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爱的人生不会干枯
张颐武
还记得许多年之前,我刚刚进入大学,我们宿舍的同学读到了张洁的小说《爱,是不能忘记的》,由此引发了宿舍里的关于爱的讨论。当年中国刚刚从压抑和刻板中走出,我们这些年轻人在朦胧而热切的激情中感受到了一种莫名的对于爱的焦虑。而这篇小说关于一个不曾有过任何具体的关系的爱情的探讨让我们迷醉。我们通过这篇小说来表达自己对于爱的那种单纯的想象。我还记得那个爱情超越时空,超越生命本身,男女主人公在人间不可能实现的需要在“天堂”中实现。这些都让我们这些刚刚开始学习文学,开始尝试理解爱的年轻人感到受到冲击,虽然那时我们已经读过一些各种小说,都对爱有所探讨,但那些故事好像都是远离我们的不及物的事情,但张洁却是在我们当时的时空中提出这个问题的,尽管她的故事超越了时空。好多年以后,我再读到张洁的《无字》,发现她其实也对于爱感到了失望,也有了尖刻而敏锐的嘲讽。我们也不会喜欢读《爱,是不能忘记》的这样的相当幼稚的小说了。当年的一切早就非复旧观,我们不再相信那个天真的故事了,我们会用许多方法来理解那种状态的出现究竟有什么复杂的根由。但今天我突然想到,其实那个我们对于爱有单纯的理解和简单的认知的时刻,今天看来是弥足珍贵的,我们不可能在回到那么天真的理解,但可能那天真才更接近爱的真谛。看来是老生常谈,其实可能历久弥新。
爱是我们都期望,都觉得经历过,都认为感受过,又似乎难以深入理解的东西。它是一种关注,一种投入,一种感情的付出,一种精神的依恋。它我们都会有亲人之爱,夫妻之爱,恋人之爱。这些爱都是基于以我们自己为中心的感情,它把和我们密切相关的人纳入到其中。爱存在于人际关系的网络,它是我们和他人之间最美好的关系,也是我们和他人之间的某种感情的承诺。当然爱的领域其实无穷无尽,我们对于其他美好事物的感情,如对于事业,自然或者物件的感情,也被称为爱。尽管大家都在期望着,却还在困扰着。
爱是我们的主观对于其他事物的一种内在联系,它来自理解却又大于理解,基于善意却又高于善意,基于关切又超越关切,基于信任又多于信任,基于付出又不仅仅是付出。它汇聚了一切美好的感情,整合了这些感情。它的最为可贵的方面在于它是一种无条件的,绝对的付出,并不要求回报,也不要求交换,所以它纯粹。但其实它在社会和生活之中,所以也难以摆脱社会所有的一切,这一切让我们的爱变得复杂,牵扯了诸多的因素,掺杂了诸多的矛盾。我们追求爱的纯粹,但爱永远不可能绝对纯粹。我们都期望自己为人所爱,也期望有所爱。但我们对于爱似乎总是失望大于希望,所愿大于所实现。爱是一种情感,这就难以量化,每个人对于爱的理解大不相同。每个人所选择的爱也是大相径庭的。有些人认为人的爱受到自己的视野和价值的限制,贾府的焦大是不会爱上林妹妹的。有些人又中意超越一切的爱,认为时空的限制和条件都不是问题。有关爱的书籍汗牛充栋,有关爱的学说各有所见,有关爱的艺术随处可见,但如何爱,爱什么还是我们遇到的问题。它好像是我们每个人生活哲学中最复杂,最难以厘清,最不好说透的部分。人人的价值观支配他对爱的选择,但最终爱还是他最难的选择。我们的恨其实容易,伤害了我们,欺骗了我们,辜负了我们的人,我们的恨会很强烈。人们常会感到恨常常比爱更强烈和更持久。但恨让人沉入无尽的痛苦和折磨,爱却能让人上升。恨让人纠缠在不得安宁的不断的争斗之中,而爱却让人没脾气,让人能够发现生命本身具有的另外的价值,它从世俗的生活开始,却让我们有机会超越世俗的感情。尽管许多时候我们未必完全相信这种感情的到来,但它却能够
爱的感情的至高性在于它不是商品交换的结果,它也不是通过消费能够感受的。而今天的人们太容易将一切标定价格,把一切理解为一种消费的行为了。我们要表达爱,就用买一个包包或汽车送人,从而期望对方的回应,这其实并不是爱的真谛的表达。爱其实是一种超越性,是我们对于所爱者的最好的感情。这种感情正是在某个瞬间飞升了起来,变得绝对,变得单纯,于是我们感受到了一种难言的爱。这种爱,最终不所求,最终无所期望,仅仅是一种绝对的把自己的一种感情付出。这让人觉得超出了经济的理由,超出了合理的原则,也 超出了交换的规则和欲望最大化的原理,但我们就期望有这样一个时刻从那样的实在的状态中脱出,感受一下绝对,感受一下自己对于他人或他者的不同于世俗的感觉。于是,我们就和平常的人生在某一个瞬间升华了。这是弥足珍贵的。
在今天的微博时代,我们太容易在微博上表达一切了,140个字可以让我们有牢骚、愤怒、经验或感伤,但我们也需要在这里用这140个字表达爱的感情,用微有爱来传递一种对于他人的爱,对于人生的爱,对于世界的爱。我们可以在今天大家都已经格外看透一切的时候,用微博感受一点爱意,这会让我们感受不一样的人生。尽管这不容易,却也值得做。
有爱的人生不会干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