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逆全球化”的内在逻辑——读《后全球化时代》

 


最近一段时间,对“逆全球化”的讨论很多,人们高度关切最近这些年来“逆全球化”的作用和影响,对于“逆全球化”的冲击有了相当大的忧虑。特别是2016年英国脱欧和特朗普上台之后,原有的全球化的基本架构都受到了相当的冲击,在西方这个主导全球化运作的中心出现了原有的对于全球化的认识也有了不同的角度。人们一般还是把这些新的状况理解为传统的工业化时代的绝地反击,是背离全球发展的总体趋势的,是过时的旧的西方本地的衰败的工业对新的时代的抗拒的结果。这些政治力量的逆袭往往被认为是偶然的,是对全球化的大潮的一种过时的对抗,是一种逆流而动的结果。但问题真的这么简单吗?全球化是否是绝对不可逆的进程?是否有一种新的趋势正在出现?“逆全球化”是否有自己的更为充分的逻辑的前提和基础?

今年一月中信出版集团出版的芬巴尔·利夫西所著的中文名为《后全球化时代》的书,英文名字是《从全球到本土》,副题是制造与全球化的终结这部书就是试图对这一问题做更为深入的探讨,对这些问题进行回答的著作。

这部书并不是简单地将当下出现的“逆全球化”作为一个过时的逆流来理解,而是试图很深入地分析了逆全球化的实质。他认为有可能出现一个去全球化的阶段,全球贸易让所有人受益的想法受到了冲击,特别是特朗普上台之后开始了一种以贸易保护和制造业回流为中心的运作。这对全球贸易冲击极大。他认为,在某种程度上,全球贸易的大发展为基础的全球化可能仅仅是工业发展的一个阶段,而当下的这些新的趋向则可能是一种改变整个全球化的内在逻辑。

他开宗明义,在书的第一章就指出:“已经有早期迹象表明,世界经济正在发生转变。许多国家的企业正在将生产基地和供应链迁回国内或设在邻国,自动化的发展使劳动力成本不断下降,改变企业管理者的决策思路。正是因素正在限制制造业的空间分布,对产品运输过程中的气体排放的限制就是一个例子。”他认为:“贸易的增长速度,尤其是实物商品贸易的增长 速度,一直落后于全球GDP的增长速度,这可能是世界范围内本地化发展的早期迹象。”

他提出了一个从离岸到回岸,从海外到本土的新的框架,而人工智能、3D打印等技术可能是加快这个进程因为将来机器人等的应用就无需像现在这样极度重视劳动力成本了,劳动力成本变成了相对不重要的因素,也就不需要到劳动力成本低的地方设厂了。劳动力成本未来的这样就会改变现在的生产逻辑。运输成本上升,文化和政治等考量等等,都让本地化生产更有吸引力。认为未来经济活动反而会走向本地化而非全球化,全球化受到的冲击深刻化了。这可能是一个长期化的过程。全球贸易为主的状况极有可能快速逆转。这些说法极为值得关切。实际上,“地球是平的”的理念是基于一个基本的假设,就是劳动力成本的竞争让西方发达国家把工业制造转移到发展中国家,形成某种比较优势,从而让全球贸易成为关键的必需,其逻辑是贸易让所有人受益。但如果劳动力成本在整个生产中的比重急剧下降,这个基本逻辑就受到了冲击。

这部书可以说从劳动力成本的变化的角度分析了新的逆全球化逻辑基础。劳动力将要在很大程度上被机器人或3D打印等新技术取代,劳动力成本高低不再是问题,那么制造业回流就成为可能,原来全球贸易的分工的基础动摇。特别是一种西方新的本土化要求兴起,和旧有的衰败的传统工业留下的大量人群的政治和社会诉求相适应,就使得“逆全球化”有了成为很深的诉求。而保持西方的优势正是需要在新的制造业潮流中领先,而不是仅仅控制金融、科技等因此遏制全球贸易就成了可能。而缩短供应链带来的成本下降,发展中国家的环境要求急速提高和人力成本持续上升,都让全球贸易的吸引力下降。生产开始回流本国或区域之中。这是从生产方面的角度来观察的结论。

同时,现在从消费市场看,消费者所需要的更为个性化,更为定制化和灵活生产的产品,使得本土化的智能生产成为可能。消费者由于互联网等技术的发展,其更为个性化的要求使得消费品的原有的大规模的批量生产的产品未必受欢迎,而更灵活的生产机制,更趋于定制的商品成为未来消费的主流。他举出了ZARA这样的时尚业公司为例,必须快速推出各种新品,以适应不同消费者的个性化要求,因此就有缩短供应链的需求,在欧洲就不得不把工厂放在欧洲或附近,以便新品能迅速上市。

作者认为德国的工业4.0等计划的制造业升级,对全球化相当不利。这样的智能化的、高级的制造业就彻底把机器和消费者联系,本地化越来越重要,全球贸易的潮流就有基础。而目前以国家为中心的政治体系,一旦一部分人发现全球贸易对自己不利,提出的政治诉求也会产生深远影响。

   这本书提出了重大问题,必须思考的是是否原来全球化的基本要素正在发生深刻的改变?他认为特朗普或西方最近兴起的贸易保护主义有其深层的原因,并不是老工业逆势反击,而是新工业兴起的某种征兆,也是全球贸易为根基的全球化发生重大变化的征兆。其中还包括由于环保、政治等因素,运输成本增加,智能制造和消费者个性化要求都要求本地生产。他认为“逆全球化”可能是未来的新趋势。这种观点和主流的支撑全球化的理念形成了鲜明的对照。非常值得我们关切和思考。回应“逆全球化”是否仅仅靠坚持全球化的理念,还是需要在当下的新趋势中做出更多的改变?是否需要未雨绸缪地对“逆全球化”的发展有更多的思考和观察?应该说这些问题都需要更多的新的思考和探究。

 

话题:



0

推荐

张颐武

张颐武

724篇文章 2年前更新

著名评论家,文化学者。北京大学文化资源研究中心副主任,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领域包括大众文化与传媒、文化理论、80年代以来中国文学和电影。近年来,张颐武一直专注于对全球化和市场化激变中的中国大众文化和文学的研究,并对处于转型时期的中国当代文化作出了丰富而重要的阐述。主要理论专著有《在边缘处追索》、《从现代性到后现代性》、《新新中国的形象》、《全球化与中国电影的转型》等;大众阅读出版物有《思想的踪迹》、《一个人的阅读史》等。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