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最近这两年,“真人秀”非常流行,电视的明星真人秀诸如“跑男”,《极限挑战》等都是最流行、最有影响的电视节目。而其他的真人秀节目如《我们穿越吧》或《我们的法则》等等也有相当的影响。这些“真人秀”都是由当红的明星或年轻人的偶像出镜,让他们在设定的情境之下进行特定的展现。用镜头所记下的是在极为“真实”的情境中的明星的“日常”的行动,他们在这些情境中的一颦一笑,一举一动都似乎得到了展现。而这些状况和他们作为演员的状态似乎相当的不同。这种现场的真实感的营造往往让观众置身于一种对于明星和自身有直接关系的“想象”之中,似乎明星成了和他有关的“普通人”。

而最近现在的大众流行趋势引人瞩目的是网络“直播”。这种网络直播就是普通人利用网络在手机的直播平台上来展现自己的生活,直播也是有现场感的活动。主播通过手机在直播自己的真实的状况,同时还有更多的互动。直播可以有“弹幕”式的直接的参与和评论。这种直播已经成为年轻一代所喜爱和参与的娱乐方式。而这些直播似乎也在创造着一些普通人中的“明星”,一些无名的模特或美女或其他方面的人通过这样的方式展现了自己。这些人似乎是邻家的男女,他们所展现的生活也就是我们的日常这个趋势正在成为中国互联网引人注目的新趋向。

其实电视的明星真人秀也是直播,网络上的那些直播更是流行极广。这些都可以说是某种“直接性”的节目,也可以说就是不同类型的真人秀。电视真人秀是把明星放在某种无缘无故设定的情境中,让他们表现日常生活中的状况。拍摄的也是琐碎的细节。当然比起网络的实时直播还是隔一层。但这是把明星从原有的神秘的面纱中解密,让他们和普通人一样面对种种具体的情境和各种竞争关系。这些节目仍然有传统的竞赛性,但他们所具有的是极为具体而可感的情境。至于网络直播现在更是把日常生活的琐碎事情直接播给人看,是一种“生活流”的现场感,同时有互动有参与。年轻人对此有强烈兴趣。这种兴趣来自对真实的极度渴望。这里没有什么大故事或要说的大内容,直播的现场感和实时互动对人有吸引力。这其实是重新界定自我的他人的关系。通过直播,观看到更真实的“他人”,受到吸引,产生期望和想象的投射。通过互动和打赏在虚拟世界中建立一种相当真实的关系。播主变成了“熟悉的陌生人”,她往往比家人和邻居还熟悉,让人的自我认同发生微妙改变,在另外的空间中有新的生活感觉。这是年轻一代的网络生活的新趋向。

明星真人秀和网红正好是对照。明星真人秀是明星扮成普通人,网红是普通人扮明星。明星真人秀是让明星在没法端着的环境中把在现实的普通的竞争游戏中展现普通。而网红则是小白领为中心的中产后备军自己扮明星。明星真人秀让已经通过扮演别的角色成功的明星扮演普通的自己,走下神坛让大家高兴。网红则靠扮演自己成了明星。他们都是年轻的中产后备军喜欢的,前者是高不可攀的明星下降到和自己一样,后者是和自己一样的人成了明星。这都是年轻小白领为中心的青年群体的自我期望和自我反讽。

这里有两个走向值得注意:首先,从这些节目看来,就是现在的年轻人渴望看到更多的“真实”的生活,他们并不对戏剧性的生活有兴趣,而是对于某种琐碎的“生活流”倾注了更多的关切。这种“生活流”是由大量真实的细节和具体而微的生活状态所构成。这种生活的情境是典型的白领式的。而其状况都是在一般城市生活中常见的。这就把中产后备军的年轻人的生活形态作为所有这些直接性的节目的背景。他们都是和现在的年轻人保持着一种平视的关系。既不仰视也不俯视,而是通过这种方式来获得一种身临其境之感。其次,这些节目极为关键的就是一种“互动”的生成。网络直播就是通过手机的直接互动所产生的效应。而明星真人秀其实也更加依赖电视中的互动和网络的互动。这种互动性其实是参与到情境之中的感觉的生成。

其实这些都是今天的年轻人的新的认同感营造的一部分。他们对自己的生活的观照,往往通过这种真人秀和直播来获得。这赋予了他们的平淡的日常生活一种不同于既往的意义。这种意义不来自一种大叙事,而是来自于某种“平庸性”的小叙事。这种小叙事看起来意义极为中性和暧昧,有一些有无聊和消极的因素,社会应该注意,但另一面其实也具有某种面对生活的积极的意义和价值。它让年轻人在面对今天没有大喜大悲的中产生活,在为追求生活而努力的路上一面能够适应生活本身,一面也能够产生一种积极的面对对自身社会的认同。这些其实是面对未来的积极的因素。真人秀和网络直播的流行其实有非常丰富的因素值得社会深入认识和深入探讨。

 

话题:



0

推荐

张颐武

张颐武

724篇文章 2年前更新

著名评论家,文化学者。北京大学文化资源研究中心副主任,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领域包括大众文化与传媒、文化理论、80年代以来中国文学和电影。近年来,张颐武一直专注于对全球化和市场化激变中的中国大众文化和文学的研究,并对处于转型时期的中国当代文化作出了丰富而重要的阐述。主要理论专著有《在边缘处追索》、《从现代性到后现代性》、《新新中国的形象》、《全球化与中国电影的转型》等;大众阅读出版物有《思想的踪迹》、《一个人的阅读史》等。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