实遇到的问题有切实的解决的需要,所以会对于这样的关系到切身利益的事情极度关切。对于自己的社区受到损害,对于自己的生活得不到合理的制度安排有很强的焦虑。因此中产的社会关切往往具有高度的切己性,是由己及人的。他们对于公平高度敏感,希望得到公平的对待。当然他们也会妥协,追求的不是零和的结果,他们知道这不可能,也会让社会失序,那是大家共同的噩梦。因此也接受双赢,理解社会。同时,他们也会关切如慈善和环保这样的议题,因为这些议题一方面是回馈社会的表现,另一方面也是自身有修养和格调的表征。中产阶层是具有灵活性的人,不是一根筋,但他们的声音需要有人听到,他们的要求往往在网络和媒体上很高调,但在现实生活中相对温和。

中产的存在是中国未来的发展的基础,也是”中国梦“的最核心的部分。我们谈中产已经很多年,现在其实中产的时代已经成为中国的现实。当然中国的发展还没有到顶,其实中国的中产阶层是全世界机会最多,可能性最多的人,他们将会正在影响世界的同时改变中国。

话题:



0

推荐

张颐武

张颐武

724篇文章 2年前更新

著名评论家,文化学者。北京大学文化资源研究中心副主任,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领域包括大众文化与传媒、文化理论、80年代以来中国文学和电影。近年来,张颐武一直专注于对全球化和市场化激变中的中国大众文化和文学的研究,并对处于转型时期的中国当代文化作出了丰富而重要的阐述。主要理论专著有《在边缘处追索》、《从现代性到后现代性》、《新新中国的形象》、《全球化与中国电影的转型》等;大众阅读出版物有《思想的踪迹》、《一个人的阅读史》等。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