命题作文复兴 素材作文仍有空间
如何考出学生真实水平仍然是挑战
2017年的高考正逢回复高考40周年,引起了许多怀旧和回顾的声音,今年的高考作文题目的“全国三”卷也有了向高考四十年致敬的题目,这个被明确标定了副题是“我看高考”或“我的高考”的作文,当然有了一种内在的历史感,让我们在回顾四十年的高考的同时切入今天的高考作文题目。四十年已经很久了,中国的变化也真是巨大,而高考仍然伴随着中国人走向未来。从这个题目中我们看到的时间的跨度真是让人感慨良多。
今年的作文题总共是九张卷,有十个题目。全国卷有三份,共三个题目。地方出题的共六个卷,有北京、上海、天津、浙江、江苏和山东。十个题目大概有两类:
一类是以材料为中心的作文,有全国一的用一些关键词向外国朋友介绍中国强调了关键词的运用。全国二的中国历史中的名言警句的运用。山东卷的关于二十四小时书店的议题。都是给学生一些材料,让他们依据材料来发挥。这种题目主题虽有限定但并不严格,学生有比较大的空间来发挥,只要在限定的范围内,用上这些素材的一部分就可以。
另一类是接近传统的命题作文的题目,如北京的两个题目,无论是“说纽带”或“共和国,我为你拍照”都是典型的传统命题的方式。而上海的关于“预测”,天津关于“长辈”和我们的对话,或是浙江的“有字之书”“无字之书”“心灵之书”的话题,江苏关于“车”等这些题目都是命题作文。这种题目根据一个限定的题目来发挥,主题相对固定,学生应该在命题的范围内思考和发挥。“全国三”的关于高考也有这种特质,当然它有一个特殊的时间节点上的特殊的意义,因此也别有意味。
这两种命题方式都是我们常见的。都有很长的传统了,现在的作文题应该不出这两种题目的范畴,关键在于这样的两种题是否能出得好。题出得是否好,当然有一定的标准。这里的关键是让学生能够展现出自己的语文能力,无论是理解能力或表达能力。而语文能力其实是人的综合素质的基础,它涉及知识、逻辑、感性、文字基础等等多方面的综合。
在我看来有三点是最值得重视的:
一是要涵盖面广,有公共性,也就是不同背景、不同环境下的学生能够在考场上都有的可说。能够让学生都有发挥的空间。如出太专门的理科话题进行讨论就不适宜。
二是能尽量避免押题套作,不能简单地把准备好的思路拿来就写,让他必须在现场思考和写作,能够看出学生的真实水平。大家都能想到的就不容易让学生有效地展现自己的能力。
三是要耐琢磨,有发挥的空间,从各个角度都能做阐发引申,能够看出学生的思考能力。角度太单一,关键就是要有区分度,也就是要能把不同水平的同学区分开。区分度不高,就在两个方面有麻烦:或者太难,让多数学生摸不着头脑,都写得不行,也离开了考试的本意;或者太容易,大家都朝一个方向发挥,都觉得早就在掌握之中,很容易,大家写得都是语文老师已经布置过的路数,也不容易看出水平。
从这样的角度观察,今年的题目都是稳妥的,立意都很正面,也没有过度晦涩难懂的题目,也都有自己的追求。出题不容易,各方面的要求都要满足,而且还要避免和以往的题目重复。这是非常艰难的工作,出题人当然也尽了全力。题目的好坏当然也见仁见智。这往往是角度的选择问题。从我的角度看,题目还是有差异的。好的方面就是主旨立意都无问题,也没有大的毛病和缺点。主要问题还是命题作文的区分度似乎还不够高,还有些是直奔主题的,过于直接的相对较多,让学生的发挥空间不够大。
在素材作文上,“全国一”的用一些关键词写文章让外国青年读懂中国,就是一个比较好的题目,其中的关键词选材都是这些年观察中国的一些新的关注点,如一带一路、共享单车、空气污染、移动支付、广场舞、高铁、食品安全;也有我们熟悉的传统文化的代表性的符号,如中华美食、大熊猫、长城、京剧。选择关键词并没有回避中国存在的问题,更把传统和新事物都呈现出来。这个如何让外国人真实地了解中国的议题,是当下中国的现实问题,也是媒体和公众关注的具有高度公共性的议题。考生虽然对如何讲中国故事或文化软实力建设这样的议题会有所准备,但还是需要自己下功夫厘清思路,把这些给定的词汇用令人信服的方式讲出来,这每个学生都能发挥一些,但写得好却相对不容易,就容易考出学生的语文能力。尤其又和当今年轻人的生活实际结合得很紧,向外国青年介绍中国这个情境在现在是非常现实的。尤其是角度可以多样,既可以以从传统入手,谈中国的文化博大精深,也可以谈现实的中国丰富复杂。既可以写中国的美好,也可以说中国尚在努力克服的问题,面很广,也可以写的很不一样。有深入思考的可以写深,有感觉的可以写得感性生动。不同水平的人也都有发挥空间。因此,这个题目确实是很精彩的。可以说是素材作文的很优秀的。
“全国二”的用中国的一些名言警句串联运用来展现自己的思考,题型和“全国一”类似,也有意味和让学生发挥的空间,当然和学生的生活情境联系稍微远些,容易从较大的层面上说起。当然能够把名言用好也不容易至于山东的关于二十四小时书店的题目,限定相对很明确,议论也只能从一个方向上入手,就有些局限。
命题作文,可以说是作文的最基本的形式。这次的题目采用这种相对传统的形式的较多。在命题作文中,我以为最好的题目是上海的关于预测的题目。这个题目相对抽象,但有许多可以切入的点,考生的角度和立场也可以有相当的差异,而且这样抽象的题目,相对不容易押题,也是不同水平的考生都有话说,但相对比较容易看出水平的。应该说这个题目是比较出色的。考生可以从多个角度切入,可以从古代的预测谈到当下的科学的预测,从相信预测和相信努力可以改变预测等等角度进入,可说的很多,发挥的余地大。形式也可以不拘一格,讲故事发议论都有广阔空间。应该是本次命题作文的翘楚。
其他的几个命题作文的题目,虽然也有自己的角度,感觉还是稍微平些,主题的限定相对直接些。浙江的三种书或北京的纽带,也有一定的发挥空间。北京的另一个题目或天津的和长辈对话或江苏的关于车,这几篇其实相差不大,都是很传统的命题作文的路数,限定性比较明确,立意都好,但角度相对比较平一些。考生相对熟悉这一类的题目,也容易从一个路子上去发挥。
从今年看,回归传统的命题作文路数的题目不少,而素材作文也还有自己的空间。从我的角度看,素材作文最好的是“全国一”的关键词介绍中国。命题作文最好的是上海的关于预测。
这些年素材作文是趋势,很多地方都是提供一些素材,让考生有较多发挥。但这次不少地方回到了命题作文。命题作文要出得好,比起素材作文来更不容易。因为命题作文如何出得巧妙,如何让不同水平的考生能够发挥水平,如何避免押题,增强区分度,其实都是很有难度的。这对出题的挑战更多。作文题当然要价值观积极,这其实是基本的前提,现在的挑战是在这个前提下,如何把题目出得更好,更好地考出考生的真实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