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有许多人观察到一个现象,也值得引起社会的关注:和当年曾一度引起高度关注和争议的80后不同,90后或95后的年轻人在和长辈与社会的关系方面呈现出了一些不同的特点。
 
当年80后的年轻人无论是其文化方面的代表,还是一般的年轻人,往往愿意呈现出和年长的父辈的一代人的强烈的差异性和强烈的自我的意识,往往在某些方面有强烈的表达的愿望和彰显自身与上一代人不同的特质和思考与表达方式,当然这其实也是在和老一代较多的交流互动中显示出自身的特点。而现在已经是年轻人主力的90后或95后的年轻人往往呈现出更加温和内敛的状况,并不刻意彰显自己和上一代人的差异。他们好像在不同代际之间的交流方面的意愿不高,他们的文化趣味,对社会的很多理解认知往往并不轻易向老一辈表达,而是和自己的同龄人或兴趣相近的人更多交流,因此显得相对很平和但却往往更不易深入地了解其所思所想。他们的一些文化形式和表达也往往在自己“圈内”流行,也往往并不为外人道。在社会来看,常常觉得他们的声音并不大,也没有像当年80后那样有刻意张扬的“代表”人物,但实际上,他们的对生活的认知和趣味、对自我的想象和表达其实都和上几代人有着相当鲜明的差异性。但却呈现出缺少交流的状况。不少90后或95后的父母的感受就和80后很不相同,他们的孩子往往并不主动和他们交流,这些年轻人的所思所想往往也得不到深入的了解和认识。这种现象的存在也得到了一些调查或研究的分析。这不是以往常见的互不理解但可以相互望见和知晓的“代沟”,而往往是根本无从进入和了解,相互有所隔离,无从看到的“代墙”。有老一代曾有抱怨,觉得代沟尚可在讨论中得到一些理解和弥合,而这种代墙,则难于琢磨,因此也难以了解,就不容易有更多交流。
 
从代际的划分看年轻人,虽然也必然会有粗疏和并不完全准确的一面,但毕竟还是有其相当重要的参考价值。现在看90后或95后的年轻人的状况,我们可以发现这种温和内敛,和上一代人相对和谐之中,其实包含着更为丰富地方意涵值得关切:
 
一方面,互联网文化的高度成熟和社交媒体的新的发展实际上让人们之间的交流的分化的状况更为明显。而互联网所展开的新的文化、娱乐和消费等方式也更注重代际的区分,年轻群体在自己的群体之中能够获得更为充分和多样的交流,把和自己相近的人群整合在一起的方式也更为多样和丰富,而网络形成的新的文化形态不断的更替变化也让老一代并不能深入到这些新形态之中。年轻人已经无需向其他世代去争取文化和表达空间,而往往能够在互联网及与之相关联的相关的聚合空间中得到很好的交流和展现,一些青少年的亚文化往往也无需“外人”就能够得到更充分的发展。这可以说是一种空间上的丰富性的结果。
 
另一方面,现在普泛化的中产生活的形态,也让年轻一代的生活形态和以往相当不同,他们虽然和任何一代人一样都会有相当现实的苦恼和困扰,但其基本的经济环境和消费能力远远超过过去,他们能够支配的钱也远超当年的80后,他们的消费选择和生活选择的自由度实际上远比以前为高,而90后或95后的文化消费等方面的意愿也比其他世代为高。而生活条件的整体提升,使得他们的自己的世界有了经济上的支撑之后更能够发展出相当丰富多样的,往往被老一代人不易理解的亚文化形态和生活方式的选择。这些选择由于互联网时代原有主流的媒介方式的影响的限度,更加不为一般人的充分认知。这可以说是一种经济上的新的支撑的结果。
 
这种情况有其积极的方面,90后和95后的人群对于社会主流的价值抱有更为积极和认同的态度,也在温和内敛中呈现出很多积极的方面,其内部所产生的很多文化形态也丰富了社会本身。当然也有其值得关切的一面,有些情况和文化形态一般社会的了解甚少,对其积极消极方面的判断和认知就更为缺少具体的、切实的观察,往往让主流社会的认识没有切实的根据。而年轻人也往往更不易得到更多的代际之间充分交流所可能给予的积极的作用。年轻人的现实的生活中的观念和文化选择的状况,需要社会和相关人给予更多理解和认识和引导等等。年轻人和其他世代的交流也需要更多的方式和路径。
话题:



0

推荐

张颐武

张颐武

724篇文章 2年前更新

著名评论家,文化学者。北京大学文化资源研究中心副主任,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领域包括大众文化与传媒、文化理论、80年代以来中国文学和电影。近年来,张颐武一直专注于对全球化和市场化激变中的中国大众文化和文学的研究,并对处于转型时期的中国当代文化作出了丰富而重要的阐述。主要理论专著有《在边缘处追索》、《从现代性到后现代性》、《新新中国的形象》、《全球化与中国电影的转型》等;大众阅读出版物有《思想的踪迹》、《一个人的阅读史》等。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