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寻找城市发展的新空间

张颐武

 

最近到了几个发展很快的县级市,这些地方都已经意识到文化对于小城市发展的引领的作用,意识到城市本身的活力和永续发展最终还是依赖文化的发展。文化既是提升本地人民的幸福感的关键的要素,也是寻求新的发展、突破现实的产业升级瓶颈的必由之路。这些都是地方政府和当地的一般公众已经意识到的。这些城市几乎也都希望通过文化的发展提升城市的品味,解决城市的问题。于是乎重视文化,愿意在文化方面投入,已经成为各地的几乎一致的共识。今天中国城市运营者和普通公众的认识早就不是当年的“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水平了。大家都对于文化创意的发展有了相当程度的认识。知道不能急功近利,也知道文化在社会的整体发展中的重要的作用。人们也都了解要在今天的“全球化”和中国三四线城市开始急速发展的“全国化”的进程之中抢占先机,就不得不高度关切和重视文化发展。中国的大都市已经发展得相当充分,而三四线城市还会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和可能性,这些都需要在文化特色和地方性方面有所建树。

但这些城市的文化发展却也面临诸多问题。首先,空间千人一面,机械复制,城市建设重复、单调、乏味,建筑和生活缺少特色。其次,文化传承难以找到自己的独特定位,没有自身的生长点和集聚点。历史悠久却没有让人眼前一亮的特色,文化深厚却难以整合。如过去的文化遗址的修复,文化地点的开掘都非常重要,但却仍然堕入到处都是相似的文化风格的困境之中。再次,过度追随超级都市,缺少对城市的自我认同和独特性格的真正的理解和体味,有时强调地方性却过多地进行复杂和深奥表述,外人难以理解。如有些地方的名人,已经很有名,但对于外来者来说还是相当生疏和隔膜。这些都造成了文化产业可复制,大家相互模仿;可替代,相互重合。到每处的景观、物产、庙宇、 楼阁都相差不多,没有印象。这使得文化产业往往投入巨大,难以找到好的自我发展的和盈利的模式。难以长期持续。而政府和民间过于急功近利,希望立即有巨大收效,未达理想就很快放弃。同时会重复建设,缺乏本地的不可复制的竞争力。一个区域内的几个地方陷入同质化的恶性的旅游和文化产业的相互竞争。这样造成了文化产业花钱不少,不见效,花费力气更大,不见成果,难以持续的危机。不少地方建的景点,做的文化却很少人能够感兴趣,自己认为是自己的独有的成果,非常好,但外人却缺少共鸣

由此看来,如何找到一个焦点,如何确立一个重点,如何打造一个品牌,如何创出一个境界,实现城市价值的全面提升就是格外现实的挑战。这需要的首先是对于自己的城市的定位的精确的理解,对于城市的最具象征意义的方面的精确的把握。小城市不像超级大都市,可以包罗万象,气象万千,什么都在里面尽情展现自身。小城市惟其小,就装不下太多的东西,往往外地人也难以了解,一定要有将自己的文化的最重要的关键的精华展现给人的力量。否则就不会让自己的城市在众多的三四线城市中脱颖而出。现在的千人一面往往不再是可以模仿的结果,而是不会寻找特色的结果。你有一个当年的进士,我又一个过去的名家;你有一个庙历史长,我有一个道观 年代久。但这些都不容易形成印象和品牌,难以产生拉动的效应。其次,文化积淀的发掘和创意结合是必由之路。积淀来自历史,创意着眼未来;文化回溯 创意前瞻 ;文化惠及众生,创意引发前行。通过创意街市,创意生活提升城市的品格,通过动漫、格子店、时尚设计等方面的突破寻找新的增长点和集聚点是文化发展的至关重要的方面。这样才能吸引更多的创意的年轻人才的崛起,也能够吸引年轻的群体参与到城市的发展之中。再次,互联网已经改变了文化发展的路径和模式。现在依赖微博和手机等平台的营销和宣传往往超越了传统的纸媒和电子媒体,形成了具有巨大影响的关键性的媒介。现在任何地方性的事件都可能是全国性的,随时随地地通过新媒体的运作来切入当下的生活,让自己的区域能够通过虚拟的空间得到更加迅速深入的传播是城市发展的题中应有之意。只有这样努力,我们才可能像卡尔维诺对于城市的想象那样展现我们自己的城市:

   “当来自记忆的浪潮涌入,城市就像海绵一样将它吸收,然后涨大。对于今天城市的描述吗,必然包含着城市的一切过往。但是,这座城市不会述说他的过去,而是像手纹一样包容着过去……”(引文稍有改动)

 

 

 

 

话题:



0

推荐

张颐武

张颐武

724篇文章 2年前更新

著名评论家,文化学者。北京大学文化资源研究中心副主任,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领域包括大众文化与传媒、文化理论、80年代以来中国文学和电影。近年来,张颐武一直专注于对全球化和市场化激变中的中国大众文化和文学的研究,并对处于转型时期的中国当代文化作出了丰富而重要的阐述。主要理论专著有《在边缘处追索》、《从现代性到后现代性》、《新新中国的形象》、《全球化与中国电影的转型》等;大众阅读出版物有《思想的踪迹》、《一个人的阅读史》等。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