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我在小学的时候,还是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初,我和父母在农村干校,那时候没有什么书看,偶然在当时借住的农民家里,看过一本二十世纪初六十年代初刚刚创刊时候的《儿童文学》。其中一篇文章到今天都印象深刻。说的是两个北京少年的老师出了个题目,是在3月初去寻找春天。在这种北方城市,3月初依然很冷很萧瑟,一个性急的少年为难了,逛了一路就开始抱怨,觉得春天还很远,从哪里能找到呢?但另一个冷静的就不一样,却走着走着,看着看着,发现了春的消息。从郊区的农民开始平整土地,紫竹院的工人开始粉刷游船等细节,看到了春天就要来了,万物已经复苏。最后那个性急的也受到了启发。这篇文章当然不是什么了不得的大作品,却是有真情实感的对于春天的发现。我当时就佩服得不得了,觉得很有新意,读了很多遍,觉得这就是了不起的美文了,也在写作文的时候用过这种技巧。这篇文章到今天还留在心中,既是一份当年的念想,其实也是对于春天的一种始终难以改变的情怀。严冬过去,春天给我们万物复苏的感受,生意萌动,万象更新,让人觉得大自然有给了我们新的生长,新的可能性。人们常常用“春回大地”这样的说法来形容春天。这个“回”字是生生不息的轮回,一年一年,春天总给人希望和诗意。

    农业社会对于季候很敏感,对春天更是重视,唐朝时曾有二月初一的中和节,是唐德宗设立的节日。中和节也是吃太阳糕,感谢阳光明媚春回大地的日子。当然流传更久的有立春之后的第五个戊日的“社日”。所谓“社日”,是个很古老的节日,是春天农事开始的日子,就用这个日子举行祭祀土地爷的活动,“社”其实就是主管土地的神,也是祈求五谷丰登,一年顺遂的意思。所谓“春事兴,祭之以祈农”。这就是春社,当时也曾经有过秋社,但后来秋社消失了,春社却保留了下来。但这些后来都淡化了。现在在人们中还活着的日子就是二月二,这时候春意已经萌发,百虫复苏,有所谓的“二月二,龙抬头”之谓。这些日子就是要喻示春天的来临,喻示万象更新的活力。

   社日对于古人是个大日子,宋人梅尧臣写过多首关于社日的诗,这一首最短,但最有意味:“欲社先知雨,时归未见花。哪能常作客,夜夜梦还家。”这里的感慨还是很深沉的,在社日游子思念家乡的情怀写的很生动。

    春天当然不仅仅是节日的活动而已,古人对春天的感情,是一种对生命的感情,这种生命轮回间的新的生机的萌发总给人一种新的乐观。白居易有一首《南湖早春》,感慨最深:风回云断雨初晴,返照湖边暖复明。乱点碎红山杏发,平铺新绿水蘋生。翅低白雁飞仍重,舌涩黄鹂语未成。不道江南春不好,年年衰病减心情。自己虽然衰病,但江南的春意仍然如此迷人,这里的初春的景色,春意的勃发,让垂老的诗人有了多一层的感悟。心情虽减,但春天之美诗人还是敏锐地感觉到了。这些好景致还是诗人最美的发现。

    韩愈的《呈水部张十八员外二首》是韩诗里不多见的写的清新明快的诗: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莫道官忙身老大,即无年少逐春心。凭君先到江头看,柳色如今深未深。”这两首都把初春的感受写的生动鲜活,可以说是韩愈难得的性情之作,足见春天对人的意义。这里第一首是名诗,大家都熟悉,但其实第二首也有意味,人再忙再辛苦,也得感受春之美,感受体验,放下一切的心情里的美好真是让诗人陶醉了。当代人当然比古人生活复杂太多,人生实难,但捕捉到生活中的春意,让自己多些乐趣,还是人生里的必须。

 

 

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jM5MzIxMDM1NA==&mid=2247484030&idx=1&sn=fccf8d1ef9c117b54c96501f1fe44095&chksm=a69bc8e391ec41f5beb2d76d2e5bba6178689158e32355fe69da2204201c5de8c91f9b1cb7d2&token=2036992&lang=zh_CN#rd

 

 
 
 
话题:



0

推荐

张颐武

张颐武

724篇文章 2年前更新

著名评论家,文化学者。北京大学文化资源研究中心副主任,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领域包括大众文化与传媒、文化理论、80年代以来中国文学和电影。近年来,张颐武一直专注于对全球化和市场化激变中的中国大众文化和文学的研究,并对处于转型时期的中国当代文化作出了丰富而重要的阐述。主要理论专著有《在边缘处追索》、《从现代性到后现代性》、《新新中国的形象》、《全球化与中国电影的转型》等;大众阅读出版物有《思想的踪迹》、《一个人的阅读史》等。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