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文学“走出去”之惑

张颐武

 

     每年诺贝尔文学奖的获奖者的宣布都会引起对于中国作家获得此奖的的机会几何的讨论和关于中国文学走向世界的讨论。这些讨论几乎是每年重复,其问题其实也是基本上相差不多的。一方面,人们总是焦虑中国文学没有出现举世瞩目的大家,没有足够的影响世界文学写作的力量。另一方面,人们又对于中国经济经历了近些年的高速成长之后,文学的影响力和经济的影响力之间的不平衡深感忧虑。这些困惑和问题一直在困扰着中国的当代文学,形成了一种挥之不去的焦虑。

这些焦虑在八十年代中国“改革开放”开始的时候就已经开始困扰我们的文学,但那时的困扰其实还是“内向化”的,因为当时的社会强调文学“走向世界”实际上是凸显中国的文学和其他领域一样远远落在了世界潮流之后。当时我们对于“现代化”在各个领域还未成功的焦虑在文学领域中就表现为对于走向世界的焦虑。这种焦虑实际上是改变中国“内部”的文学形态和风格以发展自身的需要。“走向世界”实际上是一种中国文学界自身的变化的表征,是冲破束缚,寻求开放的征兆,也是中国的悲情和焦虑的反应。“走向世界”虽然涉及中国文学在世界文学中的’位置”问题,但其实还是中国文学内部的问题的显现。实际上,当时国际上对于中国文学也相当关注,其主要的目标其实是由此观察中国社会的变化,将当时的文学视为一种社会状态改变的素材和资料。如《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中就用了相当的篇幅讨论刘心武的《班主任》,将这一作品视为中国变革的重要的征兆。而在中国内部,这一作品也被视为‘新时期“文学的开端。这是因为当时“文学”实际上是中国人社会意识的集中的表现,在外部世界对于中国本身的了解相当有限,信息沟通不畅的情况下,文学正是一个重要的参照系,是中国社会状态的反映。其实,国内的“走向世界”的文学讨论,其意义仍然在于国内,而国外对于中国文学的兴趣却也依然集中在借文学来观察和了解中国的社会走向上。当时实际上整个中国研究对于“文学”的关注是相当多的,当然这种关注和一般性的文学阅读有着相当的距离。

但到了今天,中国经济的高速成长和三十年的“改革开放”让中国在当下的全球化时代中已经居于关键性的位置。中国的发展为世界所瞩目的状况下,文学“走向世界”才真正意义上变成了一种文化交流中凸显的问题。中国文学界所说的“走向世界”现在变成了一种对于在西方或者世界其他国家中,中国文学具有真正“文学性”意义上的阅读,一种并不仅仅是“中国”意义上的“文学”的了解,而是“文学”意义上的“中国”的阅读的出现。今天我们所强调的“走出去”其实正是在这个新的意义上的“走向世界”。这和“改革开放”初期的状况其实已经有了相当的距离。这种期望和现实的状况现在存在相当的差距。一方面,中国内部“文学”已经开始“边缘化”,传统意义上的“纯文学”已经越来越像西方国家的状况,变成一种“小众化”的阅读。它的读者仍然是稳定的,但已经远离了过去文学是社会问题的关注的集中体现的状态。而今天的大众化的文学读者主要是青少年读者。他们所热衷阅读的主要是郭敬明等人的作品。另一方面,文学的国际化也还没有取得成就,过去通过文学了解中国社会的国际中国研究现在有了更多的路径来了解中国的现状,而中国文学的研究就会局限在一个更为专业的中国文学研究的狭小领域之中。而中国文学作为文学的阅读还没有有效地被西方“纯文学’的稳定的“小众”读者所接受。过去对于中国的关注在某种意义上就是对于中国文学的关注,而今天在西方对于中国的关注现在远远超过了对于中国文学的关注。这其实是中国文学的新的焦虑所在。

在今天,实际情况是既有挑战也有机遇的。这里的挑战已如前述,而机遇在于,中国的发展使得中国文化的影响和中国的形象已经越来越为全世界所瞩目。

这里,我们可以看到一方面,中国内地文学现在已经是一个全球性的华语文学的一部分。华语文学已经是一个两岸三地的中文写作和海外华语作家的写作所构成的巨大的华语文学的空间。这种基于华语文化的交流和沟通以及通过全球性的出版所构成的新的全球性的华语文学的读者的共同性已经成为华语文学的基础。无论是中国内部的对于海外华文文学的兴趣,还是海外一些论者持续讨论的“华语语系文学”都说明了现在在全球一个华语文学的共同体已经形成,在其中会有许多优秀的作家具有全球性的影响力。其实内地的不少作家如王蒙、莫言、贾平凹等等都具有这样的影响力。现在需要在全球的能够阅读华语文学的读者之间进行更多的交流和沟通,让华语文学的世界性在一个全球性的华语文化中得到展现。其实这也会极大地丰富中国文学的发展。

另一方面,我们也需要更多的优秀的翻译,让华语作品有更高水准和更好文学价值的译本,使得华语文学的作品通过跨语言的交流得到更好的传播。语言的翻译问题和文化的陌生性都造成了中国文学和华语文学走向世界的难度和障碍,这就需要更好的外语译本和更多投入翻译的优秀的人才,包括母语是中文或者是外语的人才。他们对于中国文学的世界化其实具有着相当重要的意义。同时也要向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多多介绍中国历史和社会的知识,这些对于理解中国文学都是必要的。

总之,文学“走出去”是一项艰苦的和长期的工作,在这里不能有一点浮躁,而是要理性地看到中国文学在今天世界上的现实的位置,通过实实在在的努力让世界更加了解中国文学,也更加了解中国本身。

话题:



0

推荐

张颐武

张颐武

724篇文章 2年前更新

著名评论家,文化学者。北京大学文化资源研究中心副主任,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领域包括大众文化与传媒、文化理论、80年代以来中国文学和电影。近年来,张颐武一直专注于对全球化和市场化激变中的中国大众文化和文学的研究,并对处于转型时期的中国当代文化作出了丰富而重要的阐述。主要理论专著有《在边缘处追索》、《从现代性到后现代性》、《新新中国的形象》、《全球化与中国电影的转型》等;大众阅读出版物有《思想的踪迹》、《一个人的阅读史》等。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