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这是今天《北京晨报》上纪念中国现代小说100年,我推介的10部小说。这当然不是权威的书单,而是个人的阅读的见证,是个人角度的观察和趣味的体现,但这也还是一个虽然微末、但也不可替代的角度。

致敬百年经典 超越时间的力量
1918.05.15—2018.05.15·中国现代小说100年

 

十部小说 见证百年 个人推介的十部现代中国小说
十部小说 见证百年 个人推介的十部现代中国小说
十部小说 见证百年 个人推介的十部现代中国小说
十部小说 见证百年 个人推介的十部现代中国小说
十部小说 见证百年 个人推介的十部现代中国小说
十部小说 见证百年 个人推介的十部现代中国小说
十部小说 见证百年 个人推介的十部现代中国小说
十部小说 见证百年 个人推介的十部现代中国小说
十部小说 见证百年 个人推介的十部现代中国小说
十部小说 见证百年 个人推介的十部现代中国小说
十部小说 见证百年 个人推介的十部现代中国小说
十部小说 见证百年 个人推介的十部现代中国小说
十部小说 见证百年 个人推介的十部现代中国小说
十部小说 见证百年 个人推介的十部现代中国小说
十部小说 见证百年 个人推介的十部现代中国小说
十部小说 见证百年 个人推介的十部现代中国小说
十部小说 见证百年 个人推介的十部现代中国小说
十部小说 见证百年 个人推介的十部现代中国小说
十部小说 见证百年 个人推介的十部现代中国小说
十部小说 见证百年 个人推介的十部现代中国小说

  天地者万物之逆旅,光阴者百代之过客。时间是最残酷,曾经的风华茂盛,曾经的孤愤激昂,曾经的苦难与辉煌,终究会慢慢沉淀,化作史书一页。但时间也是最宽容的,所有的真知灼见,所有呕心沥血的创作,所有对这个时代深沉的思考,都会在时间的打磨下,越来越灿烂和夺目。虽沧海桑田而不改其价值,在狂沙淘尽后愈见其珍贵。这就是经典,它留给所有人的,是超越时代的力量。

  从中国第一部现代小说《狂人日记》发表,到今天已经整整百年。百年之中,无数杰出的作家横空出世,引领风潮,无数动人的作品历久弥新,塑造着中国人的精神和灵魂。百年之际,本报邀请著名学者、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张颐武,选取各个时代中,那些影响世界、也影响了中国人的作品,以为致敬,亦为怀念。

  小人哲学,人性的底色

  作品:《老张的哲学》

  作者:老舍

  发表时间:1925年

  这是一部非常别致的作品,也是一部极好看的作品。小说以老张为主角,描述了20世纪20年代北京的社会风貌。官场的腐败,底层市民的悲哀。

  故事开头一句话“老张的哲学是‘钱本位而三位一体’的”,老张爱钱、爱名、爱利,还爱占小便宜,生活中极其吝啬,生平只洗三次澡,出生一次,是被动的,结婚前一次,花了两个铜板,至今还老老实实记在账本上,最后一次估计是死后,还不知道是否施行。他从不请人吃饭,不得已之下,也只是请人到家喝茶,美其名曰西洋化生活。他没有亲人,钱就是他的亲人,他献媚于上级,为了获得更多的名利,笑着剥削下级,从他们身上剥下血淋淋的一层皮。

  这样一个人,几乎没有优点,他的哲学很简单,就是钱。他为人师,却只是为了赚取学位,他当军人,只想以此提高声望,他是一个赤裸裸的小人和坏人,但又只是一个在乱世中卑微而苟且地活着的凡人。

  在所有老舍的作品中,这是一部非常难得的作品,从写作手法上看,它是老舍独特风格的体现,非常幽默,但幽默中却又带着难以掩饰的苦涩和悲哀,让人啼笑皆非的同时,又能唤起心中最深沉的同情。他通过老张这个精明却没有大格局的小人物的故事,揭示出20世纪20年北京各个阶层的生活风貌,同时又深入地挖掘中国文化,深刻地剖析了中国人性格中不易察觉的底色。

  礼教悲歌,反抗的史诗

  作品:《家》

  作者:巴金

  发表时间:1931年

  “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父慈子孝,兄友弟恭是中国传统家庭伦理的典型代表,两千年中,它维系了中国家族体系的稳定和延续,但另一面,却无时无刻不再压制的人独立自主的特性。

  如何打破传统伦理桎梏人性的一面,和中国能否走上现代化有着根本的关系。巴金自己也曾说,“我不要单给我们的家庭写一部特殊的历史,我所要写的应该是一般的封建大家庭的历史,这里面的主人公应该是我们在那些家庭里常常见到的,我要写这种家庭怎样必然地走上崩溃的路,走到它自己亲手掘成的墓穴。我要写包含在那里面的倾轧、斗争和悲剧。我要写一些可爱的年轻的生命怎样在那里面受苦、挣扎、而终于不免灭亡……我写《家》的动机也就在这里。”

  巴金的这段话,其实也是《家》这部小说的宗旨。小说描写了一个四世同堂的大家族——高家。作者把这个大家族中的人分为两个阵营,高老太爷、冯乐山、高克明、周伯涛以及高克安、高克定为代表的老一辈统治者,他们专横颟顸,虚伪顽固,是儒家伦理道德的化身以及小说中所有不幸的制造者,而以高觉民、高觉慧为代表的年轻一代则以叛逆者的形象构成与父(祖)辈的尖锐对立。

  在整个新文学时代,揭露礼教制度下就家庭腐朽的作品很多,但像《家》这样,以如此浩大的规模,系统描述封建家族走向灭亡的作品仍旧很少。这是非常难得的,在今天,这样的作品读的人已经很少了,这很可惜。

  工业大潮,矛盾与挣扎

  作品:《子夜》

  作者:茅盾

  发表时间:1931年至1932年

  上个世纪30年代的中国,复杂而矛盾。一方面,整个中国社会战乱频仍,民生凋敝,另一方面,少数大都会里却是一片纸醉金迷的景象。

  故事从民族资本家吴荪甫因避乱而举家迁到上海开始,上海滩的繁华迷离,让吴荪甫的父亲因受不了刺激而死,吴荪甫自己,也因金融世界的诱惑而陷落。随后,一系列的事件发生,农民反抗,工人罢工,吴荪甫用他的权术平息了事件,但并没有真正解决问题的根源。随着故事的发展,新的矛盾激发,金融投资中激烈的斗争,让吴荪甫资金吃紧,不得不加剧盘剥工人,新一轮的罢工开始,吴荪甫内外交困,这一次,矛盾再也不能轻易解决,最终破产。

  吴荪甫性格中具有截然相反的两重性,一方面他是民族资本家,有进步的一面,曾说“只要国家像个国家,政府像个政府,中国工业一定有希望”,一方面他又有反动性,残酷剥削、压榨工人和农民。他的悲剧,正是那个时代中国社会矛盾与挣扎的缩影。

  《子夜》所描述的社会生活纷繁万状,事件如波,此起彼伏;场面如链,交叉出现;人物如星,忽闪忽逝,但整个人物事态的展开又纷而不乱,是一部相当少见的作品,把20世纪30年代工业化发展中,中国社会深层的矛盾,以及当时中国城市生活状况,加以充分的展现和深刻的剖析,意义非凡。

  长河落日,日常和变化

  作品:《长河》

  作者:沈从文

  发表时间:1938年

  这是一部非常独特的小说,也是沈从文把自身风格发挥到极致的作品。同样,他还是一部未完成的小说,原计划写四卷,但因为种种原因,只写了一卷。黄永玉曾评价这部小说,“为什么浅尝辄止了呢?它该是《战争与和平》那么厚的一部东西”。

  小说写的是湘西辰河中部吕家坪码头及其附近小村萝卜溪的故事,时间是1936年秋天,此时,中国社会巨大的变迁开始辐射到这个偏远的小村,居住和生活在这里的人们,他们远离大时代变革的中心,但是悲欢离合,却和大时代息息相关。

  沈从文《长河》题记里说:“就沅江流域人事琐琐小处,将作证明,希望它能给外来者一种比较进实的印象,更希望的还是可以燃起行将下乡的学生一点克服困难的勇气和信心!另外却又用辰河流域一个小小的水码头作背景,就我所熟习的人事作题材,来写写这个地方平凡的人物生活上的‘常’与‘变’,以及在两相乘除中所有的哀乐”。

  沈从文笔下的常,是乡村社会中原本的质朴、勤劳、和平等,而变,是这种质朴、勤劳、和平在大时代变迁下逐渐消失,代之以功利主义的庸俗。而作者的思考则在于,“这个民族为历史所带走,向一个不可知的命运中前进时,一些小人物在变动中的忧患来作朴素的叙述……当他们失去了原来的性格之后,究竟成了一个什么样子的新东西”。

  乱世波澜,伟大与平凡

  作品:《大波》

  作者:李劼人

  发表时间:1937年

  李劼人的《死水微澜》广为人知,但他的另外一部重要作品《大波》,了解的人并不多。这是一部创作于上世纪30年代的作品,到上世纪50年代的时候,作者自己做过一次大的改动,基本上等于重写了一遍。

  小说描述的是历史上知名的四川保路运动中的故事,故事发生在辛亥前夜,既表现了保路运动轰轰烈烈的历史场景,同时也展现了当时四川士农工商各个阶层典型的生活场景,所以,它既是一个宏大的历史小说,又是一部精美的四川风俗长卷。

  小说中有一段场景,或许正能表现出作者对大时代和普通生活精妙的掌握和融合能力。当时是大汉四川军政府刚刚成立,新政府为了“与民同乐”,特意开放前清贡院,供人游览,一时间客商云集,各种各样的四川小吃都集中展现,有挑担子的小贩,卖凉粉、筱面、抄手、蒸蒸糕、鸡丝油花马蹄糕,有摆摊销售的,卖茶汤、鸡酒、油茶、蒜羊血,还有挎着篮子的,沿街叫卖瓜子花生、橘子青果、黄豆米酥芝麻糕、白糖蒸馍、三河场姜糖、红柿子和柿饼、熟油辣子大头菜……

  这一幅市井图画被巧妙地嵌入到新政府成立、前清贡院开放的大事件中,格外生动。因此有评论家称这是一部成都版的《乱世佳人》,也有人称是近代的《华阳国志》。

  青春不悔,生命的升华

  作品:《青春之歌》

  作者:杨沫

  发表时间:1958年

  这是上世纪50年代最知名的小说之一。有着鲜明的时代风格,独到的韵味。

  故事讲的是出生于一个大地主的家庭的林道静,中学毕业后,为了反抗家庭的束缚,毅然出走,其间经历生活的挫折、情感的失败,最终义无反顾地走上革命的道路。她参加游行、散发传单、宣传鼓动群众参加抗日救亡运动,并经受了铁窗的考验,最后迎着敌人的水龙大刀,和革命队伍一道勇往直前。

  小说生动地描绘了林道静由一个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逐步成长为一名无产阶级革命战士所经历的曲曲折折、反反复复的人生历程,更展现出1931年到1935这一特定历史时期,学生革命运动的历史风貌和形形色色的知识分子的精神风貌,揭示出知识分子把个人前途同国家民族的命运、人民的革命事业结合在一起,投入到时代的洪流中去,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不断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也只有这样,才有真正的前途和出路,才是真正值得歌颂的美丽的青春。

  从渊源上看,小说继承了五四时代以来启蒙主义的文学传统,同时又兼具传统的优点,同时它以知识分子的经历、成长为题材,这在当时是比较少有的。

  杨沫是非常杰出的女作家,在这部作品中,她把宏伟的结构和曲折复杂的情节结合起来,以细腻的笔法处理人物内心情感的变化,独到地展现出了一个女青年成长的历程。

  时代之声,交织新与旧

  作品:《钟鼓楼》

  作者:刘心武

  发表时间:1984年

  《钟鼓楼》是刘心武的第一部长篇小说,刘心武也以此获得第二届茅盾文学奖。

  小说叙述了钟鼓楼附近的一条胡同中的一个四合院每个人的生活,这些人生活在全新的时代里,在整个社会翻天覆地的变化中不断地接受新事物,但同时,他们的身上也保留着难以根除的旧习俗、旧思想。朴实市井的薛家、京剧演员澹台智珠一家、局长张奇林一家、热心但不知分寸的詹丽颖、新旧两代并存的荀家、艰苦贫穷的郝玉兰一家、丐帮后人卢宝桑、小流氓姚向东、老实的编辑韩一潭一家、离过两次婚依旧追求爱情的慕樱……

  很显然,《钟鼓楼》就是一部发现之作,虽然故事发生的场景仅仅是北京的一隅,故事发生的时间也仅仅是1982年12月12日这一天但它却通过众多的人物、纷繁的情节,展现出上世纪80年代初北京市民的社会生活面貌。所以有人评价说,它是一部《清明上河图》式的作品。

  文明冲突,抗争与融合

  作品:《活动变人形》

  作者:王蒙

  发表时间:1987年

  倪吾诚留学归来,自认为具备现代观念,和妻子、妻姐、岳母的观念格格不入,让倪吾诚更不能容忍的是,她们与生俱来的“恶习”竟然要传给下一代,传给他的一双儿女,于是家庭战争一次次地上演了。

  活动变人形,这个名字来源于一种玩具。作品虽然讲的是上世纪40年代的故事,但它所揭示的思想冲突,中国人的焦虑,却是全新的。正如活动变人形这个玩具,其核心就是变化,当上世纪80年代的中国,正处在剧烈的变化之中。作者在小说中,既刻画了那些在大时代里固守传统、不肯变通的保守者,同时也刻画了一个完全西化的极端人物倪吾诚,他从由抗争到失败,由追求到绝望的悲怆历程,几乎概括了近百年来在“历史的夹缝”中无所适从,委曲求全的中国现代知识分子的可悲可泣的命运史。

  荒诞背后,精神的焦灼

  作品:《黄金时代》

  作者:王小波

  发表时间:1994年

  《黄金时代》描述了一个荒诞的场景,这样的荒诞其实很多作家的作品中都能发现,如卡夫卡、尤奈斯库、贝克特等人的作品。在中国,这样的作家不多,王小波是一个。他用尖锐的笔触,把那些被人们刻意遗忘或者忽略的东西,毫不遮掩地展现在人们面前。

  故事中,人们将伦理道德、作风品质作为最具杀伤力的武器,更重要的是,没有人去探究评判的标准,甚至不会在意事实是否如此,只基于自身毫无证据的主观臆断,得出罪行,并强加到目标身上。《黄金时代》的叙事结构非常独特,作者受到诸多现代小说中一流作家的影响,他曾因看了杜拉斯的《情人》、迪伦马特的《法官与它的刽子手》后,十年不写小说,后来,当他重新开始创作时,也借鉴了许多现代小说的创作手法,他自己也曾表示《黄金时代》特别的,“从二十岁就开始写,将近四十岁时才完篇,其间很多次的重写”。

  历史现实,自我的审视

  作品:《蛙》

  作者:莫言

  发表时间:2009年

  《蛙》是莫言最重要的作品之一,在这部作品中,强烈的现实主义和写实主义被混合在一起,融为一炉,把作者汪洋恣肆的风格表现得淋漓尽致。

  小说讲述了乡村医生“姑姑”的一生。“姑姑”的父亲是八路军的军医,在胶东一带名气很大。“姑姑”继承衣钵,开始在乡村推行新法接生……和莫言的其他作品不同,《蛙》更少一些魔幻现实的色彩,更注重历史现实的书写。但《蛙》也延续了之前作品对小说结构、叙述语言、审美诉求、人物形象塑造、史诗般反映社会变迁等方面的执著探索。

  同时,在人性的挖局、自我的审视方面,亦有非常可观的地方。莫言自己曾说,“《蛙》的这部小说也是我自己对人生几十年的回顾,《蛙》有一个重要的意义,这个重要意义是面对自我,是面对自己的内心进行挖掘。”

  北京晨报记者周怀宗

  ■荐书者说

  张颐武:怎能不读小说

  百年小说,经典作品浩如烟海,想要从其中选择10部作品,何其艰难,勉力选出,也难免挂一漏万。

  好在毕竟不是做文学史,不必求全,有一二标准,然后在此标准上选择合适的作品,也勉强可观。我选择的标准,首先是要有代表性,在各个时代里选择与时代紧密相连的作品,希望从这些作品中,窥见20世纪中国社会的变化、进步、发展中的一个个小小片段。其次,也想以此来探索中国小说表现力的可能性,所以选择一些风格鲜明,包含着中国人想象力的作品。其三,还有一些小小的偏好和个人趣味,因此更青睐那些自己喜欢读、读的有趣的作品,比如老舍的作品,没有选影响力更大的《骆驼祥子》《四世同堂》,而是选择了《老张的哲学》,沈从文的作品,换成《边城》亦可,但只是因为个人对《长河》更有兴趣,所以选择了它。

  经典的诞生,需要时间的磨砺和拣选。这一点,在选择时也有所考虑,百年中的前六十年,寻找经典相对容易。但后四十年却相对较难,不是没有经典,恰恰相反,后四十年的作品更多、风格更多样,表现力更丰富。但这些作品仍旧处在时间检验的过程中,因此大部分都没有在选择的范围中。尤其值得说的,是网络文学,二十年来,网络文学方兴未艾,创作了大量的作品,相信其中必有可以成为经典的作品,如南派三叔、唐家三少等人的作品,未来未必不能流传下去,但毕竟太新,还是留待时间来选择吧。

  十部小说难以概括百年小说的成就,但可以当作一个引子,以此来提醒我们,多读一点小说,多读一点经典作品,它们既是智慧的结晶,也是百年艰难历程的见证,是我们之所以是今天这样的我们、而不是别样的我们的原因。

话题:



0

推荐

张颐武

张颐武

724篇文章 2年前更新

著名评论家,文化学者。北京大学文化资源研究中心副主任,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领域包括大众文化与传媒、文化理论、80年代以来中国文学和电影。近年来,张颐武一直专注于对全球化和市场化激变中的中国大众文化和文学的研究,并对处于转型时期的中国当代文化作出了丰富而重要的阐述。主要理论专著有《在边缘处追索》、《从现代性到后现代性》、《新新中国的形象》、《全球化与中国电影的转型》等;大众阅读出版物有《思想的踪迹》、《一个人的阅读史》等。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