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摇滚的生命:追寻自由

——写在《怒放》之前

张颐武

 

《怒放——摇滚英雄演唱会》的举办把我们带回了中国摇滚的开端时刻,引出了二十多年中国摇滚的历史和许多在这段历史中出现的人和事,这里出现的名字和歌曲都是我们的青春的一部分。中国摇滚在这里有了一次重新总结自己的过去,展开新的一页的机会。这一段历史今天想来有着世人不可忽略的意义,其实摇滚在中国的发展也是我们的“中国梦”的一部分,是我们共同的记忆和经验的一部分。正是由于有了摇滚的精神和影响,我们的生命才有了自身的丰富性,我们也才在自己的发展和成长中感受了生命本身的更加多样的价值。摇滚不仅仅是一种伴随我们的生命历程的音乐而已,而且是标定我们的人生的一种心灵的历史。时光流逝,中国的变化是如此的剧烈,我们自己已经走了很远很远,但从八十年代中期以来一直在影响我们心灵的摇滚还在我们的身旁。这次我们可以通过《怒放》来重新体验到摇滚的激情和力量,体验到摇滚对于我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的追问和探究。

我们这些所谓的“60后”是伴随着八十年代进入社会的,当时社会正在改革开放的初期,正在从封闭走向开放,而个人从计划经济的刻板的压抑中解放出来也是时代的期望。人们对于精神的解放的渴望异常强烈,对于挣脱束缚得到更多的心灵的开放有坚定的信心。而在八十年代初期邓丽君和流行歌曲已经开始流行,它们已经滋润了我们曾经干涸的心灵。但人们似乎还在期望一种更为强烈,更为具有激情,更能够倾诉时代的焦渴、不安和困惑,更能够表达我们的精神的追求。

正是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中国摇滚应运而生。1986年崔健的《一无所有》所带来的摇滚的崛起,给与社会的冲击力和影响力是巨大的。1987年,我自己就在北京大学的大讲堂看了崔健的专场演出,直到今天我还清楚地记得全场的兴奋和激动,大家都是站着、喊着,应和着崔健的歌声看完演出的。演出结束后,人们还久久不愿离去,还在回味刚才所体验的激情洋溢的时刻。我当时也觉得摇滚赋了我们某种神奇的力量,它让生活变得不同了。那是中国摇滚黄金时代的开端,从此开始,我们有了黑豹、唐朝、有了魔岩三杰等等。摇滚在那个历史时刻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它打开了一个梦想的空间,一个可能性的空间,我们可以感受到一种从刻板的生活中挣脱出来,去追求一种新的期待的真切的呼喊和召唤,一种无拘无束的生活的未来似乎在我们面前闪烁。

在九十年代的中国市场经济的深化和高速的社会变化中,摇滚一直激励我们追求新的生活和希望,让我们从另外的角度重新思考生活的路径。我们看到中国的摇滚虽然深深地受到西方摇滚的启发和影响,但它始终是在本土的环境中生长的,是植根在“中国梦”的深处的,它的作用是激励个体从计划经济的刻板的结构中脱离出来寻找新的生活。这和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西方摇滚崛起是来自于对于市场环境下的中产阶级的平庸生活的反叛有所区别。不同的社会面对的是不同的问题,摇滚所展现的状态其实也有所不同。摇滚从八十年代后期到九十年代一直是音乐文化中最具活力的部分。而近些年来随着中国的市场经济和全球化的深化,社会已经开始进入了一个新的规范之中,摇滚也变得不太引人注目了。当年摇滚所追求的从计划经济的刻板的环境中超越的理想,已经在今天变成了现实,摇滚所面对的是一个新的环境和新的文化状态。今天的80后、90后所面对的精神的困扰和问题和当年的问题有了极大的差异。今天在市场化和全球化的社会中力争上游,争取成功变成了年轻人的目标,而追求一种满足的幸福感也变成了社会的重要的走向。摇滚的精神似乎扩散开来,又似乎变得不那么引人瞩目,似乎已经成为某种特异的音乐类型。

但其实摇滚仍在,摇滚的精神仍在,摇滚对于自由精神的追逐,对于精神的更高目标的渴望,对于自我的探寻仍然是今天的年轻人需要面对的。今天的社会既需要努力力争上游,也需要对于社会的价值和趋向进行新的探寻和思考。我们可以看到,这次的《怒放——摇滚英雄演唱会》正是一次摇滚的再出发。摇滚在这里回顾自己往昔的光荣的同时也期待着自己的新的力量的展现。对于我们这些60后、70后来说,回首青春,反思自身,是重要的;对于正在崛起的80后和90后来说,了解历史,获得启迪,也是重要的。而这一切,正可以在这次的摇滚的怒放中得到。这可以让我们三十年来一直在追寻的“中国梦”的光芒仍然照亮我们的未来。

    

话题:



0

推荐

张颐武

张颐武

724篇文章 2年前更新

著名评论家,文化学者。北京大学文化资源研究中心副主任,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领域包括大众文化与传媒、文化理论、80年代以来中国文学和电影。近年来,张颐武一直专注于对全球化和市场化激变中的中国大众文化和文学的研究,并对处于转型时期的中国当代文化作出了丰富而重要的阐述。主要理论专著有《在边缘处追索》、《从现代性到后现代性》、《新新中国的形象》、《全球化与中国电影的转型》等;大众阅读出版物有《思想的踪迹》、《一个人的阅读史》等。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