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话还得好好说
张颐武
今天的网络时代,人说话不容易。到处都是风险,随时有陷阱。失言的后果可能让公众人物万劫不复,或者一句话就可能让一部分人对他恨之入骨。这让人对说话心怀恐惧。但与此同时,说话又格外泛滥,许多人希望靠说话浮出水面,靠耸人听闻和夸张博取关注,也获得了巨大的成功,一句话可能成就一个人的一生。这让人对说话充满恐惧又充满期待。一面是话语的无限的膨胀,另一面是这些杂乱而混杂的话语又凸显了话语的风险。今天的社会的激烈的变化正在使得我们的言说发生深刻的转变,在一些人越来越放言无忌的同时,另一些人却越来越谨慎和小心。话语一方面复杂缠绕,扭结难解,另一面却日益立场鲜明,互相壁垒森严。今天我们如何说话?这是一个困境。往往是知道的不说,不知道的多说,懂得的少说,不懂的乱说。一面是前所未有的痛快,一面却是前所未有的小心。中国的言论的空间看起来好像无穷大的同时似乎也无限小。这似乎是我们从未经历过的。
这里有一个更为复杂的状况,今天我们的言说完全脱离了传统媒体的约束和管理,言说已经变得越来越自由.在微博和谁似乎想说什么就可以说,但同时好像言说又有无穷的禁忌,潜藏的风险也无处不在。伴随着网络的高速发展,尤其像微博这样的140字的小空间,人人都有权利说话,人人都有机会说话,这当然是文化民主的最具戏剧性的表现,真正做到了众声喧哗。这似乎是自由的极大的扩大,也当然自有其巨大的积极意义,也让许多过去不用文字发言的人的另一面的性情通过文字传达给了我们,这当然很积极,无需多说。
但在这喧哗之中,却也会发现和纸媒或电视媒体完全不同的特性。那些媒体一定要经过记者、编辑等等“守门人”。因此一是言论无论如何还是要注意有一定的平衡。你可能不喜欢他的意见,但也不能过度地屏蔽他的声音,就是做反面教员,也得给他一个舆论空间。不能张口就骂;二是极端激烈的骂人也多少要有所节制,不能“三字经”不离口,毕竟是公众的媒体,总得有个起码的样子。同时人在现实中面对面或者写文章,都有个具体对象在,总不好太不得体地胡骂。但当年在论坛,如今在微博,就是得党同伐异,见到不顺眼的言论就骂起来。这一是有虚拟的世界与现实有距离遮着脸,二是有匿名不为人知的方便遮上名,于是人就变得毫无拘束,不像现实世界里见到人或者发表正式的言论,还得顾及到起码的礼仪。看到不顺眼的想骂就骂,而且可以强化和自己相同的意见的人的归属感和认同感,让他们觉得和我们都是一伙的,而“酒壮怂人胆”,今天的兴奋剂不是酒,而是网络里别人的示范作用。看他骂人受到追捧,我也有样学样。但其实有样学样还不够,因为你骂的和他一样,就没有意思了,你得更加变出花儿来才能得到追捧。于是,我们看起来最广阔,最能够随意探讨的空间,其实难免被迅速地“圈子化”“极端化”。
“圈子化”是我们就是这些人一起爽,说着高兴,本来也不希望别人听,偏执的在互相鼓励中就更偏执。本来在现实中,偏执的是少数,难免有压抑感,别人也常常不把他们当真。因为现实中人的比例基本是按常规排列,不会一个地方或一个圈子都是极端和偏执的,因为现实中的圈子和社会关系常常并不由自己来选择。就是自己组建的公司,或者志同道合,在现实中也不得不找上很多不同的人一起做事,正因为做事,就不得不和自己不同的人相处,因为不这样做,你就根本办不成事。但到了网上就大不相同。偏执的当然要和偏执的做朋友,因为无需任何线下的关系。一种观点或想法的也很容易就只关注和自己想通或相似的人,于是乎情况就大不相同,人的观念和想法反而更加强化,因为看起来这么大的网络世界,任何一种人在这儿聚起来都比在现实中多得多,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得更加直截了当。这样的圈子当然听不得任何不顺耳的,而且就认为自己说的就是绝对的真理,基本常识,别人说什么都是荒唐之极。本来其实还需要讨论辩论的事情,由于小圈子里的同声相应,同气相求,变成了最基本的道理,。大家看起来什么都能看见知道,但就是不想看见,不愿意知道,就是看见知道了也觉得除了自己的小圈子,其他人都很荒谬。世界就是这样的小圈子,其他人都是违背常识。小圈子就是世界,世界就是小圈子。
“极端化”是“圈子化”的结果,当然自己成竹在胸,真理在手,就不能容人,不能让别人败了我的兴,看见不同于我的意见就大骂起来,一哄而起。而这也激发了反对者的热情,你凭什么这么骂我,我也索性还骂。更加强化极端的二元对立,有些中间的对于两面的观点都是部分同意部分不同的,往往也被极端的一骂之后,就也极端起来,因为只有极端才能得到“圈子”的支持,在网上立足点多一些,才能够觉得有点底气。否则自己在中间,只被一方骂,对方也觉得你是中间的,不支持你,你反而变得孤立无援。于是只有观点越激烈,反对的多,但支持的更真心。于是宁肯激烈地取悦一方,也不愿意平和、深入地思考。只有140个字,道理当然讲不明白,喊口号肯定是有点富裕了。于是宁可多喊几句口号,多贴几个标语式的微博,多说几句骂人损人的话,这能鼓励起自己一边的士气。所以这让人的观点更极端,说话语不惊人死不休。反正骂人不花本钱还得名誉,何乐而不为。在现实生活中别人没有义务听你骂,你开骂也一定会付出代价,或者别人不把你当真,或者反过来受到别人的嘲笑。网络里骂人反而是以小搏大的策略,自己本来就没有能见度,没有价值,但骂在这里能创造价值。专业的意见往往是持平的、可能说的都是两面的理,不可能是痛快淋漓,非此即彼的。这一定不对极端的胃口,一定会骂。于是吓得专业的、持平的不愿意讲话。这些人倒也不是害怕,而是趟不起这汤浑水,和这些一般见识不了。但公共的舆论场上,专业的、理性的不敢讲不愿讲,骂人的瞎说的随便讲放开讲。劣币驱逐良币,最后把我们的网络文化弄的莫名其妙。
有话好好说,当君子在网上就容易吃亏。有时为了显示雅量,把别人的骂人话留下或一一反驳,反而显得你迂腐得可爱,本来别人就像在公共厕所里常见的“XX是我儿”的翻版,你回应不论怎么说都不会恰当。你大度就显得白被骂,你回骂就显得和他一样粗野无文。这种骂人的只能是不给空间,不能让他在我这里撒野,就要删除。正经人讨论问题,你来搅合,我就不给你地方;同时要不给机会,不能让他过这把瘾,就要拉黑。你既然不懂礼貌,也就无需再和你多话。但绝不能回骂,除了对事涉公德私德问题的造谣要坚决回应,坚决辟谣,甚至要诉诸法律之外,对于不靠谱的骂人一概不回应是最好的回应。雅量是留给懂规则,有礼貌的人的。你不配获得尊重,当然也无需尊重你。这不是没有风度和气量,而是最大的风度和气量。我们怎么能和这些躲在阴暗处胡骂的人一般见识呢?那不是说我们自己太没有起码的品味了吗?如果不骂人的都不给骂人的机会,都不给骂人的空间,光会骂人的也就得多学一点礼数和规矩了。
无论在网上、还是在现实中,其实有话好好说总是对的。自己做人做事的路子还得靠自己,网络上你不靠谱,别人会想你在现实里也未必真靠谱。过去朱自清先生曾有一文题为《人话》,说的就是说话要有点礼仪,有点分寸,心里再不高兴,也不能太不得体:“天真不容易表现,有时也不便于表现,再说天真有时就是任性,也不一定是可爱的。所以得讲规矩。”“规矩也罢,礼也罢,无非教给人做人的道理。”朱先生总是善意想人,有些人未必是天真,不过是阴暗或以此牟利。当年有些人讲“火烧”“打倒”今天有些人讲“傻X”,有时都是故意,不是天真,而是某种利益的驱使。所以,在任何时候,有话好好说,就是做人的道理。现实中如此,网络上也得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