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集体主义没有过时

张颐武

 

   最近,关于“集体主义”的议论又成为网络中的焦点之一,这其实是中国互联网舆论的有趣特色,凡是一个说法在主流社会受到推重,就一定有它的激烈的反对者。这次的争议中有两个论点值得关注,一是8090后的年轻人更加崇尚个性,更加注重自我的发展,对集体这样的概念无兴趣。二是互联网时代更崇尚自由,每个个体都通过互联网表达自己,集体观念已经不需要。人的创造力和想象力都是依赖个体的。这些说法都凸显了对集体主义的观念的看法,认为集体主义在今天已经过时了。这当然是有问题的说法。

   人们都了解,自有人类以来,个人和集体其实都是人类构筑社会所必须。集体主义其实就是人类社会的群体的认同。没有个体当然就不存在群体。但人类如果没有群体的观念,没有相互的合作和共同的认识就没有一个社会的存在。人类一定要有群体的认同和群体价值的肯定才可能不断向前走。社会需要个人的创造,需要肯定个人的能力,这些都无需争论。我们的社会也确实在一个阶段对个人的权利和发展关注不足的问题,这些也都无需否认。但简单把个人和群体对立起来,认为集体主义就是僵化的,这就存在着相当大的问题。其实国家的认同,社群的认同,其实都是集体主义的表现,群体既是个人发挥和展示自己能力和潜力的空间,也是这种展示和发挥的前提和保障。没有集体的意识,一个个个体就是无根的浮萍,在世界上飘荡。

对于8090后的年轻人来说,崇尚个性,自我发挥,其实和国家和社群的认同没有任何矛盾和对立。其实8090后的创业者也往往是共同的“合伙人。这其实也是群体认同的一种形式,个人之间的互补就得在某些方面放弃一些自我,自我无限膨胀就不可能有分享和合作的意识。一些年轻人由于是独生子女、又生长在富裕年代,受到家庭的骄纵而缺少这种意识,反而是他们发展的障碍。而互联网则反而让更多的自我找到了群体认同的可能,互联网的合作意识往往通过虚拟的社群就能发挥作用,集体主义其实有了其新的表现的形态,显得更加丰富和多样了。集体的存在不是为了压抑个性,但也需要为了共同的利益和共同的发展而让自己融入群体,让自己的发展和集体相合,也会有所牺牲和奉献。这些都是组成社会不可或缺的必然,也是我们共同的常识所在。

其实西方社会也在很大程度上凸显国家意识和社群意识,也有其公共服务的传统。这些其实都无需多列举。有些人提出的那些观念其实根本就站不住脚,也展现了其意识形态的偏见和常识的缺乏。他们的立论往往是放在当年中国社会缺少个人意识的方面,这确实是一个历史中存在的问题,但那个时期是中华民族面临空前危机和挑战的时代,其问题的严峻和紧迫都使得人们牺牲小我的意识有了更高的意义和价值。在今天,社会的发展已经到了新的阶段,社会对个人的发展有更多的激励,对生活方式的多样性有了更多的包容,但这个时代仍然需要集体主义,需要为社会服务、奉献和牺牲。这永远是社会更高的价值之所在。

中华文化历来就有关注群体的传统,这其实是我们的文化的优势,也是现代以来中华民族在逆境中奋起的重要的精神源泉。这种集体主义的价值对于中国的发展有其重要的意义,当然也是华人社会的传统优势。如新加坡的“共同价值观”的第一句就是“国家至上,社会为先。”实际上,这一传统对于社会发展的积极的作用已经得以凸显。今天的中国正在发展中,也还有许多挑战和问题,集体主义仍然是社会所必须的重要的价值。它凝聚社会、塑造认同的功能仍然不可小觑。一个社会永远不能是一团散沙,永远不能是极端的个人膨胀的空间。这应该是社会的高度共识。

0

话题:



0

推荐

张颐武

张颐武

724篇文章 2年前更新

著名评论家,文化学者。北京大学文化资源研究中心副主任,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领域包括大众文化与传媒、文化理论、80年代以来中国文学和电影。近年来,张颐武一直专注于对全球化和市场化激变中的中国大众文化和文学的研究,并对处于转型时期的中国当代文化作出了丰富而重要的阐述。主要理论专著有《在边缘处追索》、《从现代性到后现代性》、《新新中国的形象》、《全球化与中国电影的转型》等;大众阅读出版物有《思想的踪迹》、《一个人的阅读史》等。

文章