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当今时代仍需回应鲁迅旧时期许

19361019日鲁迅先生逝世,在当时的葬礼中,一幅写着“民族魂”三个大字的白布覆盖着他的遗体。从那时到现在,时间已经过去八十年,这个曾经希望自己的作品“速朽”现代中国的巨人留下的珍贵的精神遗产至今仍然让人们不断地回顾。

一方面,鲁迅的作品和思想无疑是中华民族历史中的宝贵创造。历史是连续性的过程,鲁迅的作品已经回归于历史,成为中华民族文化和精神史的经典,他的名字已经和屈原、李白、杜甫、曹雪芹等并列而成为中华文化的象征。另一方面,由于他所处的中国现代史和今天的中国之间的紧密的联系和他的思考对现代中国人精神生活的巨大的影响,鲁迅的名字又有超越历史地位的巨大的现实性,让人们总能从他的作品中获得现实的启迪,反思自身和观察世界。他的作品的某些方面也仍然具有动人心魄的力量。从今天看,鲁迅所开启的现代中国的思考的路向对于我们仍然具有深刻的意义和独到的价值。

鲁迅的当下价值,其实并不在于他具体对于事物的看法,他对于一些具体的人和事的观感和看法或某些历史的思考,当然会随着时代的变迁和历史的变化而回归于历史之中受到反思和探讨。他和他的同代人之间的那些分歧和争议,也随着事过情迁而变得具有了比简单地判明是非更为丰富和复杂的内涵。但鲁迅所开启的为中华民族的发展而上下求索的精神,他以“韧性战斗”的精神和紧张的思索为中国人的未来而进行的探索,直到今天都还让人感动。鲁迅逝去八十年之后,世界的一切都变化了,中国也由一个积贫积弱、面临多重困境的社会成为了世界的第二大经济体和全球化的消费与生产的关键的环节,虽然中国还有许多挑战和问题,但我们无疑站在了新平台,也开始在全球发挥中国的影响力。在这一进程中,鲁迅和他的同代人为了中国的富强所付出的一切得到了历史的报偿。

他当时在极端复杂的环境下,始终没有丧失对于中华民族的“自信力”,没有失掉对于中国的富强的信心,而是在不同的方向上进行的艰苦探求,通过自己的作品给予人们感染,召唤人们为民族的发展和个体生命的实现而努力。这些其实是至今仍然能够让人们感受他的作品的分量和意义的。一些人对鲁迅的“反传统”有非议,认为他对传统仅仅否定。但其实鲁迅在那种特殊的环境下对于中国参与世界的坚定的信念,其实和他的批判的锋芒和反思的力量一样,虽然只是中国文化史的一个侧面,但其意义和价值巨大。今天我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看法肯定和当时的鲁迅有所差异,但正是在他的思考之中,在他站在现代的平台上对中国“国民性”的思考,中国的“现代性”才得以确立。

鲁迅对当下的影响很多样复杂。其实也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和思考路向。如持续地对于国民素质的焦虑其实很大程度上受到鲁迅的影响。而不少知识人的激烈的姿态往往也是刻意地模仿鲁迅式的风格,鲁迅的格言警句也能够让很多人觉得一语中的。这里有两个方面格外值得注意:一是鲁迅式的决绝、强烈的个人风格对于不少知识分子的思考方式和精神取向有强烈影响,他们很乐于用鲁迅式的风格来评判和理解社会。二是他的“国民性”批判的思维,让对中国的特殊性的否定性的思考仍然有其强烈的冲击力。鲁迅在中国极端贫弱时代的批判还是让许多中国人深受影响。对于大众的思考形成一些潜移默化的制约。如我们看到一些不文明行为,就概括为“中国人”的现象等。其实有些可能和环境与条件有关,而不仅仅是国民性的问题。这种思考方式用在并不处于极限状态下的发展平顺,以中产化的发展为中心的社会社会中往往会有局限,未必能够解释当下的状况,但也在很多方面对中国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期望,从对“特殊”负面的批判,其实是期许一种“特殊”的优异的表现。这其实是鲁迅的形象在当下的某些复杂的状况。

正是由于有了鲁迅的反思和批判,我们今天才有机会去寻求对传统的更丰富和更深入的理解和认知,才可能在激烈的否定之后,更从容地寻求一种历史的“合力”。孔子和鲁迅看起来是差异很大的不同的方向,但其实都是中国历史的连续性的一部分。它们都是当代中国所需要的宝贵的思想和精神资源。正是由于有了这些不同的侧面的思考,而今天的中国才有在新的全球位置和自身的发展中有了把这些方面综合的可能性。这其实让我们从前辈的勇敢的探求和思考的精神中获取力量,在新的时代通过不断的思考为中国的未来发展提供精神的力量。新的历史平台当然需要新的角度和视野,鲁迅的思考和探求的勇气和深度都会不断地给我们启迪。

鲁迅在1908年发表的的《文化偏至论》中一段极具启发性的论述展现了他对于中华文明发展的信念和期许:“洞达世界之大势,权衡校量,去其偏颇,得其神明,施之国中,翕合无间。外之既不后于世界之思潮,内之仍弗失固有之血脉,取今复古,别立新宗”这样才能让中华文明“屹然独见于天下”。鲁迅正是从他的青年时代开始就抱着对中国发展的坚定的信念来发出他的声音,做出他的思考。鲁迅在他的位置上为现代中国开启了独到的思想空间,而今天的中国正是需要这种思想的力量,融汇中西古今,通过自身的文化创造,为世界和中国做出贡献。

我们今天要思考和努力的是,在今天的历史平台上,我们如何回应鲁迅的信念和期许?

 

 

话题:



0

推荐

张颐武

张颐武

724篇文章 2年前更新

著名评论家,文化学者。北京大学文化资源研究中心副主任,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领域包括大众文化与传媒、文化理论、80年代以来中国文学和电影。近年来,张颐武一直专注于对全球化和市场化激变中的中国大众文化和文学的研究,并对处于转型时期的中国当代文化作出了丰富而重要的阐述。主要理论专著有《在边缘处追索》、《从现代性到后现代性》、《新新中国的形象》、《全球化与中国电影的转型》等;大众阅读出版物有《思想的踪迹》、《一个人的阅读史》等。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