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厂”字型:中国电影面对多重挑战


这两天,冯小刚导演对“烂片”缘由的说法引起了社会的对电影现状的关注,也体现了电影人对电影的拳拳之心。这其实也是目前中国电影面对的复杂情况的投射。

实际上,自2016年以来中国电影的发展就面临着增长越来越趋于平缓,原有的爆炸性增长的势头突然放缓,形成了一种新的状态。一是票房总体增长远低于预期,银幕数的快速增长并没有带来票房的高速增长。二是本土电影当下明显缺少新的热点和焦点,无论是类型的发展还是影片本身都似乎缺少一些让人兴奋的新的增长点,呈现的状况似乎和当时许多人的期待有相当的差距。

这情况我在今年年初提出了一个“厂”字型的发展的描述,现在看来是适合中国电影的现实状况的。“厂”字型的那一撇,指的是一种快速增长的态势。就是指自2010年以来中国电影在三四线城市的新的中等收入的观众开始成为电影的新观众之后,出现了持续将近6年的爆炸性的增长,这也是2002年底以《英雄》为标志的大片兴起后的长时间增长的高潮。中国电影的银幕数已经是全球第一,票房已经达到了全球第二。厂”字型的一横,指的是2016年以来,票房突然增长趋缓,2017年仍然持续了这一趋势。现在看来这些年的高速的增长主要是依靠看电影开始成为新兴的中等收入群体的新的生活方式,而这种生活方式迅速地由一二线城市扩大到了三四五线城市。与此同时,8090后的观众也开始将电影变成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大量的电影的“新观众”涌入了电影院,形成了前所未有的繁荣的局面,中国也已经成为全球增长最快的电影市场。但这种增长现在所面临的是三四五线的观众大规模增长已经到了瓶颈,现在这种新观众的快速增长已经不可重现了。而一二线城市的观众由于现在缺少热点和焦点电影的而缺少进入电影院的动力。从现在的状况看,“厂”字型的这一横还会持续相当长一段时间。这造成了已经习惯了前些年的高速增长的电影界的相当的焦虑和困扰。虽然原来就对问题多有触及,但当下的“厂”字型的形态还是会引发更多的议论。

最近的中国电影确实存在着多方面的问题和挑战。这些问题,仅仅归咎于观众的素质或资本的力量都未必能够一下子解决这些问题。应该说,大量的“新观众”的进入既造成了爆炸性的增长,他们的趣味和要求也形成了新的压力。实际上这些观众现在对于全球电影市场就是举足轻重也弥足珍贵的,是电影未来发展的关键基础,这些年来电影观众的扩大为电影的贡献是有目共睹的。如何在既适应他们的要求又不迎合而是影响他们的品味方面做更多的尝试,确实是新的挑战。同时,大量资本进入电影业,从总体上看对电影的繁荣有其重要的贡献。三四五线城市电影观众能够获得品质较高的电影服务,就和资本的支撑有关,他们作为电影观众产生影响,也是他们分享文化的成果的一部分。这当然是积极的。社会资本的进入让电影获得了活力,不能简单地说资本使得电影变得更糟糕了。当然资本本身的逐利的特点也会限制电影的发展。这些问题都是双面刃,但毕竟中国电影当下遇到的问题是在新的平台上遇到的问题。

 关于电影的“垃圾片”问题,其实一个显而易见的事实是,世界电影工业的重要国家如美国和印度或尼日利亚,都会生产大量的所谓“垃圾片”,这是一个相当普遍的现象。没有这个“量“的前提,电影大国的影响也不会有。人们关注的是在众多的垃圾片之中是否有一批有价值的影片存在。现在是外延性的靠观众群体扩大带来的增长的后续动能已经不足,而电影的内涵性的发展也还缺少新的亮点。

现在最关键的问题是,如何让电影的内涵性发展真正实现,就是依赖电影本身的内在的魅力寻求新的可能性。这其实是需要多方面的合力才可能实现的。这其实更多的是电影业本身的责任。过去电影业常常批评中国的观众少,社会资本对电影业的支持不多,使得电影难以发展。现在这些条件都有了,如何能够让资本体现更加正向的结果,让观众能够获得既喜闻乐见又不是迎合低级趣味的电影,都是电影业的重要的挑战。电影业如何面对高速增长的好时光的过去,和新的缓慢增长的“平常日子”是其现在的大课题。

当下最需要的是能够影响整个电影业,形成公众焦点的电影作品。其实在临近的电视剧领域中的《人民的名义》就有其启发性,意外在中国市场获得了比它自己的本土市场更大的成功的《摔跤吧爸爸》也有其启发性。现在其实好莱坞电影也面临着成本高企后只靠“大片”续集支撑整个电影工业,缺少新的亮点的问题,其吸引力也在面临复杂的状况。因此,中国电影现在其实是挑战和机会并存,如何真正找到电影发展的新的契机和动能,是大家共同关注的。

话题:



0

推荐

张颐武

张颐武

724篇文章 2年前更新

著名评论家,文化学者。北京大学文化资源研究中心副主任,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领域包括大众文化与传媒、文化理论、80年代以来中国文学和电影。近年来,张颐武一直专注于对全球化和市场化激变中的中国大众文化和文学的研究,并对处于转型时期的中国当代文化作出了丰富而重要的阐述。主要理论专著有《在边缘处追索》、《从现代性到后现代性》、《新新中国的形象》、《全球化与中国电影的转型》等;大众阅读出版物有《思想的踪迹》、《一个人的阅读史》等。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