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春天里》《老男孩》:中国梦在期待新的高度

张颐武

 

   最近,在网络和社会中,“旭日阳刚”组合所演唱的歌曲《春天里》和“筷子兄弟”制作的电影《老男孩》都引起了强烈的反响。“旭日阳刚”组合被邀请在上海的“怒放”摇滚演出中和原唱者汪峰一起演唱《春天里》,他们的歌声感动了许许多多的人,而《老男孩》在网上的视频也在触动着许多人。这两个现象其实凸显了一个对于当下的中国具有重要意义的主题:我们的“中国梦”是否仍然具有魅力,“中国梦”是否可以迈向新的高度,中国人是否还有能力捍卫“中国梦”的光芒。对于这问题的答案确实有不同的选择,确实有人对于这个问题做出否定的回答,也还有人以消极悲观的“抱怨文化”将中国和自己的未来描述得暗淡灰色。

    但我们可以看到,在这些普通人所受到的关注和欢迎的现象之中所呈现的正是对于这问题的肯定的答案。我们可以看到,中国的“沉默的大多数”的声音正在兴起,它们将淹没一时看起来很时髦和很流行的‘抱怨文化”。我们可以看到中国民间所蕴含的力量和希望正在发出声音,这应该让所有人听到。

我们可以看到,无论是“旭日阳刚”组合还是“筷子兄弟”,他们一方面在面对生活的种种困难和挑战,面临着诸多的问题和困扰,但他们并没有被生活所磨平,没有被消极的抱怨和宣泄所拥抱,而是敢于面对自己曾经或现在仍然具有的梦想,在这个时刻开始寻找自己的新的可能性。尽管无论是《春天里》的感慨,还是《老男孩》的咏叹,都面对着自己的生活的同时在激发勇气,都回首自己的历程的同时在召唤希望。他们为什么能够打动那么多人,因为他们所展现的是中国最真挚、最坦诚的灵魂,所凸显的是在中国的“沉默的大多数”的普通人的内心世界的丰富和美好。他们确实面临着种种困难,也有沮丧和失落,这里的诉求当然也不是天真和简单的。但是,在这里,正视困难和艰苦,感受失落和迷茫都被真实的表现了,但却在其中有担当,有责任,有继续前行的期望。我们可以感受到,三十多年来中国人赖以走向未来的璀璨的“中国梦’的光芒没有暗淡,中国人敢于承担努力和挫折的那种力量没有丧失。而这些声音为大家所欢迎和认可,正是说明普通人的生活和内心的声音在今天并不是无足轻重的,而是具有着高度的价值和意义的,也说明今天的中国能够给普通人提供可能的平台来展示自己的才华和感情。他们不像网络“红人”那样展示脱轨失序的消极的价值观,更不像在一些人中所流行的“抱怨文化”那样仅仅是将社会的问题和困扰当做自己无能为力,消极颓丧和宣泄“戾气”的理由。正是由于有“旭日阳刚”组合和“筷子兄弟”的声音,我们发现其实中国人对于自己的生活的认识并不像一些人刻意渲染的那样灰暗和失落。实现梦想当然是不容易的,也会在现实中遇到挫折和困难,任何一个现实存在的社会都还不可能让所有人都实现自己的梦想,但我们在奋斗和努力的过程中所展现的“中国梦”仍然是我们共同拥有的力量的源泉。

三十多年前,中国人正是在这样的面对自己的梦想和困难的坦诚之中开始创造我们的今天的。应该说,这三十年,和所有那些曾经流行和广泛传播的悲观失望的预言相反,中国的发展和崛起让世界瞩目,也是任何人无法否定的现实,中国人的努力已经让“中国梦”有了更加灿烂的前景,许许多多的普通的中国人也正是在自己的努力中实现了梦想的同时憧憬着更多新的梦想。尽管今天的中国仍然有许许多多的困难和挑战,但今天我们是在一个一百多年的近现代历史中从未有过的新的平台上,我们所遇到的新的问题和挑战正是由于我们有着更为高远的梦想。其实,这个国家的梦想和我们每个人的命运息息相关,而我们每个人具体的梦想也才是“中国梦”的真切的展开。我们都明白,如果中国不发展,普通人实现梦想的机会就会更小;同时如果没有普通人为梦想而作的坚实的努力,就不可能有中国的进步和繁荣。我们胼手胝足地劳作,我们承担艰苦和辛劳,但我们也收获更多的回馈和肯定,也会有更加美好的生活。可能我们的梦想和现实有距离,中国确实存在着不公正和不合理的现象,也确实还有许许多多的矛盾和问题,这些都需要所有人的共同努力去克服。但由于中国的发展所创造的机会,仍然是世界上最多的,中国所具有的活力和可能性仍然是巨大的。我们可以看到,“旭日阳刚”和“筷子兄弟”所展现的是在今天“中国梦”的乐观和积极的精神,一种不畏惧困难,不害怕挑战,在平和中有坚韧,在困难中有希望的状态。而这正是中国的未来所期望的。

我曾经说过,现在中国的年轻人正在经历着“中国梦”和“抱怨文化”的赛跑,我们现在可以看到,三十多年前激励我们向前走的“中国梦”的能量仍然充足,它仍然让普通的中国人感受到魅力和吸引。在零散破碎、干枯乏味的“抱怨文化”的面前展示着力量。我们可以看到活的中国的真的声音正在我们中间为我们的“中国梦”添加光彩。如果说,在过去的三十多年,“中国梦”是无可争议的赢家,我相信,正是由于普通的中国人对于梦想的承诺,“中国梦”还会赢下去,为我们展现新的高度。

话题:



0

推荐

张颐武

张颐武

724篇文章 2年前更新

著名评论家,文化学者。北京大学文化资源研究中心副主任,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领域包括大众文化与传媒、文化理论、80年代以来中国文学和电影。近年来,张颐武一直专注于对全球化和市场化激变中的中国大众文化和文学的研究,并对处于转型时期的中国当代文化作出了丰富而重要的阐述。主要理论专著有《在边缘处追索》、《从现代性到后现代性》、《新新中国的形象》、《全球化与中国电影的转型》等;大众阅读出版物有《思想的踪迹》、《一个人的阅读史》等。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